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艺术的自律性:探析唯美主义对艺术与感性生活的割裂误解

艺术的自律性:探析唯美主义对艺术与感性生活的割裂误解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艺术的自律性,十九世纪后期出现的唯美主义曾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这是将艺术的自律性强化到了极致。“为艺术而艺术”虽然充分强调了艺术的自律性,但是它把艺术和人类的感性生活割裂开了。唯美主义将艺术与感性生活割裂,这是对艺术自律性的误解。此时的艺术是人对生存的领会,它作为本体而存在,因此也就拥有了自律性。

艺术的自律性:探析唯美主义对艺术与感性生活的割裂误解

对“艺术”意义的理解,不管是康德“为道德而艺术”,还是黑格尔的“为真理而艺术”,一言以蔽之,艺术都只是“载道”之工具。艺术的目的在于“他物”,而不在于其本身,所以这样的“艺术”是无自律性可言的,当然也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所谓自律,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任何一个存在物只有当它立足于自身的时候,才在自己的眼里是独立的,而只有当它依靠自己而存在的时候,它才算立足于自身。”[48]这就是说,艺术要达到自律,它要为自己而存在,其存在本身也就是其目的之所在。

关于艺术的自律性,十九世纪后期出现的唯美主义曾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这是将艺术的自律性强化到了极致。唯美主义崇尚形式本身之美,宣扬“纯艺术”,像法国颓废主义早期的代表人物波德莱尔,他在其《随笔》中写道:“诗的目的不是‘真理’,而只是它自己。”[49]英国批评家布拉德雷强调“诗本身”和“纯粹诗”,提出了“为诗而诗”,他说:“莎士比亚的知识或在道德方面的洞见,弥尔顿的灵魂的伟大,雪莱的‘对恨的恨’和‘对爱的爱’,以及帮助人们或使他们更为幸福一些的愿望,也就是可能影响一位在冥想中的诗人的那种愿望——所有这些,正因为性质如此,都没有诗的价值。只有当它们通过诗人存在所具有的统一性,重新作为想象的品质而出现,它们才能具有诗的价值,那时候也才真正成为诗的领域中的强大力量。”[50]因此,布拉德雷认为诗的价值是“内在”的,诗的世界也应是“独自存在”的。

“为艺术而艺术”虽然充分强调了艺术的自律性,但是它把艺术和人类的感性生活割裂开了。按照唯美主义的逻辑,艺术家的创作和现实生活没有必然的联系,可以不食人间烟火,可以生活在自我的世界中,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天马行空地进行创作。其实诸如艺术家“自我的世界”,这些都是假象。因为人的存在是社会性存在,在属人的社会中,人是不可能完全脱离社会单独存在的。一个人(确切地说是海德格尔认为的Dasein——“此在”)只有领会到了“存在”,他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人,这个人指的并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而是指具有社会性的人。所以,完全独立于社会的艺术家是不可能存在的,即便他与世隔绝,不与任何人交往,但是当他要进行创作时,就一定要运用语言进行思维。当人运用一种语言进行思维时,他就一定是在社会之中,他的思维也必定是属社会的思维。

唯美主义将艺术与感性生活割裂,这是对艺术自律性的误解。因为与人的感性生活无涉的艺术是不存在的,海德格尔认为“艺术就是真理的生成和发生”,当然这个真理指的是“存在”之真理。“存在”是人对生存的领会,这种领会是人与世界的原初关联,它是感性的,是观念前的,是逻辑前的。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真理,即理性之真理,其根基正是“存在”之真理。海德格尔将原初的艺术与“存在”之真理联系起来,在他看来原初的艺术是具有本体论意义的,它是人类生活之根基。原初的艺术是人与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它直接参与了人的生存实践,是“存在”之真理的原始发生。所以,原初的艺术就是人对生存的领会,只有在此意义上,艺术才是自律的。艺术拥有自律性,也就意味着,它的存在是自为的存在,而不是工具性的存在。所谓工具性的存在指的是艺术的存在价值是依附于“他物”的,诸如“为道德而艺术”“为政治而艺术”,此时艺术不能依靠自己而存在,而是作为“他物”的工具存在,因而是没有自律性可言的。

原初的艺术与人类的感性生活息息相关,它是真理的原始发生,也是人对生存的领会。因为原初的艺术直接参与到社会生活的建构中,社会生活创生或改变社会关系,我们称这种创生或改变是“实践的”。所以,艺术在本质上也是“实践的”。社会的改变是社会生活自我批判的结果,艺术的改变也是如此,它也是自我批判的结果。王国维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对这句话的理解,我们应该站在“实践的艺术”的意义上去阐发,那就是,艺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建构,创生或改变社会关系,由此形成了我们所谓的时代的差异。此时的艺术是人对生存的领会,它作为本体而存在,因此也就拥有了自律性。

【注释】

[1][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刘丕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75页。

[2][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刘丕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31页。

[3]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三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13页。

[4]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613页。

[5][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0-31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8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07页。

[8]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下),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772-773页。

[9][德]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第51页。

[10]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下卷),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第433页。

[11]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上卷),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第4-5页。

[12]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上卷),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第33页。

[1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10页。

[1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25页。

[15]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下卷),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第51页。

[16]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下卷),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第432页。

[17][德]席勒:《美育书简》,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4年,第89-90页。

[18][德]席勒:《美育书简》,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4年,第140页。

[19][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121页。

[20][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414页。

[21]李泽厚:《美学三书》,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520页。

[22][俄]普列汉诺夫:《论艺术(没有地址的信)》,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4年,第93页。

[23]同上书,第99-100页。(www.xing528.com)

[24][德]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第57页。

[25]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201页。

[26]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2页。

[27][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页。

[28][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2页。

[29][德]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第1-2页。

[30][德]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第51页。

[31][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5页。

[32]同上书,1972年,第18页。

[33][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78页。

[34][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第210页。

[35]同上书,第188页。

[36][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第124-125页。

[37][德]鲍姆嘉通:《美学》,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第15页。

[38][德]鲍姆嘉滕:《美学》,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第15页。

[39][德]鲍姆嘉滕:《美学》,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第20页。

[40]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上卷),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第407页。

[41]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上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409页。

[42][德]黑格尔:《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49页。

[43][德]黑格尔:《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42页。

[44][美]威廉·巴雷特:《非理性的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第228页。

[45]同上书,第51页。

[46][德]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第37页。

[47][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刘丕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50-51页。

[48][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82-83页。

[49]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下卷),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第226页。

[50]同上书,第10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