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以新陈代谢的方式同自然环境不断进行着物质交换,通过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摄入清洁的水与丰富的食物,维持生长、发育和遗传。无论是刀耕火种的年代还是技术革新的今天,自然环境永远是人类生存、繁衍的物质基础。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与生物圈在太阳能作用下进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始终同人类的生死存亡休戚相关。然而,18世纪以来技术推动的革命催生人类对发展的盲目信仰,普遍的技术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在造福世界的同时也加速了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当淡水危机、土地退化、气候变暖、大气污染等环境因素的异化超出了生态和机体所承受的限度,生态失衡及机体生理功能破坏在很大程度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每年有1300万人因患上与环境相关的疾病而死亡,在大气污染严重的城市,呼吸道疾病感染率和死亡率显著上升,仅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就致使世界6.25亿人健康受损。[1]触目惊心的数据正是自然界向人类发出的最严重的警告:公共健康的指标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状况,公共健康危机就是人类的生存危机。
公共健康的保护,不仅仅是疾病防治的问题,还涉及环境保护、贸易自由、国内法律政策执行与国际条约履行等领域。全球化时代公共健康问题的解决一方面迫切要求各国政府强化法律约束机制,促进公民的健康状况、改善社会的卫生事业;另一方面也亟须国际合作,在国际层面建立起一个有效分配各国权利义务的国际法律框架,以规范化形式促进各国采取合理、有预见性的措施。(www.xing528.com)
健康是人类生命的物化,是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公共健康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准,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没有停止过对健康的追求。联合国大会于1966年12月16日通过的《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12条即规定了“人人有权享有能达到的最高的身心健康的标准”。但另一方面,公共健康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一方面联结着我们在当代最推崇的价值:普遍人权;另一方面也牵动着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经济利益。在国际贸易迅速增长的时代背景下,各国必须重新考虑公共健康全球化问题,妥善处理经济增长失控导致的环境危机同公共健康之间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