首页 理论教育 军旅演员于又川口述天桥评剧团的发展

军旅演员于又川口述天桥评剧团的发展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叫于又川,是军旅影视演员。这个门头沟评剧团不是在门头沟地区,在石头胡同。当时主演是金砚霜老师,她的爱人叫闫国生,是拉胡琴的,评剧演奏家。第三天就是下一个台口了,剧场就来接了,就到下一个地方。粉碎“四人帮”以后,拨乱反正,恢复老戏。这几年变化很大,我由于长期拍摄,不常关注这一块。希望政府和社会多多支持这个剧团,多多帮助宣传。祝愿天桥评剧团永葆青春。

军旅演员于又川口述天桥评剧团的发展

我叫于又川,是军旅影视演员。可以说是天桥培养、哺育了我。我是从天桥评剧团当的兵,一直到今天。粉碎“四人帮”以后恢复老戏,很多剧团都陆续恢复了,燕京评剧团、朝阳评剧团、天桥评剧团都恢复了。恢复了以后就招了好多学员,我们天桥评剧团招的学员,有我,有王蓓,王伟侠这些人。当时我们这个天桥评剧团的主演叫做金砚霜,王慧霞是一个老艺人,原来老的门头沟评剧团的演员。这个门头沟评剧团不是在门头沟地区,在石头胡同。他们在门头沟演,在这儿办公。当时主演是金砚霜老师,她的爱人叫闫国生,是拉胡琴的,评剧演奏家。现在这两个人已经都不在了。

团长叫张志宽,张志宽老师是拉大弦的,就是板胡。张志宽团长对天桥评剧团倾注了很多汗水,呕心沥血,现在身体不太好,我每过一段时间都要去看看他。

天桥评剧团成立以后,团部设在北纬路小学边上,一个人防办公室,这么一个团部。这都是在天桥附近住的老艺人,有曹小英、陆慧如、傅振家、刘玉珍,还有乔兰芳、韩书芳,打梆子的季老四、杨金花,后期还有一个白牡丹,洪晓霞、马征、于凤兰、王永昌、李朝红、齐凤霞、王建霞、王慧霞、杨君、杨哲,还有一个叫董明,人很多。

长期上演的剧目也有很多,比如说《珍珠汗衫》《桃花庵》《柜中缘》《刘云打母》《李三娘打水》《井台会》《孔雀东南飞》《三节烈》《吕布戏貂婵》《乾坤福寿镜》还有很多。

当时我们年轻的学员负责帮忙卖票,我喜欢写毛笔字,就帮着写海报,我所以今天能记住,写这个海报,到处贴海报,卖票。北京一般的剧场都去过,外地就是河北省境内一般的县城都去过,还去过山西太谷榆次长治、运城、侯马,还去过唐山、滦县、昌黎、秦皇岛、承德,去过很多地方,就是北京周边。当时去呢,我们条件不好,都是坐卡车,不管冬天夏天穿着棉衣棉袄,蒙上被窝,到那儿跟土猴似的,下来后老师们洗洗脸扮戏,我们年轻人就装戏台,装吊木,装车。一般一个地方演两天,还有庙会什么的。第三天就是下一个台口了,剧场就来接了,就到下一个地方。一般都走不远,有个百十里地之内,从这个县到那个县,演了很多戏。经常是变换戏码,所以说我们年轻人在这里边也锻炼了,就是说什么样的戏,怎么跑龙套,什么二龙出水钻烟筒,这都会了。然后演完了学着画布景,摆放道具,学着接麦克风、捋线什么的。还有的年轻人学乐队,打个小锣,打个铙钹。

反正挺锻炼人的,那段时期对我后来的演艺生涯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也是我们的芳华。后来我就由于表现好,部队文工团来招兵,团里边就推荐我当兵了,当兵以后就在部队文工团当演员。我把这个剧团学会的这些东西带到部队。部队文工团好多是中学生,或者是地方来的,没有见过什么演出,我经验还比较丰富,到了部队如鱼得水。后来表现出色,提了干部,再后来上了电影学院,现在我主要从事演戏,大家可以从网上搜一下,我演了不少戏。

如果演戏里边碰到什么,比如说需要写个毛笔字,我一般都不用替身,我自己就来了,就是小时候练过。然后碰到戏中戏、唱戏的,或者是什么附庸风雅、里面哼两句戏什么,我也不用替身,反正对影视表演很有帮助。(www.xing528.com)

过去的那个戏都是什么《三言二拍》,都是劝人尽孝、善有善报这种民间故事编排而来的。我自己也很孝顺,母亲今年96岁了,一直跟我在一起,老人身体也很健康,也是受剧团的熏染,什么师徒、老师、潜移默化的教育的结果,我觉得天桥评剧团的工作经历对我来说至关重要,梦绕魂牵,每每想起来都是历历在目,觉得特别有意思,特别想念、怀念那段日子。时过境迁,有些老师都已经故去了,我们也都50多岁了,所以说很怀念那段时间。

粉碎“四人帮”以后,拨乱反正,恢复老戏。这样就排演了,恢复排演了很多传统剧目,剧目特别多,所以就是跟老师学习新剧目的机会也很多。你比如说刚学会这戏,刚演出了,然后过两天又排戏,经常不断地更新。这个老师会这个戏,排排。那个老师会那个戏,排排,说说就可以演了,他们的技艺都很精湛,特别好。

现在天桥这片把很多棚户区都拆了,又恢复了很多标志性建筑,我觉得街道和咱们区政府都很重视这一块,天桥是一个挺典型的北京城南民俗的聚集点,我觉得会越办越好。我非常喜欢天桥,每每路过这个地方的时候,我都要驻足看一看。现在周边文化气息很浓,有天桥演艺公司,有天桥剧场,有德云社,杂技团、排练场都有。也经常不断到附近吃吃小吃、会会老朋友、看看戏什么的。

那时候家庭生活都很困难,很穷,挣个十来块钱一个月,也就很艰苦。但是这时年轻,不怕出力。跟老师学戏也很辛苦,反正帮老师干个活,帮团里面打打下手,装个箱子,卸个箱子。天桥过去附近有公共汽车,5路汽车,105电车。我们有时候走着,有时候就坐公共汽车到剧团来上班。

这几年变化很大,我由于长期拍摄,不常关注这一块。但是天桥民俗这一块我很喜欢,我自己也喜欢画画,也喜欢养蛐蛐儿、蝈蝈,养养鸟,附庸风雅,也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北京人都愿意养个虫养个鸟。

评剧是地方戏,在京津冀、在东北都很流行,算是挺大的剧种。天桥就是评剧窝子。天桥附近聚集了很多从事评剧和京剧的专业老艺人,很多戏曲家、艺术家的故居就在天桥附近。天桥评剧团有这么一个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我特别希望天桥评剧团能够永远保留下去。现在我们张志宽团长身体不好,退休在家,新培养的王蓓团长,就是我师姐,她带领大家,天桥评剧团还是经常的演出,经常在节目上看到天桥评剧团还活跃在舞台上,非常好,也经常上演一些新剧目。我祝愿我们的天桥评剧团越办越好,永远传承下去。希望政府和社会多多支持这个剧团,多多帮助宣传。祝愿天桥评剧团永葆青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