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利尼战役:拿破仑将军的关键命令

利尼战役:拿破仑将军的关键命令

更新时间:2025-01-13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布莱村位于利尼和圣阿曼达后方的高地上。拿破仑第一次侦察敌情1815年6月16日9时刚过,拿破仑下达完命令。1815年6月16日13时,法军到达弗勒吕附近。待利尼和圣阿曼达的普军连续战斗三四个小时、战斗力严重削弱时,它们会给普军最后一击。普军同样顽强地守卫阵地,战斗立刻进入白热化状态。法军猛攻利尼的普军传送上述命令的军官们骑马

列博莱希特·冯·布吕歇尔已在利尼占据了有利位置,尽管某种程度上讲,位置是否有利取决于地貌特征。但列博莱希特·冯·布吕歇尔仍然想要实现两个目标,一是保卫与那慕尔的联络通道并保证他所盼望的第四军冯·比洛军能畅通无阻地到达,二是保卫与英荷联军的大道。他盼望1815年6月16日下午至少能有部分英荷联军会从该大道上赶来支援。这样一来,松布雷夫就成了普军中心,因为普军右翼贯穿西南方向的利尼村和圣阿曼达村一线,普军左翼在东南方向贯穿松布雷夫到蒙斯·波特奥艾斯村再到通格瑞奈尔和巴拉特一线。普军左翼为约翰·冯·蒂勒曼的第三军,包括步兵两万两千零五十一人,骑兵两千四百零五人和火炮四十八门[1]。格拉夫·冯·齐滕的第一军驻扎在普军中路和右路的前方。在整个区域内,他可以得到路德维希·冯·皮尔希第二军的支援。以上两个军包括步兵五万六千八百零三人,骑兵六千零九十三人和火炮一百七十六门[2]。右翼的情况并不确定,它们完全有可能经圣阿曼达和瓦格纳丽改变方向。布莱村位于利尼和圣阿曼达后方的高地上。因此,列博莱希特·冯·布吕歇尔的全部兵力为八万七千三百五十二人,其中步兵八千四百九十八人,火炮二百二十四门。

拿破仑第一次侦察敌情

1815年6月16日9时刚过,拿破仑下达完命令。1815年6月16日11时左右[3],拿破仑本人到达弗勒吕。法军主力快到达时,拿破仑正忙于侦察普军的位置。据说,拿破仑从弗勒吕郊区一个废弃的旧风车房的塔楼上进行了第一次侦察。接着,拿破仑半骑马半步行[4],沿普军驻扎地的前方前行,亲自侦察了自己可以看见的一切。在法军主力到达弗勒吕附近之前,拿破仑已经有了自己的计划。然而,他错误地估计了普军的数量,因为在当时的地貌让他无法看到普军的全部兵力[5]

拿破仑更有可能命法军进攻没有遮挡的普军右翼,并且可能暂时与米歇尔·奈伊的法军左路协同行动。拿破仑将经由瓦格纳丽和布莱前往圣阿曼达方向,这几乎能保证让他战胜对手。不过,在这种情况下,拿破仑发现自己无法发动决定性的进攻[6],最多只能击败暴露在空旷地带的普军右翼,而且没有什么能够阻止普军右翼撤向普军中路和左翼。尽管情况对普军极其不利,但这种失利几乎不会摧垮它们,它们的联络通道压根不会遭到破坏。

而拿破仑决定发动的是更具决定性的战斗。拿破仑看到,列博莱希特·冯·布吕歇尔将部分普军部署在松布雷夫、通格瑞奈尔和巴拉特附近,目的是保护通向那慕尔的联络通道。这部分普军很可能不敢擅离原来的位置,因此无法参战。于是,他只需对付松布雷夫和圣阿曼达之间的普军,数量大概是全部普军的四分之三。拿破仑同样看到,如果他可以摧毁利尼和松布雷夫的普军中路,那么普军右翼就会与其他部队脱离,所以他很可能希望歼灭普军右翼。拿破仑还意识到另外一件事,如果他真能歼灭普军右翼并且在他歼灭普军右翼之时,米歇尔·奈伊能率其两个强大的军沿夸特布拉斯通往那慕尔的公路前往布莱,那么几乎可以肯定,接下来的战斗将是最具决定性[7]。普军右翼前方和后方同时遭到进攻,与其他部队的联系被切断,并且被大量法军包围,如此一来,普军右翼必然会被击溃。

1815年6月16日13时,法军到达弗勒吕附近。拿破仑将拥有约一万六千人[8]、三十八门火炮的艾蒂安·莫里斯·热拉尔第四军派到右侧,与利尼的整个普军前线相对,派拥有约一万九千人[9]、三十八门火炮的第三军约瑟夫·勒内·旺达姆军驻扎于第四军左侧,再加上拥有约四千三百人[10]、八门火炮的第二军约翰·巴普蒂斯特·吉拉尔师,共同威胁圣阿曼达的普军。而皮埃尔·克洛德·帕若尔和约瑟夫·伊西多尔·埃克塞尔曼斯的骑兵共有约六千五百人[11]、二十四门火炮,并受法军左路第四军艾蒂安·于洛师的支援。它们监视着驻扎在松布雷夫到巴拉特一线的普军左翼。帝国近卫军连同约翰·巴普蒂斯特·米约的胸甲骑兵共有大约两万两千人、一百零二门火炮[12],它们作为预备军驻扎在弗勒吕附近。待利尼和圣阿曼达的普军连续战斗三四个小时、战斗力严重削弱时,它们会给普军最后一击。法军的全部兵力为六万七千七百八十七人,其中骑兵一万三千三百九十四人,火炮二百一十门[13]。上述部署可能需要花费一个多小时的时间。1815年6月16日14时,参谋长让·德迪乌·苏尔特写信[14]告诉米歇尔·奈伊,1815年6月16日14时30分,第二任格鲁希侯爵埃曼努尔·德格鲁希元帅会率第三军和第四军对驻扎在松布雷夫和布莱之间的普军发动进攻。拿破仑打算让米歇尔·奈伊也进攻其前方的普军。并且如上文所述,在将普军驱逐至远处后,米歇尔·奈伊要折回,并与法军主力一起包围这部分普军。

1815年6月16日14时30分整,战斗打响[15]。约翰·巴普蒂斯特·吉拉尔率部猛攻利尼的普军,约瑟夫·勒内·旺达姆和约翰·巴普蒂斯特·吉拉尔率部猛攻圣阿曼达。普军同样顽强地守卫阵地,战斗立刻进入白热化状态。双方交战激烈,它们都一心赢得胜利。不到一小时拿破仑就确认,他所对付的远不止普军的一个军[16]。因此,如果米歇尔·奈伊能保证在恰当的时间赶来支援,那么法军取得的胜利可能比之前拿破仑设想的更有决定意义。确实,就算没有米歇尔·奈伊的支援,拿破仑也肯定能获胜。拿破仑很清楚,在利尼、圣阿曼达及其附近的村庄中,以及在这些村庄后方高地上的普军已经露出疲态,他们在高地上的位置暴露于法军的炮火之下[17]并遭到了法军炮火的重创。拿破仑知道自己可以在适当的时机击败这些普军。但他想要的不止这些。拿破仑看到,如果米歇尔·奈伊能按照1815年6月16日14时命令的要求从夸特布拉斯赶往普军右侧和后方,那么击溃或俘虏这部分普军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所以,1815年6月16日15时15分,让·德迪乌·苏尔特再次给米歇尔·奈伊写信[18],催促米歇尔·奈伊立刻行动,以包抄普军右侧,继而迂回到普军后方。让·德迪乌·苏尔特告诉米歇尔·奈伊,如果他行动及时,“普军就会被击溃。法军的命运掌握在他的手上”。信上继续说,“因此,要立刻按照拿破仑命令上的要求前往布莱和圣阿曼达的高地,以促成这一可能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胜利”。

法军猛攻利尼的普军

传送上述命令的军官们骑马要走大约十三英里的路程,其中,从哥斯利到梅莱大约六英里,其余路程都在通往布鲁塞尔的公路上,而德隆伯爵约翰·巴普蒂斯特·德鲁埃的第一军正经这条公路赶往弗拉涅。这些送信的军官们不可能在两小时之内完成使命。事实上,他们需要三小时。拿破仑几乎不会指望米歇尔·奈伊会在1815年6月16日17时之前收到第一个命令[19],并且在1815年6月16日18时之前收到第二个命令。从夸特布拉斯到马尔拜有近四英里的路程,经那慕尔公路通往瓦格纳丽的道路在马尔拜分开。于是,如果米歇尔·奈伊在1815年6月16日17时能够执行1815年6月16日14时发布的命令,本书就可以期待他在1815年6月16日19时左右出现在马尔拜方向上,或者听到他在该方向上的消息。如果米歇尔·奈伊不能执行1815年6月16日14时的命令,却能够执行1815年6月16日15时15分的命令,那么本书就可以期待他在1815年6月16日20时左右出现在那慕尔公路上。

战事依然没有减弱的迹象,双方都损失惨重。一方面,列博莱希特·冯·布吕歇尔不时派兵增援战斗部队。这样一来,他用尽了所有的预备军,几乎将所有的师都投入到战斗中。另一方面,拿破仑对增援第二军慎之又慎。他希望尽可能地保留预备军。1815年6月16日17时30分,拿破仑投入的兵力比列博莱希特·冯·布吕歇尔少一万[20]。此时,普军第六军正从沙勒罗瓦赶来。与此同时,拿破仑也在期待米歇尔·奈伊的到来。

约瑟夫·勒内·旺达姆

迄今为止,拿破仑率军一直坚守在弗勒吕前方[21],这是一个中心位置,最适合他亲自坐阵指挥。但现在,他准备给予普军决定性的一击。他决定投入帝国近卫军。他打算将青年近卫军的步兵师及近卫军猎骑兵师[22]的一个旅[23]派给约瑟夫·勒内·旺达姆。猎骑兵师另外一个旅由艾蒂安·莫里斯·热拉尔指挥。他本人将率领名为老近卫军的掷弹步兵师、帝国近卫军的所有炮兵、帝国近卫军居约伯爵的重骑兵师及约翰·巴普蒂斯特·米约的胸甲骑兵师取代米歇尔·奈伊所指挥的左路帝国近卫军轻骑兵师列斐伏尔·德努莱特师,以备占领利尼村及该村前方的制高点,同时准备转到该村右侧,以击溃普军中路。

然而,此时,约瑟夫·勒内·旺达姆传来消息,在大约两英里以外的树林中发现普军出没,看上去它们正赶往弗勒吕。此刻并不是米歇尔·奈伊赶来增援的预期时间。令人好奇的是,约瑟夫·勒内·旺达姆没有确认这到底是哪支部队,而他为什么没有这样做令人费解。如果他能够派一支巡逻队侦察一下这是哪支部队,就能够节约时间,而且在当日的那个时刻,时间是非常宝贵的。拿破仑派他的一个副官去核查事实。因为他无法确认约瑟夫·勒内·旺达姆的报告真实与否,所以推迟了原计划的进攻。战斗仍如期打响,但列博莱希特·冯·布吕歇尔一次次从其中路和左翼调来了更多兵力,以支援在圣阿曼达及其附近村庄中的右路。

拿破仑的副官不到两小时就回来了。约瑟夫·勒内·旺达姆所报告的部队是德隆伯爵约翰·巴普蒂斯特·德鲁埃的第一军[24]。所有担心解除了,拿破仑自然认为[25]德隆伯爵约翰·巴普蒂斯特·德鲁埃是奉米歇尔·奈伊之命并将立刻前往布莱。他立刻重启了之前的计划[26]。1815年6月16日19时30分之前,约瑟夫·勒内·旺达姆得到德隆伯爵约翰·巴普蒂斯特·德鲁埃的支援,法军所补充的生力军让战斗得以持续。同时,拿破仑率帝国近卫军的掷弹兵和骑兵及约翰·巴普蒂斯特·米约的胸甲骑兵前往利尼村,而利尼村的东部早已被艾蒂安·莫里斯·热拉尔的部队占据。尽管普军顽强抵抗,法军还是很快将其击败。法军占领了利尼村。对骑兵和炮兵来讲,利尼村的溪流是个不小的障碍。法军从利尼村的桥上渡过了这些溪流。1815年6月16日20时30分[27],法军从利尼村的北端出来,部署在利尼村和松布雷夫之间的高地上,并登上了比西高原。比西高原是通向战场的关键点,上面有风车房。列博莱希特·冯·布吕歇尔留在此处的普军进行了顽强但徒劳的抵抗。列博莱希特·冯·布吕歇尔错误地认为普军在圣阿曼达的败局已定。他亲自从圣阿曼达赶来,并率领骑兵猛烈进攻获胜的法军。在交战中,他的马被杀死,自己也严重擦伤,差点儿被法军俘虏。

与此同时,普军从圣阿曼达及其附近村庄撤退,约瑟夫·勒内·旺达姆立刻占据了上述地方。然而,直到半夜,路德维希·冯·皮尔希才率强大的后卫部队离开布莱,约翰·冯·蒂勒曼占据了松布雷夫和波因汝。格拉夫·冯·齐滕军撤向松布雷夫偏北、瓦夫尔方向上的蒂利镇,路德维希·冯·皮尔希的部队最终也跟在格拉夫·冯·齐滕后面撤退。

交战中,列博莱希特·冯·布吕歇尔的战马被杀死

在本次战役中,普军伤亡[28]约一万八千人。之后的一两天,普军又伤亡约一万到一万两千人。这些普军士兵似乎已在战斗中尽责。他们放弃了自己的阵地,并撤到了列日。他们故乡所在的省原属法兰西帝国,所以他们同情拿破仑[29]。法军俘虏了约上千名受伤的普军士兵并缴获了二十五门到三十门火炮。法军的伤亡在一万一千人到一万两千人之间[30]

1815年6月16日21时30分左右战斗结束。法军第三军占据了圣阿曼达和瓦格纳丽并在上述地点前方露营;第六军占据了比西高原;第四军在第六军右侧,它的一个师在波特奥艾斯及其附近。帝国近卫军和约翰·巴普蒂斯特·米约的胸甲骑兵驻守在上述军队[31]的后方。1815年6月16日23时,拿破仑回到弗勒吕[32]并将指挥部设在那里。

除了第一军和第六军,所有在战场上的法军都参加了战斗。第一军在被发现后就迅速撤向弗拉涅。至于第六军,给洛博伯爵乔治·穆顿的命令直到1815年6月16日14时30分才送出,所以这个命令不可能在1815年6月16日15时30分之前送达在沙勒罗瓦附近的洛博伯爵乔治·穆顿宿营地。洛博伯爵乔治·穆顿需要率部行军八英里才能到达弗勒吕。之后,他奉命前往利尼。就在帝国近卫军对利尼发动进攻并成功占领该地后,洛博伯爵乔治·穆顿经过利尼并前往在比西高原上的最终目的地。1815年6月16日21时30分左右[33],冯·比洛到达在布莱和松布雷夫之间的这个目的地。奇怪的是,冯·比洛大概在1815年6月16日19时30分[34]到达弗勒吕。当时,他本应该被派往利尼支援近卫军的行动。而且如果拿破仑命洛博伯爵乔治·穆顿绕道圣阿曼达和瓦格纳丽前往布莱,那么洛博伯爵乔治·穆顿可能会袭击侧翼和后方战败的普军,这事实上就等于完成了拿破仑交代给米歇尔·奈伊的任务。然而,本书只能靠假设米歇尔·奈伊遇到了大量英军才能解释第一军的后撤。在上述情况下,拿破仑可能认为让第六军作为整个法军的预备军更加明智[35]

利尼战役尽管不具有决定性,但确实是一场伟大的胜利。拿破仑歼灭了普军三分之一的兵力并将列博莱希特·冯·布吕歇尔逐出了战场。他确实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这场胜利带来的优势却不尽如他意。要不是德隆伯爵约翰·巴普蒂斯特·德鲁埃的第一军在圣阿曼达附近出现,帝国近卫军会在1815年6月16日17时30分进攻。那时,天还没有完全黑,他们原本可以进一步扩大战果。拿破仑原本可以期待拥有这样的战果,但没有做到这一点绝不是他的错[36]。因此,为了评估拿破仑在战斗中所采取的措施恰当与否,为了评估列博莱希特·冯·布吕歇尔决定迎战时所冒的风险,本书应该考虑,如果帝国近卫军提前两小时进攻,如果在天黑之前他们拥有两小时的时间来击败并追击普军,结果又会如何。

至于米歇尔·奈伊的支援,情况又有所不同。拿破仑不会知道米歇尔·奈伊可能遇到的阻碍,所以无法指望米歇尔·奈伊能克服阻碍并前来支援主力部队。他只能盼望米歇尔·奈伊能做到这一点。如果米歇尔·奈伊能够避开英军,拿破仑就能指望他前来支援。至于米歇尔·奈伊能否取得比他实际上所取得的更大的成果,本书会另作讨论。

一支人数众多的军队,即第一军,出乎意料地在威胁到法军左路的地方出现,这让拿破仑推迟了对普军中路的进攻。这一推迟导致利尼战役不再像原本设想的那样具有决定性。普军从圣阿曼达和附近的村庄撤退,在法军乘胜追击之前天就已经黑了。不过,利尼战役让列博莱希特·冯·布吕歇尔暂时消失了三十六小时,这至少让拿破仑有机会在第二天没有普军介入的情况下进攻威灵顿公爵阿瑟·韦尔斯利。在这场胜利中,法军第一军和第六军未伤分毫,帝国近卫军伤亡也不大,拿破仑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一时机。也就是说,列博莱希特·冯·布吕歇尔才集结了四分之三的军队就决定迎战,而且威灵顿公爵阿瑟·韦尔斯利也没有给予他任何支援,这导致了在战役第二天结束时出现了这样的结果。既然反法联军的一支部队伤亡惨重,那么第二天,拿破仑完全可以凭借优势兵力进攻多数由新兵组成反法联军的另一支部队。

百家争鸣

直到1815年6月16日14时到15时之间拿破仑才发起利尼战役。他常常因此受到指责。在上文,本书已经提到这些批评。现在,本书只是重述一下,拿破仑希望法军主力的前进与左路的前进同步,而左路一半的部队远在后方,这极有可能是造成法军延误的更主要原因。当然,拿破仑也有可能花费了太多时间来侦察普军的位置。

卡尔·冯·克劳塞维茨[37]的下列说法的确是正确的:“如果拿破仑原本打算在1815年6月16日上午发动战略性进攻,那么推迟进攻就是一个巨大的错误。当时列博莱希特·冯·布吕歇尔正在集结军队,普军全部兵力[38]远远超出拿破仑能投入战斗的七万五千人,没有什么比在普军集结之前发动进攻更重要了。”

同样[39],拿破仑如果1815年6月16日早上能率法军主力出发,并让米歇尔·奈伊尽快率法军左路前进,那么至少能够在没有英荷联军介入的情况下打乱普军的前线部署。但从拿破仑给第二任格鲁希侯爵埃曼努尔·德格鲁希和米歇尔·奈伊的信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拿破仑不希望遭遇大规模的普军或英军。尽管如此,拿破仑总体上还是更希望与米歇尔·奈伊的左路同时向前推进。拿破仑无法确定列博莱希特·冯·布吕歇尔会在利尼高地或附近地区部署多少兵力,也无法知道威灵顿公爵阿瑟·韦尔斯利能集结多少兵力。因此,他决定推迟行动,直到米歇尔·奈伊做好准备集结指派给他的所有兵力,以保护主力部队的左侧免受英荷联军攻击。

针对这一问题一直都存在不同的看法。拿破仑采取的措施无疑是最符合战争规律的。真正的问题是,成功的可能性能否为违背战争规律辩护,或者是否在紧急情况下可以违背战争规律,但在这里本书已经没有篇幅来讨论这一问题了。

拿破仑在利尼的战斗计划遭到了严厉的批评,最具代表性的是卡尔·冯·克劳塞维茨[40]、约瑟夫·罗尼特[41]和路易·尼古拉·达武[42]。他们认为,拿破仑本应调动普军右翼而非直捣中路。约瑟夫·罗尼特是这样表述这一问题的:“我们到达了普军右侧,因此,进攻右侧的普军右翼是非常合理的。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就避免进入利尼溪流环绕的小路。我们本应向我军正在夸特布拉斯战斗的左翼靠拢。这样一来,两军可以互相支援,而且最终会迫使普军向那慕尔撤退,从而远离英军。”

对此,在圣赫勒拿岛时拿破仑回应[43]道:“本次战斗的问题不是将英军和普军分离。我们知道,英军在第二天才能做好战斗准备。但问题是列博莱希特·冯·布吕歇尔的第三军1815年6月16日11时之前还没有与他会合。第三军会经那慕尔赶来,第四军会从列日经让布卢赶来,我要阻止上述军队在战场上与第一军和第二军会合。通过切断利尼的普军战线,普军在圣阿曼达的整个右翼就会被迫转向并受到威胁,但如果只是占领圣阿曼达,我们会一无所获。”

换句话说,拿破仑表明自己的目标是获得一场战略性的、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如果这一计划能够实现,他将歼灭半数普军。而进攻暴露在平地上的普军右翼,该计划是无法实现的。拿破仑以此为自己的战斗计划辩护。他认为,1815年6月16日当天普军与英军完全隔离,事实也确实如此。他最好是利用普军的错误部署,切断并摧毁普军暴露的两个军。拿破仑认为自己可以凭借现有的兵力实现这一目标。在这次行动中,他的确希望米歇尔·奈伊能予以支援[44]。1815年6月16日14时,拿破仑下达给米歇尔·奈伊的命令上明确说明了这一点。1815年6月16日15时15分,同样的命令再次下达给米歇尔·奈伊。在战斗中,拿破仑对艾蒂安·莫里斯·热拉尔说[45]:“可能在三小时内,战局就会确定。如果米歇尔·奈伊严格按命令行事,普军没有一炮一卒可以逃脱。我们可以歼灭这支部队。”最后一句话同样出现在1815年6月16日15时15分的命令中。因此,拿破仑决定在利尼开战的另外一个原因是米歇尔·奈伊可能会派一部分法军经夸特布拉斯通往那慕尔的公路进攻暴露在后方的普军右翼,从而孤立普军右翼,进而包围并歼灭普军右翼。如上文所述,拿破仑确实无法指望米歇尔·奈伊的支援。但拿破仑相信,他可以在没有米歇尔·奈伊支援的情况下实施自己的计划,而且如果米歇尔·奈伊赶来支援,他会取得压倒性的胜利。

除了约瑟夫·罗尼特给出的拿破仑主要进攻普军右翼的原因,路易·尼古拉·达武也给出了另外一个原因[46],拿破仑“原本不该将普军置于自己和米歇尔·奈伊的法军左路之间。因为这样一来,如果他打败普军,普军就会被迫向英军的方向撤退”。

卡尔·冯·克劳塞维茨也这样认为[47]。他问道:“拿破仑是该将列博莱希特·冯·布吕歇尔驱逐至威灵顿公爵阿瑟·韦尔斯利的方向,还是迫使他往相反方向撤退?”其实,这意味着拿破仑发起的战斗会导致列博莱希特·冯·布吕歇尔向英军的方向撤退。

卡尔·冯·克劳塞维茨说:“如果拿破仑派法军右路进攻圣阿曼达,派法军左路进攻瓦格纳丽,并且派第三支部队推进至通向布鲁塞尔的公路[48],那么,普军如果战败,就不得不沿罗马公路撤退,即撤向默兹河方向。这样一来,普军当天战败后就不会或者不可能与威灵顿公爵阿瑟·韦尔斯利会合。”

本书完全承认,普军如果战后被迫撤向默兹河方向,就无法在1815年6月18日支援英军。但如果拿破仑按既定的战斗计划歼灭了普军第一军和第二军,本书相信普军也几乎无法进一步支援英军。然而,普军将军们当时没有决定在战后保卫与威灵顿公爵阿瑟·韦尔斯利的联络通道,并且以全军之力支援在滑铁卢的英军。这仅仅或者主要是因为,在利尼战役中战败的普军两个军从战场上撤退时[49],可以向北撤退,而非只是向东撤退。向北撤退确实更有助于实现普军的计划,并且节约了时间。同时,这至少不会让向北撤退的风险,即暂时放弃普军的供给线,给普军造成多大的影响。

在上文,本书提到,拿破仑相信,在法军主力直捣普军中路时,米歇尔·奈伊的支援会让法军赢得重大胜利。但卡尔·冯·克劳塞维茨质疑[50]:“强大的普军拥有八万人,为什么其后方的一万法军在一个平坦的、毫无遮蔽的地方,就一定会帮助法军完胜呢?”换句话说,就算米歇尔·奈伊派一万人前往通向那慕尔的公路,拿破仑也无法确保取得决定性的胜利[51]。不过,对于上述问题,卡尔·冯·克劳塞维茨的说法有失偏颇。拿破仑考虑的问题是,战斗伊始,不到六万三千人的普军两个军会被猛攻三四个小时。他们会遭受最猛烈的炮击,因伤亡会锐减至不到五万人,在最后几个小时,其前方的普军有两万人的生力军来支援,而它们自己与其他部队的联系又被切断,只能仓皇撤退,那么米歇尔·奈伊的支援会对它们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此时,一支拥有一万人的生力军从后方出其不意地猛攻,这会对他们产生何种影响呢?拿破仑判断,战斗的结果就是法军完全击溃这两个军,缴获所有火炮,并俘获一半的普军。拿破仑的这一观点可能是对的。

然而,拿破仑在多大程度上能确保米歇尔·奈伊前来支援呢?

在上文,本书已经提到1815年6月16日14时的命令送达米歇尔·奈伊时米歇尔·奈伊的大体位置[52],也表明早在1815年6月16日16时整个第二军和第一军的大部就应该到达夸特布拉斯。事实上,我们要记住,奥诺雷·查尔斯·雷耶伯爵如果立刻执行米歇尔·奈伊给他的命令,就会在1815年6月16日中午到达夸特布拉斯,而且德隆伯爵约翰·巴普蒂斯特·德鲁埃也会在没有任何阻碍的情况下紧随其后。从拿破仑自己的叙述中确实看到,拿破仑听说了奥诺雷·查尔斯·雷耶伯爵的这一令人恼火的延误并自然会把这归咎于奥诺雷·查尔斯·雷耶伯爵的上司米歇尔·奈伊。虽然这样做是不对的,但拿破仑似乎仍然认为米歇尔·奈伊能够在1815年6月16日中午到达夸特布拉斯。这确实不是米歇尔·奈伊能控制的。不过,1815年6月16日17时前米歇尔·奈伊没有在夸特布拉斯或其前方集结麾下的所有兵力,这是不可原谅的。拿破仑责备他完全是合理的。

但米歇尔·奈伊就算很可能在夸特布拉斯集结所有兵力,也无法完全按照拿破仑的命令派一支部队从后方进攻普军。卡尔·冯·克劳塞维茨指出[53],米歇尔·奈伊的这支四万人的部队很可能会遇上拥有五万甚至六万人的英荷联军,事实也确实如此。再补充一点,送达米歇尔·奈伊的最后一个命令[54]说,枪骑兵的一个军官刚刚告诉拿破仑,在夸特布拉斯附近会出现大量英荷联军。事实上,这一消息是不正确的,但在签发命令时,大家都认为这是真的。当然,在1815年6月16日14时命令发给米歇尔·奈伊之前事实可能就澄清了,但对此本书没有确凿证据。当然,拿破仑没有理由确定米歇尔·奈伊会派兵前来支援,这完全取决于威灵顿公爵阿瑟·韦尔斯利的英荷联军的集结速度。关于这一点,拿破仑只能猜测,因为他得不到任何情报。

在拿破仑的计划中,米歇尔·奈伊的支援对战斗的胜利至关重要。所以,如果拿破仑无法完全依赖米歇尔·奈伊的支援,那么采用这种计划是否合理?如果他采用约瑟夫·罗尼特、路易·尼古拉·达武和卡尔·冯·克劳塞维茨所推荐的方案,派全部兵力进攻暴露在平地上的普军右翼,不是更明智一些吗?

如果不认真研究当时的客观状况,本书就无法恰当地回答这一问题,而所有批评拿破仑的人都没有详细说明这一点。因此,本书将单独讨论一下这个问题。在侦察完普军位置后,拿破仑看到,他有两个进攻方案可以执行。每个方案都可能带来巨大的胜利。他选择了他认为在没有米歇尔·奈伊支援的情况下更有机会获胜的方案,而且如果米歇尔·奈伊能够支援,这个胜利会是决定性的。事实正是如此,尽管没有米歇尔·奈伊的支援,尽管意外情况导致法军的主攻延迟进而贻误了战机,但拿破仑仍然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本书似乎不需要再讨论如果拿破仑采用了另一方案,结果又会如何。

为什么拿破仑没有让德隆伯爵约翰·巴普蒂斯特·德鲁埃的军留下来参战?他因此遭到了查拉斯中校[55]等人的严厉批评。但拿破仑一定想到,德隆伯爵约翰·巴普蒂斯特·德鲁埃必定接到了米歇尔·奈伊明确要求他留在战场上参战的命令,那么他还有必要给德隆伯爵约翰·巴普蒂斯特·德鲁埃下达命令吗?确实,安托万·亨利·约米尼男爵说[56],拿破仑本应命德隆伯爵约翰·巴普蒂斯特·德鲁埃前往布莱。现在我们可以确定,这是明智的。不过,由于1815年6月16日14时的命令要求米歇尔·奈伊前往布莱,当时再给德隆伯爵约翰·巴普蒂斯特·德鲁埃的这个命令似乎是没有必要的。我们记得,当时拿破仑正全力组织对利尼的决定性进攻。

如果还需要除此之外的其他解释,那么卡尔·冯·克劳塞维茨给我们提供了一个[57]。他说,此时拿破仑亲自指挥第一军的行动可能已经太迟了。

拿破仑似乎已经收到第一军会在1815年6月16日17时30分左右到来的消息。直到1815年6月16日19时,他才知道来的是德隆伯爵约翰·巴普蒂斯特·德鲁埃的第一军。德隆伯爵约翰·巴普蒂斯特·德鲁埃收到命令需要一小时,按照上述命令出现在布莱附近又需要一小时。

本书推测,拿破仑很可能认为在德隆伯爵约翰·巴普蒂斯特·德鲁埃到达战场后,让他继续按照之前的命令向前推进会更好。

可以说,利尼战役是拿破仑军事生涯中最谨慎、策略性最强的战斗。该战役很好地证明了一个勇敢、富有激情但能力平平的将军和一个军事指挥大师的区别。卡尔·冯·克劳塞维茨对利尼战役的评价清晰且具有启发性。在这里,本书给出了全文[58],但里面的数据与我们之前引用的数据有些出入。

我们如果从总体上看一下这场战役,就会发现它与现代的所有战役无甚区别。在初次相遇时先慢慢地蚕食对手,持续几个小时的交火不会让局势出现多大的变化。最后,一方人数明显占优势的预备军,即生力军,给予早已疲惫的敌军致命一击。

拿破仑率约七万五千人[59]进攻列博莱希特·冯·布吕歇尔,而列博莱希特·冯·布吕歇尔集结的三个军共有七万八千人[60],双方人数相当。

从1815年6月16日15时到20时,拿破仑凭借约三万人的兵力持续攻打列博莱希特·冯·布吕歇尔的两个主要据点——圣阿曼达和利尼。他派约六万人进攻普军的第三军,并悄悄地将三万三千人留在大后方作为预备力量。最终,他又从这些预备军中抽出六千人支援在圣阿曼达的战斗。

早在1815年6月16日18时拿破仑就决定让帝国近卫军在利尼发动决定性进攻。当时,拿破仑收到情报说,在约一小时路程以外的法军左侧出现一支人数众多的部队。拿破仑停止了行动,因为这支部队可能是从布鲁塞尔赶来的英荷联军。事实上,那是从弗拉涅赶去进攻圣阿曼达的德隆伯爵约翰·巴普蒂斯特·德鲁埃的第一军,但我们不知道第一军为什么要去圣阿曼达。拿破仑急忙派一支骑兵前去侦察,近两个小时后才传回消息说,那是法军的第一军。这导致对利尼的进攻推迟到1815年6月16日20时以后才开始。

即使在这次决定性的进攻中,拿破仑也没有动用全部预备军,而仅仅使用了一半,即帝国近卫军,第六军仍然作为预备力量留在后方。

战斗伊始,列博莱希特·冯·布吕歇尔就将第一军的两万七千人投入到利尼和圣阿曼达战场,将第二军的两万两千人投入到从松布雷夫到巴拉特一线,并且只留下第三军的两万九千人作为预备军。由于法军没有急于进攻,第三军得以集结并且可能被当作预备军。确实,列博莱希特·冯·布吕歇尔仍然寄希望于冯·比洛的到来,但冯·比洛没有赶来,所以形势一直对普军的预备部队不利。正如上文所述,第二军,即预备部队,被陆续派去支援战斗。因此,即使双方势均力敌,甚至普军形势有利,列博莱希特·冯·布吕歇尔也没有兵力来左右最终的结果了。

当天战斗结束时,普军和法军的情况大致如下。列博莱希特·冯·布吕歇尔用光了在利尼村中的三万八千名步兵,这支步兵损失惨重、丢枪弃甲,已是无用之师,没有什么战斗力可言。然而,驻扎在利尼村后方的六千步兵分散在各个军营中,并没有参战。第一军和第二军共有五万六千人,剩下的都是骑兵和炮兵,其中只有一小部分没有参战。

第三军如果已集结或者做好充足的准备,就会是一支拥有约一万八千人的预备力量。所以,我们可以说,列博莱希特·冯·布吕歇尔仍然拥有两万四千人的预备军。

尽管最初拿破仑的兵力比列博莱希特·冯·布吕歇尔少几千,但现在他拥有的预备军要比列博莱希特·冯·布吕歇尔多几千。原因在于他预留了更多的兵力,而且在战斗中用兵更节约。

这一微弱的优势[61]自然不会决定什么,但肯定可以被视为法军胜利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当时的炮攻让双方的力量失衡。

在拿破仑进攻利尼时,普军确实占据着该村的部分区域,但之后这部分区域失守了。普军确实也占据着瓦格纳丽和圣阿曼达之间的区域,但之后丢掉了这里的村庄和阵地。因此,各处的形势都对普军不利,而在这种情况下,拿破仑已经做好了发动决定性进攻的准备。

然而,第三个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列博莱希特·冯·布吕歇尔无法支配没有参战的第三军。虽然第十二旅离他很近,但兵力太少。第九旅同样离他不远,但他没有想到让第九旅及约翰·冯·蒂勒曼的整个军参战。因此,如果法军发动决定性的进攻,第三军同样无法赶来,并且只能在撤退的时候派上用场。或许从整体上来看,约翰·冯·蒂勒曼的分散部署极有可能被看作是一种优势。第三军如果就在附近,同样会被派上战场,但这不会增加战斗的胜算。考虑到整个战役的走势,只有绝对的优势兵力才能保证胜利。事实上,只有冯·比洛军到来才能保证战斗的胜利。如果列博莱希特·冯·布吕歇尔投入第三军,那么普军在战场上的损失很可能远超一万人。

对于这一话题,本书还得看一下路易·尼古拉·达武对拿破仑在此次战役中表现的批评[62]。他是这样谈论这次战斗中的拿破仑的:“用通俗的话来说,莫斯科战役中的拿破仑向来大胆无畏,但恰恰是拿破仑的大胆无畏导致了这次惨败。”

在上文,本书引用的卡尔·冯·克劳塞维茨对拿破仑的战术评论提到了路易·尼古拉·达武这一说法的合理性。但很明显,路易·尼古拉·达武要说明一个事实,他希望自己每一步批评都是正确的。顺便说一下,许多评论家都有这种倾向。至于路易·尼古拉·达武提到的法军损失,要记住,要不是因为德隆伯爵约翰·巴普蒂斯特·德鲁埃军的意外出现,拿破仑会提前两小时结束战斗。法军大部分伤亡都发生在这两个小时内。基于相同的原因,这场胜利本应该更具决定性,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在法军追击战败的普军之前,夜幕就已经降临。因此,对于拿破仑在利尼战役中所作所为的恰当评论都应基于一个假设,那就是这一不幸的意外[63]压根没有发生。所以,基于这一假设,1815年6月16日18时到19时之间,在利尼的普军中路会被摧毁,法军的伤亡会小得多,而且法军的胜利必然会更加完整。

在听到可能是普军的陌生军队出现的消息后,拿破仑决定暂缓进攻普军中路。他这样做所展现出来的智慧或许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拿破仑决定确定该部队的身份再行动时,他已经做好了给予普军致命一击的一切准备。一方面,如果这支不明身份的部队最后确认是米歇尔·奈伊的军队,那么他确信法军能歼灭大量普军。当然,这支部队所处的位置让它可以在进攻中扮演最重要的角色。另一方面,如果它是威灵顿公爵阿瑟·韦尔斯利的军队,只要拿破仑有足够的时间完成他所谋划的对列博莱希特·冯·布吕歇尔的进攻,那么比起前一种情况,拿破仑可能会获得对抗普军的更大优势。因此,在德隆伯爵约翰·巴普蒂斯特·德鲁埃军出现时,拿破仑选择推迟进攻,这是他最明智的选择。但评论家们似乎没有看到这一点。

发现必须要在利尼发动攻势时,拿破仑为什么没有立刻派第六军前往弗勒吕?他如果这样做,一旦战斗需要,就可以就近调动第六军。但他没有这样做,这令人费解。拿破仑清楚地看到,如果可能的话,给予普军致命性的打击极其重要,在1815年6月16日下午和1815年6月17日上午他给米歇尔·奈伊的命令中充分表明了这一点。本书无法理解的是为什么拿破仑没有让洛博伯爵乔治·穆顿率部前来支援,即使到1815年6月17日11时洛博伯爵乔治·穆顿也没有接到参战的命令,他完全能够在1815年6月16日16时或16时之前到达弗勒吕。如果拿破仑派洛博伯爵乔治·穆顿前往正在圣阿曼达及其附近作战的约瑟夫·勒内·旺达姆和约翰·巴普蒂斯特·吉拉尔的后方,洛博伯爵乔治·穆顿就能率部进攻普军右翼并且在1815年6月16日17时30分左右靠近布莱的后方。而此时,拿破仑正准备发动对利尼的决定性进攻。洛博伯爵乔治·穆顿原本可以完成所有拿破仑期望米歇尔·奈伊所做的事情。安排洛博伯爵乔治·穆顿前来支援原本是万无一失的,而米歇尔·奈伊的支援必然取决于他在夸特布拉斯所面临的形势。

【注释】

[1]查拉斯中校:《1815年战役史:滑铁卢》,莱比锡,布洛克豪斯出版社,第1卷,第155页。——原注(www.xing528.com)

[2]查拉斯中校:《1815年战役史:滑铁卢》,莱比锡,布洛克豪斯出版社,第1卷,第155页。——原注

[3]查拉斯中校:《1815年战役史:滑铁卢》,莱比锡,布洛克豪斯出版社,第1卷,第145页。——原注

[4]不带随从是拿破仑在之前战斗中的一贯作风。——原注

[5]查拉斯中校:《1815年战役史:滑铁卢》,莱比锡,布洛克豪斯出版社,第1卷,第150页。——原注

[6]有关这一问题进一步的讨论,请见本章“百家争鸣”。——原注

[7]“这一行动一定会取得巨大的胜利。”安托万·亨利·约米尼男爵:《1815年政治军事史》,巴黎,1839年,第223页。——原注

[8]艾蒂安·于洛的师和安托万·莫兰的骑兵驻扎在普军战线弯曲处的对立面、利尼前方。查拉斯中校:《1815年战役史:滑铁卢》,莱比锡,布洛克豪斯出版社,第1卷,第155页,第161页。——原注

[9]查拉斯中校:《1815年战役史:滑铁卢》,莱比锡,布洛克豪斯出版社,第1卷,第155页。——原注

[10]查拉斯中校:《1815年战役史:滑铁卢》,莱比锡,布洛克豪斯出版社,第1卷,第155页。——原注

[11]查拉斯中校:《1815年战役史:滑铁卢》,莱比锡,布洛克豪斯出版社,第1卷,第155页。——原注

[12]查拉斯中校:《1815年战役史:滑铁卢》,莱比锡,布洛克豪斯出版社,第1卷,第155页。——原注

[13]这不包括第六军。第六军是预备军,一万零四百六十五人,拥有三十二门火炮。查拉斯中校:《1815年战役史:滑铁卢》,莱比锡,布洛克豪斯出版社,第1卷,第155页。——原注

[14]埃尔兴根公爵费利克斯·奈伊:《1815年战役未出版文件集》,巴黎,1840年,第XIII页、第40页。——原注

[15]利尼战役多次被描述。查拉斯中校、亨利·德拉图尔·奥弗涅、阿道夫·梯也尔从法军的角度,卡尔·冯·克劳塞维茨和冯·奥勒赤从普军的角度都给出了精彩的描述。威廉·西博恩上尉的描述也非常清晰精彩。此处不需要再重复这些细节了。——原注

[16]正如拿破仑在信中告诉米歇尔·奈伊的一样。——原注

[17]亨利·哈丁中校对威灵顿公爵阿瑟·韦尔斯利说:“在你检查了普军位置之后,我记得你对此非常不满,并且对我说:‘如果普军在此处迎战,我他妈就会受到攻击。’”威灵顿公爵阿瑟·韦尔斯利补充道,普军这样太集中了。普军所有军队都在山坡上,这样一来所有的敌军炮弹都能击中它们。第五任斯坦诺普伯爵菲利普·亨利:《威灵顿公爵阿瑟·韦尔斯利谈话录》,纽约:朗文格林出版社,1886年,第109页。对比乔治·胡珀所著《1815年战役史:滑铁卢——拿破仑的陨落》(伦敦,老史密斯出版社,1862年)第96页。——原注

[18]埃尔兴根公爵费利克斯·奈伊:《1815年战役未出版文件集》,巴黎,1840年,第XIV页、第42页。——原注

[19]埃尔兴根公爵米歇尔·奈伊估计,这个距离接近五里格,即十二点五英里,并且需要两个小时的行程。查拉斯中校说这个距离是六里格,即十五英里,并且估计行程是三个小时。查拉斯中校:《1815年战役史:滑铁卢》,莱比锡,布洛克豪斯出版社第1卷,第204页;埃尔兴根公爵费利克斯·奈伊:《1815年战役未出版文件集》,巴黎,1840年,第41页。——原注

[20]查拉斯中校:《1815年战役史:滑铁卢》,莱比锡,布洛克豪斯出版社,第1卷,第166页。——原注

[21]查拉斯中校:《1815年战役史:滑铁卢》,莱比锡,布洛克豪斯出版社,第1卷,第164页。——原注

[22]猎骑兵师有时也作为老近卫军的一部分,亨利·德拉图尔·奥弗涅:《滑铁卢:1815年战役研究》,巴黎,亨利·普隆出版社,1870年,第48页。猎骑兵师有时被归为中年近卫军,《滑铁卢的拿破仑》,巴黎,J.杜梅因出版社,1866年,第1页、第315页、第325页。——原注

[23]猎骑兵师共两个旅。——原注

[24]至于约瑟夫·勒内·旺达姆发现德隆伯爵约翰·巴普蒂斯特·德鲁埃的第一军撤向弗拉涅之后不久德隆伯爵约翰·巴普蒂斯特·德鲁埃军是如何到达那里的,我们会在别处讨论。——原注

[25]亨利·德拉图尔·奥弗涅:《滑铁卢:1815年战役研究》,巴黎,亨利·普隆出版社,1870年,第135页;安托万·亨利·约米尼男爵:《1815年政治军事史》,巴黎,1839年,第138页、第139页。——原注

[26]正如威廉·西博恩上尉所说,并没有发生延误。从帝国近卫军驻扎的位置到帝国近卫军要到达的利尼村北端至少有二点五英里。在约瑟夫·勒内·旺达姆的消息导致法军暂停进攻之前,它们只走了一小段路程。威廉·西博恩上尉:《1815年战役史:法兰西战役和比利时战役》,伦敦,T.&W.布恩出版社,1844年,第1卷,第218页。——原注

[27]让·德迪乌·苏尔特给约瑟夫·波拿巴的信。查拉斯中校:《1815年战役史:滑铁卢》,莱比锡,布洛克豪斯出版社,第1卷,第2页、第175页。——原注

[28]查拉斯中校谈论了普鲁士作家们的一些权威观点。查拉斯中校:《1815年战役史:滑铁卢》,莱比锡:布洛克豪斯出版社,第1卷,第179页。——原注

[29]冯·穆费林:《人生往事:1813年和1814年战役回忆》,伦敦,理查德·宾利出版社,1853年,第204页,第205页,第223页;威廉·西博恩上尉:《1815年战役史:法兰西战役和比利时战役》,伦敦,T.&W.布恩出版社,1844年,第1卷,第302页,第303页。——原注

[30]查拉斯中校:《1815年战役史:滑铁卢》,莱比锡,布洛克豪斯出版社,第1卷,第180页。——原注

[31]查拉斯中校:《1815年战役史:滑铁卢》,莱比锡,布洛克豪斯出版社,第1卷,第177页、第178页。——原注

[32]查拉斯中校:《1815年战役史:滑铁卢》,莱比锡,布洛克豪斯出版社,第1卷,第179页。——原注

[33]查拉斯中校:《1815年战役史:滑铁卢》,莱比锡,布洛克豪斯出版社,第1卷,第178页。——原注

[34]查拉斯中校认为,第六军在1815年6月16日18时30分之前到达弗勒吕。查拉斯中校:《1815年战役史:滑铁卢》,莱比锡:布洛克豪斯出版社,第1卷,第184页。——原注

[35]查拉斯中校严厉批评了这个决定。查拉斯中校:《1815年战役史:滑铁卢》,莱比锡,布洛克豪斯出版社,第1卷,第184页,第185页。——原注

[36]在陌生军队出现时,他错误地阻止了帝国近卫军的进攻。——原注

[37]卡尔·冯·克劳塞维茨:《1815年反法战争》,柏林,迪姆勒出版社,1862年,第25章,第53页。——原注

[38]包括冯·比洛军。冯·比洛的部队当天可能会到达,而拿破仑了解的情况却与此相反。——原注

[39]对比查拉斯中校所著《1815年战役史:滑铁卢》(莱比锡,布洛克豪斯出版社)第1卷第182页第183页。——原注

[40]卡尔·冯·克劳塞维茨:《1815年反法战争》,柏林,迪姆勒出版社,1862年,第34章。——原注

[41]康斯坦特·勒贝克:《战争的艺术》,第339页。——原注

[42]L.J.加布里埃尔·德切尼尔:《奥尔施泰特公爵兼埃克米尔公爵路易·尼古拉·达武元帅军事政治史》,巴黎,戈斯、马沙尔和西埃出版社,1866年。第545页。——原注

[43]拿破仑:《拿破仑信函集》,巴黎,帝国出版社,1869年,第31卷,第472页。——原注

[44]卡尔·冯·克劳塞维茨指出,对拿破仑的战斗计划来讲,米歇尔·奈伊的配合并不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拿破仑“不知道米歇尔·奈伊能不能派兵支援”。卡尔·冯·克劳塞维茨:《1815年反法战争》,柏林,迪姆勒出版社,1862年,第34章,第81页以后。——原注

[45]拿破仑:《拿破仑信函集》,巴黎:帝国出版社,1869年,第31卷,第206页。——原注

[46]L.J.加布里埃尔·德切尼尔:《奥尔施泰特公爵兼埃克米尔公爵路易·尼古拉·达武元帅军事政治史》,巴黎,戈斯、马沙尔和西埃出版社,1866年,第545页。——原注

[47]卡尔·冯·克劳塞维茨:《1815年反法战争》,柏林,迪姆勒出版社,1862年,第34章,第83页。——原注

[48]这个纵队到底前往哪个方向走并不是十分清楚。——原注

[49]J.F.莫里斯上校:《滑铁卢文集》,第250页,第251页。《陆海军联合杂志》,1890年7月。J.F.莫里斯上校认为,战败的普军一定已穿过沙勒罗瓦公路,即使他们打算撤往莱茵河方向。——原注

[50]卡尔·冯·克劳塞维茨:《1815年反法战争》,柏林,迪姆勒出版社,1862年,第31章,第66页。——原注

[51]卡尔·冯·克劳塞维茨这样认为。——原注

[52]送达时间大概是1815年6月16日17时。——原注

[53]卡尔·冯·克劳塞维茨:《1815年反法战争》,柏林,迪姆勒出版社,1862年,第31章,第65页。——原注

[54]埃尔兴根公爵费利克斯·奈伊:《1815年战役未出版文件集》,巴黎,1840年,第IX页、第31页。——原注

[55]查拉斯中校:《1815年战役史:滑铁卢》,莱比锡,布洛克豪斯出版社,第1卷,第170页,第171页,第183页,第184页。——原注

[56]安托万·亨利·约米尼男爵:《1815年政治军事史》,巴黎,1839年,第138页。——原注

[57]卡尔·冯·克劳塞维茨:《1815年反法战争》,柏林,迪姆勒出版社,1862年,第34章,第84页。——原注

[58]卡尔·冯·克劳塞维茨:《1815年反法战争》,柏林,迪姆勒出版社,1862年,第32章,第72页以后。——原注

[59]这包括第六军。——原注

[60]查拉斯中校说普军有八万七千人左右。——原注

[61]除非我们把第三军也算作普军的预备军,否则法军在预备军方面拥有巨大的优势;卡尔·冯·克劳塞维茨继续说,列博莱希特·冯·布吕歇尔当时无法支配第三军。——原注

[62]L.J.加布里埃尔·德切尼尔:《奥尔施泰特公爵兼埃克米尔公爵路易·尼古拉·达武元帅军事政治史》,巴黎,戈斯、马沙尔和西埃出版社,1866年,第547页。——原注

[63]这是由负责给弗朗索瓦·约瑟夫·迪吕送信的拿破仑副官导致的。——原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