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滑铁卢战役:军事史上宏图巨作

滑铁卢战役:军事史上宏图巨作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外,拿破仑并不想多生事端。除了扩充并重组军队,拿破仑开始加固主要城市的防御工事。1815年6月1日前,法兰西帝国与邻国的关系并没有发生变化,确定下一步计划成为拿破仑的职责所在。但反法联军一旦来犯,将是势不可挡的。如果有可能,拿破仑就会争取减少双方军事力量的巨大差距。本书认为,拿破仑的特长是进攻。现在本书探讨一下拿破仑的作战计划。

滑铁卢战役:军事史上宏图巨作

1815年3月20日,拿破仑离开厄尔巴岛回到巴黎。平定了法兰西帝国南部和西部声势浩大的保皇运动后,他的首要任务就是与各大国交流。他表示要走和平的道路,而且本书完全有理由相信,他真的是打算寻求和平。不过,他派出的代表在边境上遭到了拒绝。欧洲其他各国不愿与他有任何瓜葛。这些国家结成了具有攻击性的反法联盟,誓将拿破仑赶下皇帝的宝座。周边国家的军队迅速在边境集结,就连俄国都调集了军队,试图攻击法兰西帝国及其皇帝。

拿破仑离开厄尔巴岛

拿破仑归来,受到军队的热烈欢迎

为了应对实力强大的反法联盟,拿破仑倾尽所能。在他第一次退位后,军队已经重组,许多高级军官都被保皇党的领袖取代。帝国政府重建后,新政策的出台迫在眉睫。而在这些政策生效之前,拿破仑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军队组织的改革需要时间。此外,拿破仑并不想多生事端。他迫切希望可以避开这场战争,从而集中精力处理国内事务。不过,本书不打算讨论他的新宪法中隐含的骗局。

除了扩充并重组军队,拿破仑开始加固主要城市的防御工事。

1815年6月1日前,法兰西帝国与邻国的关系并没有发生变化,确定下一步计划成为拿破仑的职责所在。

简而言之,局势如下。当时有两大联军。一支由英军、荷兰-比利时联军和汉诺威军,以及布伦瑞克军和拿骚分遣军构成,统一由威灵顿公爵阿瑟·韦尔斯利指挥。另一支由普鲁士、撒克逊和其他德意志军队构成,由列博莱希特·冯·布吕歇尔[1]指挥,驻扎在比利时及桑布尔河和默兹河以北以东地区。在东部边境,匈牙利集结了大量军队,并且俄国大军将在1815年7月赶来增援。如果拿破仑继续自己的防御战略,那么法兰西帝国将再次成为战场,就像前几年那样。通过拖延确实可以获取时间。拿破仑急需时间来完善军队建构、巩固防御工事、制造弹药,让整个国家进入防御状态。但反法联军一旦来犯,将是势不可挡的。当然,拿破仑1814年的战绩可能会重现,重建尚波贝尔战役[2]、蒙米拉伊战役[3]兰斯战役[4]的辉煌,但也有可能经历布里耶纳战役[5]、拉昂战役[6]和发生在奥布河畔的阿尔西战役[7]的惨烈与徒劳。如果有可能,拿破仑就会争取减少双方军事力量的巨大差距。要做到这一点,他只能对敌人分而击之。他如果能先歼灭威灵顿公爵阿瑟·韦尔斯利和列博莱希特·冯·布吕歇尔元帅的军队,那么对抗奥军和俄军时将更加有利。毫无疑问,拿破仑认为,如果运气在1815年再次眷顾他,就像在1805年和1806年那样——如果在比利时,他能重现奥斯特利茨大捷[8]和耶拿大捷[9],那么他将有可能与他的岳父——奥地利皇帝弗朗茨二世[10]和解。而俄国也有可能从战争中退出,因为参战对俄国来讲几乎毫无利益可言。本书认为,拿破仑的特长是进攻。他的天赋适合大胆的进攻型战略。对于他集中所有兵力迅速进攻威灵顿公爵阿瑟·韦尔斯利和列博莱希特·冯·布吕歇尔的军队,本书丝毫不感到吃惊。

列博莱希特·冯·布吕歇尔

蒙米拉伊战役

拿破仑在奥斯特利茨战场

威灵顿公爵阿瑟·韦尔斯利

如之前所述,反法联军驻扎在比利时边境线和边境线北侧的军营里。粗略地讲,反法联军的前线从东部的那慕尔、胡伊延伸至西部的蒙斯和图尔奈,共计一百多英里。这条线上散布着无数的城镇和村庄。有些城镇和村庄距离边境有四十英里。从很大程度上讲,拿破仑确实非常熟悉这种多样化的布兵方式。他认为,威灵顿公爵阿瑟·韦尔斯利的军队广泛散布在乡村,两天之内不可能聚集,而列博莱希特·冯·布吕歇尔元帅则需要一天以上的时间集结麾下的四个军。

从沙勒罗瓦向北穿过夸特布拉斯、热纳普和滑铁卢到达布鲁塞尔的公路,位于反法联军两支部队中间。其中,威灵顿公爵阿瑟·韦尔斯利的军队在公路以西,列博莱希特·冯·布吕歇尔元帅的军队在公路以东。比起英军和荷兰-比利时联军,普鲁士军队离比利时边境线更近。威灵顿公爵阿瑟·韦尔斯利的指挥部在布鲁塞尔,列博莱希特·冯·布吕歇尔的指挥部在那慕尔。从那慕尔穿过从夸特布拉斯到尼威尔的公路,是两支军队沟通的主干道。

安特卫普

普鲁士军队的补给线经列日、马斯特里赫特到达莱茵河,英军的补给线经奥斯坦德[11]、安特卫普直达大海。因此,两军的大本营位于两个相反的方向上。任何一方如果被迫撤退,都必然撤向己方的大本营。然而,向自己的大本营撤退就会远离友军。从很大程度上讲,拿破仑正是基于这一点制定了自己的作战计划。与让二十二万大军在比利时集结相比,现在的形势对他更加有利。这时,反法联军不但分成了两支,而且两支军队由不同的人指挥。在战争中,拿破仑完全可以寄希望于两支军队之间或多或少地出现嫌隙,或者双方无法完全领会对方的意图。同时,两方或其中任何一方如果受到打击,都必须向不同的方向撤离。

现在本书探讨一下拿破仑的作战计划。沙勒罗瓦位于上述两支相对的军队的交叉点附近,拿破仑提议在沙勒罗瓦附近秘密集结军队。他希望,在听到法军逼近的消息后,反法联军的两支军队能分别集结并伺机会合。普军不像英军那样分散,可能会比英军更早获悉法军逼近。拿破仑希望普军首先集中,并且在没有友军支援的情况下与法军遭遇。

古尔戈男爵加斯帕尔·古尔戈对拿破仑的作战计划表述如下:

普军比英军提前八小时到十小时察觉到法军的意图,所以会首先集结。拿破仑甚至希望在普军的四个军集结前袭击普军,或者迫使其向列日和莱茵河方向撤退,即普军的行动路线。这样一来,普军和英军就被隔离开来,从而为拿破仑排兵布阵创造机会。

在上述计划中,对方指挥官的性格必须被考虑在内。列博莱希特·冯·布吕歇尔元帅喜欢用轻骑兵,而且主动、果断,这与威灵顿公爵阿瑟·韦尔斯利的谨慎、深思熟虑及逻辑缜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拿破仑自然会认为,普军将首先集结,并且其友军会更果断、迅速地驰援。如果普军首先遭到袭击,其友军会比英军更快支援。列博莱希特·冯·布吕歇尔元帅如果只有两支军队可以调遣,就肯定会支援英军。但本书同样有理由相信,在英军各部集结完成前,威灵顿公爵阿瑟·韦尔斯利是不会通过袭击法军来支援列博莱希特·冯·布吕歇尔的。基于上述考量,拿破仑当然会率先进攻普军。因此本书认为,普军必然会首先集结,而且事实确实如此。

拿破仑在自己的《信函集》中提到:“普军计划在弗勒吕的后方集结。1815年6月14日晚,机要通讯兵回到位于博蒙的法军总指挥部,报告说那慕尔、布鲁塞尔和沙勒罗瓦均无异常。这一迹象令人欣喜。法军前两天的行动成功地瞒过了普军,从而获得了极大的优势。普军要么得在弗勒吕的后方建立一个集结点,要么就得在无法获得英荷联军援助的情况下在当前位置迎战。”因此,拿破仑制定的所有策略都是为了率先进攻普军。

普军士兵

总之,拿破仑相信,反法联军的将军们将选择在比利时边境线附近集结,目的是随时能给予法军致命性的打击。同样基于上述原因,他相信在战争伊始很可能只需对付普军。

当然,拿破仑还可以选择其他路线。一方面,他可以命法军迂回到普军东侧,通过调动普军左翼来切断其通讯。但这需要法军在一片不熟悉的乡村地带大范围迂回,而这种迂回总有结束的时候。届时,普军和英军必然会合,共同对付法军。另一方面,他可以经里尔、瓦朗谢讷或蒙斯前往根特或布鲁塞尔,从而调动威灵顿公爵阿瑟·韦尔斯利的右翼。显然,与之前提到的路线相比,法军在这个方向上前进的阻力更小,并且优势更大。威灵顿公爵阿瑟·韦尔斯利常常认为,这是拿破仑最好的一步棋。它很可能会切断英军与奥斯坦德的联系,同时无需交战便能让威灵顿公爵阿瑟·韦尔斯利撤离布鲁塞尔,除非他愿意在没有友军支援的情况下冒险一战。但同时,普军也可能在没有任何干扰的情况下集结起十二万大军。并且如果威灵顿公爵阿瑟·韦尔斯利成功避开了法军的精锐部队,那么反法联军的两位统帅要么能将拿破仑逐出比利时,要么能迫使拿破仑在极其不利的情况下迎战。不管在上述哪种行动中,拿破仑都不可能有机会对反法联军任何一支军队发动直接、迅速、毁灭性的攻击。正如拿破仑所想,如果他经沙勒罗瓦前行,鲁莽的列博莱希特·冯·布吕歇尔元帅就不会造成任何威胁。

本书看到,拿破仑似乎认为列博莱希特·冯·布吕歇尔很可能会迎战。但拿破仑只能猜测列博莱希特·冯·布吕歇尔会做什么,而肯定不知道列博莱希特·冯·布吕歇尔现在不会迎战。因为1813年在德意志,列博莱希特·冯·布吕歇尔就没有迎战,从而避免了与拿破仑正面冲突,并撤回自己的作战基地。当然,如果列博莱希特·冯·布吕歇尔真的拒绝迎战,反法联军的两部分就会被分割,从而被各个击破。不过,拿破仑可以在战争伊始就取得对普军的决定性胜利。与现在将反法联军各个击破相比,这种决定性胜利更容易实现。因为如果普军不愿迎战而选择后撤,拿破仑必定会追击,直到确定普军的真实意图,并且确保普军至少暂时与威灵顿公爵阿瑟·韦尔斯利的军队隔离。如果事实果真如此,那么问题来了,接下来该追击这两支军队的哪一支?就该问题而言,占领布鲁塞尔[12]的重要性自然会让拿破仑派遣大量军队来对付英荷联军。然而,上文已经提到,列博莱希特·冯·布吕歇尔元帅性格勇敢坚定,所以拿破仑认为,总体而言,不管有没有英军支援,列博莱希特·冯·布吕歇尔元帅都会迎战。他同时认为,鉴于英军自身处境不妙,列博莱希特·冯·布吕歇尔元帅很可能不会从英军那里获得太多帮助。因此,拿破仑希望以一次标志性的胜利拉开战役的序幕,削弱甚至击溃普军。拿破仑知道,如果自己得偿所愿,战败的普军定会撤退,而普军撤退的方向定会让其与英荷联军完全隔离。这样一来,拿破仑就能任意调集大量兵力来进攻英荷联军。如果威灵顿公爵阿瑟·韦尔斯利抵抗,拿破仑希望击败他;如果撤退,那么威灵顿公爵阿瑟·韦尔斯利会将比利时,大概还有荷兰拱手让给法军。

拿破仑

简而言之,以上就是拿破仑的打算和期望。

百家争鸣

上述关于拿破仑作战计划的看法并未被广泛接受。人们常常认为,“拿破仑意图分隔反法联军两部并将其各个击破”。但如果这句话的意思是先分别击溃反法联军两部,然后将其分隔,那么在本书看来,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本书相信,拿破仑从不期望将自己的军队置于威灵顿公爵阿瑟·韦尔斯利和列博莱希特·冯·布吕歇尔元帅之间,或者仅通过占据战略要点,将反法联军两部完全隔断。如上文中所看到的那样,拿破仑真正的期望是,列博莱希特·冯·布吕歇尔元帅率部在没有英军支援的情况下单独迎战。如果列博莱希特·冯·布吕歇尔拒绝迎战,或者与法军交战但被击败,那么拿破仑认为列博莱希特·冯·布吕歇尔元帅将向其作战基地所在方向撤退,而在撤退过程中,他会离友军越来越远。

然而,对于拿破仑的作战方案,一些研究滑铁卢战役的专家持完全不同的意见。如果本书想搞清楚滑铁卢战役中的重要事件,其首要任务显然是正确理解拿破仑的作战计划。因此,本书将更加深入地审视这些不同的意见。

首先,看一下拿破仑的意图是让法军切入威灵顿公爵阿瑟·韦尔斯利和列博莱希特·冯·布吕歇尔之间这一观点。这是西尔·阿奇柏德·埃里松的看法。本书引用他的观点并不是因为他在军事领域多么举足轻重,而是因为第一代埃尔斯米尔伯爵弗朗西斯·埃杰顿在对西尔·阿奇柏德·埃里松《欧洲史:从法兰西大革命爆发到1815年波旁王朝复辟》评论中说,正是威灵顿公爵阿瑟·韦尔斯利本人明确指出了西尔·阿奇柏德·埃里松的错误。而众所周知,第一代埃尔斯米尔伯爵弗朗西斯·埃杰顿正是基于威灵顿公爵阿瑟·韦尔斯利的表述才做出了上述评论。下文引自普鲁士著名军事评论家卡尔·冯·克劳塞维茨的著作。

西尔·阿奇柏德·埃里松先生提到,“拿破仑最热衷的军事策略是插入反法联军两部中间,并首先利用优势兵力进攻反法联军的右翼,然后进攻其左翼”。 在这次战争中,拿破仑就是这样设想的,但未能实现。本书怀疑,插入反法联军中间这种说法是否适用于拿破仑所有成功的战役。如果拿破仑曾考虑过在这种形势下发动进攻的诸多危险,那么本书相信这是他第一次试图这样做。听听卡尔·冯·克劳塞维茨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吧:

所有论及滑铁卢战役的专家一开始都会说,拿破仑将法军置于反法联军两部中间的意图是将其分割。然而,这种说法成了军事著作中的惯用术语,没有准确的依据。反法联军两部中间的空隙不会是军事行动的目标。拿破仑必须应对的反法联军是两倍于法军而不是一半。像他这样的统帅如果发现了反法联军两部中间的空隙,接着发动进攻却扑了个空,结果丧失战机,这将是极其不幸的。拿破仑只能最大程度节约用兵,才能达到跟兵力翻倍一样的效果。即使他可以迅速发动进攻、迫使一个方向上的敌军远离另一个方向上的敌军,结果仍然会使法军面临后方被另一支敌军袭击的巨大危险。因此,如果法军后方不是可以脱离这种危险的地方,那么指挥官很少会冒险发动进攻。所以,拿破仑选择前往反法联军两部中间的空隙,不是为了将其分割,而是为了寻找并攻击列博莱希特·冯·布吕歇尔元帅的军队,不管列博莱希特·冯·布吕歇尔元帅的军队已经集结还是仍然分散。

很明显,拿破仑的主要目标是找到普军,击败普军。(www.xing528.com)

然而,本书发现,在卡尔·冯·克劳塞维茨的书问世很长时间之后,乔治·胡珀提出一个让卡尔·冯·克劳塞维茨完全不能赞同的观点:

拿破仑设想,如果要进攻反法联军两部的中心地带,就要楔入反法联军两部的中间,歼灭任何想要阻止法军前进的军队。在地势有利的情况下,他认为自己有能力将法军迅速地从一侧调到另一侧,从而依次歼灭反法联军各部。

埃德加·基内同样写道:

拿破仑会楔入反法联军两部的中心地带,即普军的最右侧。这样一来,在战斗的第一个小时内,威灵顿公爵阿瑟·韦尔斯利的军队和列博莱希特·冯·布吕歇尔元帅的军队会被分割。反法联军哪支部队首先会成为攻击对象将会视形势和时机而定。

上文清楚地讲述了与之不同的观点,这里不再赘述。很明显,专家们误解了拿破仑的计划。本书必须更充分地考虑这一问题。

约瑟夫·罗尼特在《回应拿破仑对<论战争艺术>的批评》中评论了拿破仑的军事行动,并给出了自己的推测。事实上,本书对滑铁卢战役的理解与约瑟夫·罗尼特的推测一致。约瑟夫·罗尼特认为,拿破仑本应率先占领那慕尔到尼威尔公路上的夸特布拉斯和松布雷夫两个据点,因为反法联军两部通过这两个据点互相联系。

连同在弗勒吕的预备军,拿破仑如果将法军左路向弗拉涅方向、先头部队向夸特布拉斯方向、中路与法军右路向松布雷夫方向推进八里格或九里格[13]而非六里格,那么将能获得他原本想取得的宝贵优势,即将反法联军两部分隔、延迟反法联军两部的集结、占据反法联军两部之间的空隙、依次进攻反法联军两部。事实上,夸特布拉斯和松布雷夫位于那慕尔到布鲁塞尔的公路上。法军如果占领它们,就可以阻断公路一侧的英军和公路另一侧的普军的联合。

安托万·亨利·约米尼男爵同样认同这一观点。显然,他认为拿破仑的计划一定如此。

拿破仑认为,普军会寻求在那慕尔和从沙勒罗瓦到布鲁塞尔的辅道之间集结,因为英军只能经由该路线支援普军:基于这一推测,拿破仑只有一个明智的选择。只要他略微瞥一眼地图就会发现,占据道路一侧的松布雷夫和另一侧的夸特布拉斯中心区域至关重要。因为一旦占据这两个地方,他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进攻反法联军的任何一方,并阻止其会合。

拿破仑的支持者亨利·德拉图尔·奥弗涅在《滑铁卢:1815年战役研究》中概述了拿破仑的计划,大意也是如此:

一旦渡过桑布尔河,拿破仑就会占据英荷联军与普军的联络通道。他会命两支部队分别驻扎在夸特布拉斯和松布雷夫。

一旦反法联军两部被分割,拿破仑就能轻而易举地击败普军和英荷联军。因为他只需再次使用自己非常熟悉的战术,而这种战术常常会让他获胜。

查拉斯中校是对拿破仑持否定态度的评论家之一。但对拿破仑的战斗意图,他也持同样的观点:

只需瞥一眼地图,我们就能确定拿破仑军令中法军意图到达的地方。

法军一旦占领夸特布拉斯和松布雷夫,就会楔入英荷联军和普军之间。借用拿破仑自己的话说,之后,法军就能将反法联军两部各个击破。如果反法联军想要避开法军的攻击,那么等待它们的将是最沉重的打击。反法联军要么选择投降,要么在布鲁塞尔或布鲁塞尔南面集结兵力。

本书可以非常“自信”地反驳有关拿破仑本人、威灵顿公爵阿瑟·韦尔斯利和卡尔·冯·克劳塞维茨元帅的一系列权威观点。如上文所述,拿破仑期望普军率先集结,并期望在弗勒吕或弗勒吕附近作战。他期望在英荷联军赶来增援前进攻并打败普军。列博莱希特·冯·布吕歇尔元帅如果在战役的这个阶段迎战,那么应该会选择松布雷夫以南地区,从而保卫自己与威灵顿公爵阿瑟·韦尔斯利的联络通道——从那慕尔到尼威尔的公路。因此,本书大胆猜想,拿破仑原本没有打算占领松布雷夫,也没打算把占领松布雷夫作为与普军作战的序曲。相反,拿破仑认为占领松布雷夫必然会让普军向北撤退,比如撤到瓦夫尔或者布鲁塞尔附近。在布鲁塞尔,普军可以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与英军会合。

然而,拿破仑最不希望看到普军撤到瓦夫尔或者布鲁塞尔附近,更不用说普军与英军会合了。拿破仑需要一场战斗和一场决定性的胜利[14],而且这种需要非常迫切。他不能以演习的方式来应对这场危机。如果有可能的话,他会连续击溃列博莱希特·冯·布吕歇尔元帅的军队和威灵顿公爵阿瑟·韦尔斯利的军队,这至关重要。因此,拿破仑期待一场战斗。他希望列博莱希特·冯·布吕歇尔元帅迎战,并且单独迎战。只有击溃普军或者迫使普军撤退,法军才可能将普军与英军分割。

必须记住,仅仅占领反法联军两部联络通道上的两个据点,法军绝不可能阻止它们顺利集结,也不可能在它们集结后阻止它们前往指挥官确定的方向。这里不要将反法联军两部联络通道与补给线或撤退路线混淆。反法联军两部联络通道上的任何一个据点被占领,都必然会令他们陷入窘境,阻止或延迟与友军会合。不过,在反法联军没有支援的情况下,法军有可能击败反法联军,却仅让反法联军陷入这样的窘境,这就是贻误战机。

【注释】

[1]列博莱希特·冯·布吕歇尔(Leberecht von Blücher,1742——1819),普鲁士统帅。他曾经参加过莱比锡战役、滑铁卢战役,被誉为“前进元帅”。

[2]尚波贝尔位于法国。1814年2月10日,拿破仑率领法军与俄军在尚波贝尔激战,最终法军获胜,史称“尚波贝尔战役”。

[3]1814年2月11日,拿破仑率领法军与俄普联军在蒙米拉大战。最终,俄军战败,被迫向北撤退,之后前来增援的普军也被法军击溃。史称“蒙米拉伊战役”。

[4]1814年3月12日,拿破仑率领法军在兰斯与俄普联军大战。俄普联军最初轻松夺取了兰斯,但之后拿破仑卷土重来,最终击溃俄普联军。史称“兰斯战役”。

[5]1814年1月29日,拿破仑率领法军在布里耶纳进攻列博莱希特·冯·布吕歇尔指挥的俄普,最终法军大胜,列博莱希特·冯·布吕歇尔差点儿被俘。史称“布里耶纳战役”。

[6]拉昂是法国北部埃纳省首府。1814年3月9日,列博莱希特·冯·布吕歇尔率领普军在拉昂大败拿破仑指挥的法军,史称“拉昂战役”。

[7]1814年3月20日,阿尔西战役爆发。战役持续了两天,法军抵挡不住强大的反法联军,被迫撤退。

[8]1805年12月2日,奥斯特利茨战役爆发,又称“三皇会战”。这是拿破仑战争生涯中最重要的战役之一。最终法军大败俄奥联军。

[9]1806年10月14日,耶拿战役爆发。在今德国萨勒河西面的高地上,拿破仑率领的法军与腓特烈·威廉三世率领的普军激战,最终法军大胜。

[10]弗朗茨二世(Franz II,1768——1835),神圣罗马帝国最后一位皇帝。奥斯特利茨战役被拿破仑打败后,神圣罗马帝国解体。1804年,他成为奥地利帝国第一位皇帝。

[11]今比利时奥斯坦德。

[12]布鲁塞尔当时是奥属尼德兰首府,后来成为比利时首都。

[13]里格是欧洲和拉丁美洲传统计量单位,三英里为一里格。

[14]对比卡尔·冯·克劳塞维茨所著《1815年反法战争》(柏林,迪姆勒出版社,1862年)第14章。——原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