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际环境法新解:全球合作原则

国际环境法新解:全球合作原则

更新时间:2025-01-13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国际合作,是现代国际法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国际环境法的一项基本原则,于国际环境保护事业而言,国际合作原则是指在国际环境领域,各国进行广泛密切的合作,通过合作采取共同的环境资源保护措施,实现保护国际环境的目的。[5]国际合作原则反映到国际环境保护领域,体现为国际社会对环境保护的各种决议、宣言、条约重要性的反复强调。国际合作原则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对于环境的保护影响着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和每一个人,对于环境的保护只有通过广泛而有效的国际合作才能完成。国际合作,是现代国际法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国际环境法的一项基本原则,于国际环境保护事业而言,国际合作原则是指在国际环境领域,各国进行广泛密切的合作,通过合作采取共同的环境资源保护措施,实现保护国际环境的目的。[5]国际合作原则反映到国际环境保护领域,体现为国际社会对环境保护的各种决议、宣言、条约重要性的反复强调。《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2部分专门规定了国际合作原则,其第197条规定:“各国在为保护和保全海洋环境而拟定和制订符合本公约的国际规则、标准和建议的办法及程序时,应在全球性的基础上或在区域性的基础上,直接或通过主管国际组织进行合作。”

国际合作原则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第一,兼顾各国利益和优先考虑发展中国家。国际环境保护合作和其他领域的国际合作一样,必须顾及合作各方面的利益,必须公平合理。在兼顾各国利益的同时,必须优先考虑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情况和需要,这是国际社会的现实和保护全球环境的要求所决定的。由于各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双重挑战,因此,必须优先考虑发展中国家。

第二,共管共享全球共同资源。在我们生存的地球上不仅存在两国以上共管的环境资源,而且还存在属于全人类的环境资源,即“人类共同继承财产”。所谓“人类共同继承财产”,主要指海洋、外层空间和南极洲。这些领域或资源不属于任何国家所有,而为全人类共有,为世界各国共同管理和合理利用。

第三,禁止转移污染和其他环境损害。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首先要由世界各国采取行动保护自己管辖范围内的环境,通过制订条约规范国家的行为,建立新的、公平的全球伙伴关系,要求各国既要保护好本国的环境,又要积极而真诚地进行国际合作。(www.xing528.com)

第四,和平解决国际环境争端。随着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等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国与国之间的环境争端时有发生,其中包括越境跨界污染争端、因输出污染危害引起的争端和资源利用争端等。及时而公平合理地解决这些争端,不仅关系到全球的环境保护事业和各有关国家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国际安全、稳定与和平,而解决这类争端,必须采取通力合作的和平手段。[6]

《联合国宪章》第1条第1款将“以和平方法且依正义及国际法之原则,调整或解决足以破坏和平之国际争端或情势”作为实现其“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首要宗旨的必要途径。第2条第3款规定:“各会员国应以和平方法解决其国际争端,避免危及国际和平、安全及正义。”《联合国宪章》第六章还专门对和平解决争端作了规定。《联合国宪章》第33条第1款规定:“任何争端之当事国,于争端之继续存在足以危及国际和平与安全之维持时,应尽先以谈判、调查、调停、和解、公断、司法解决、区域机关或区域办法之利用或该国自行选择之其他和平方法,求得解决。”1970年的《国际法原则宣言》要求每个国家以和平方法解决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争端,以免危及国际和平、安全及正义;并具体解释了各国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义务:①各国应以谈判、调查、调停、和解、公断、司法解决、区域机关或办法的利用或其选择的其他和平方法寻求国际争端的早日及公正解决。②争端各方如果未能以上述任一和平方法达成解决办法时,有义务继续以其商定的其他和平方法寻求争端的解决。③国际争端的当事国及其他国家应避免从事使情势恶化的任何行动。④国际争端应根据国家主权平等为基础并依照自由选择方法的原则加以解决。

国际环境问题的特点包括全方位、立体式、整体问题与局部问题交叉和相互促进、既有当前症状又有滞后效应等。环境问题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的解绝不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所能够单独胜任的,唯有各国通力合作,协调行动,才有解决的可能。在本案中,荷兰与比利时两国针对默兹河河水的使用产生分歧时,双方通过国际合作的方式解决争端,并制订条约规范双方的行为,是国际合作的直接体现。同时,两国声明接受国际常设法院的强制性管辖,表明了双方对于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希望通过和平方式解决的意愿。1936年,双方出现无法协商一致的矛盾,通过国际常设法院进行裁决,不仅促进了国际环境安全的实现,也为其他国家解决国际环境争端提供了先例,有助于国际合作原则作为建立全球伙伴关系的有力保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