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如何实现教育资源的均等化和均衡配置。世界各国在发展教育上,都面临一个普遍的挑战,就是教育发展的地区性差异。在一个国家之间,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教育在有些地区的发展比较好,但是在有些地区则比较落后。因为教育发展存在着这种空间不均衡性,所以,不同地区的学生在接受教育上存在着差异性,就会削弱教育的平等性。用空间分析的方法来研究教育资源的非均衡配置,并最终实现从非均衡到均衡的转化,这为教育均等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顾佳峰 2010)。教育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和配置,往往不是独立的,而是受到邻近地区的教育资源配置情况的影响,这种空间邻近性会对教育资源的空间配置产生显著影响,形成不同类型的聚集(Gu 2012b)。这种分析方法,可以从全局和区域不同空间尺度来对教育活动和教育资源配置进行系统分析,有助于找出现象背后的规律,是教育经济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新方向(Misra et al. 2012)。
教育资源在空间配置上的动态性,表现在资源配置的扩展与收缩上(Gu 2012b)。《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也就是说,时间和空间的运行模式,就像鼓风炉一样,不断地压缩和膨胀。从特定空间上的教育资源配置上来看,在不同的时间体现出富裕和不足等特征,这种特征不仅仅来自空间内部的因素,还可能受到邻近空间上的因素的影响。这种空间互动和空间依赖,从一个角度说明了教育资源配置时空的膨胀与压缩,与之相对应的就是空间发散和空间收敛。对于教育资源配置而言,当资源随着时间的变化而越来越集中时,就会出现所谓空间收敛的特征(顾佳峰 2008)。这种空间收敛性是时间和空间共同作用的结果,是教育资源配置的基本特征之一。此外,教育资源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体现空间膨胀的特征,那么,这就是空间发散性。可见,空间发散与空间收敛是两个对立的概念,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时空进程。(www.xing528.com)
因为教育资源是有限的,因此,就会存在资源竞争。对于教育机构而言,生源就是重要的资源。对于生源的空间竞争,会因为生源所在地的经济、社会、教育因素而有所不同,也与生源与高校之间的距离有关(Lourenço and Sá 2019)。也就是说,高校在竞争生源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场域特征(顾佳峰 2012)。当然,这种空间竞争并不是静态的,而是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出现很强的动态性。可见,动态空间博弈分析同样可以用在教育研究领域,尤其是在分析时空对教育活动的影响作用时,动态空间博弈理论可以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高校之间的空间竞争,与经济系统中的厂商之间的价格竞争,存在着不少相似性(Gu 2015a)。其中的道理并不复杂,都是特定时间中的空间博弈,所以,都可以用动态空间博弈理论来进行分析。这也说明了这种分析方法的跨学科性,同时,也为传统的教育经济学带来了新的发展启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