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尔摩斯探案集》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阿瑟·柯南·道尔所著的世界级侦探小说名著。其主人公为一位名叫夏洛克·福尔摩斯(Sherlock Holmes)的侦探。《福尔摩斯探案集》包括《血字的研究》、《四签名》、《波西米亚丑闻至最后》等长短篇福尔摩斯系列。所有的故事集中发生在1875—1907年。《神探夏洛克》是以《福尔摩斯探案集》为基础,重新翻拍的福尔摩斯短剧。
2010年7月25日由BBC电视台拍摄的迷你电视剧《神探夏洛克》在BBC1 台及BBC高清台首播,该剧又于2012年1月1日推出第二季,第三季于2014年新年期间回归BBC1台。该剧讲述了在21世纪繁华热闹的伦敦大都市中,大侦探夏洛克·福尔摩斯和他的得力助手约翰·华生所经历的一系列历险经历。
阿瑟·柯南·道尔原著中福尔摩斯设定于英国崛起的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而《神探夏洛克》在时间设定上有了大幅度的转变。作为新世纪的夏洛克和华生,他们两人的社会背景和破案环境都有了完全不同的新概念。其中,《神探夏洛克》故事情节主要都发生在伦敦,相较于原著有着比较大的固定性。而夏洛克在剧中也曾表示:“我需要感受这个城市(伦敦)的脉搏和呼吸,这是我的战场。”
华生作为原著中的第一人称在本剧中也有很重要的存在感。原著中于二次工业革命中透露出来的生机和压抑的矛盾在《神探夏洛克》中以华生作为一位退役军医作为替换,使得华生在现代能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有心理疾病的不完美的角色而存在。夏洛克重新生活在这样一个新兴的、和平的,但也不乏战争的时代,体现了他新的价值。
夏洛克的新身份不再是一个草根侦探,他有一个位高权重的哥哥作为他不断在现代社会“胡来”的处理者,尽管两兄弟关系并不融洽。原著关于夏洛克家庭的描述少之又少,基本上夏洛克是在以个人的姿态面对众多犯罪者,这实际上有违现代读者对于主角作为平凡人的设想。
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背景设定,即夏洛克会用网络。将夏洛克搬到信息时代必然逃脱不了使用网络技术的场景。因此,夏洛克用手机运用mac等奇妙的场景经常上演在《神探夏洛克》中。
不列颠贵族文化和我们普遍意义上的贵族文化不同。不列颠社会一直存在着明显的等级区分,这主要是由于贵族制强大而持久的影响造成的。虽然不列颠较先进行了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但是贵族制从未被彻底否定过,贵族等级制一直在不列颠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以至在资产阶级革命后的100多年依然被称为“贵族的世纪”。贵族文化能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是因为:①不列颠贵族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无论是抗击外敌还是反对封建王权,贵族都带头参与;②相对欧洲大陆贵族而言,腐化堕落、荒淫无耻、无所作为等现象在不列颠贵族中较为少见;③不列颠贵族有崇尚勇敢、公正、理智、自制、喜爱乡居等品性。实际上,《神探夏洛克》中的很多剧情都透露出了夏洛克深厚的家庭背景,与“平民”出身的华生不同,夏洛克有着很明显的贵族色彩:独居市中心高价房但是不会收拾屋子;把房东Mrs.Hudson经常当作保姆来看待;对奢侈品有着相当的研究;从不故意表现自己在品位方面的独到等等。
同时,他还完全继承了不列颠贵族的勇敢、公正、理智、自制等品质。剧中曾提到他多次出入于危险犯罪分子的枪林弹雨中但是面不改色,从容视之。尤其是那份对于自己智商的强烈自信使得他面对任何困境都能冷静并迅速判断出对自己最有利的方案。他是个极端理智的人,而且多次因为这种极端理智让他和华生能够脱离险境。在第三季第一集中,夏洛克受命处理一桩试图炸毁英国议会大楼的案件,最后面对绑上炸弹的地铁车厢,华生和夏洛克一时都手足无措,无法拆除它。而后还是凭借着他极端的理智在这样争分夺秒的时刻成功关闭了炸弹。自制这个优点通常伴随着一个难以戒除的缺点,就夏洛克来说毫无疑问就是毒品。但是夏洛克有着强烈的自制,这份自制足以控制他即便是在毒窝中吸毒也能保持破案的清醒与理智。
另外,他也有着身为“贵族”的骄傲,以及对无法跟上他破案思路的人的鄙视。其中夏洛克经典台词:“闭嘴,安德森,你一说话整条街的智商都被你拉低了。(Shut up,Anderson.You lower the IQ of the whole street.)”这更是明明白白彰显着他对不愿思考的周围人的蔑视。
不列颠的自由主义文化来源已久,西方的自由主义早在古希腊城邦政治中就深入人心,到了16世纪以后,欧洲资产阶级为反对封建专制和教会的权威,发展了自由主义的政治学说。由于不列颠历史进程的独特性和洛克等人的倡导,不列颠的自由主义文化在观念和实践上都形成了与欧洲大陆国家不同的传统。与法国和德国的情况相反,不列颠人的“自由传统”在反封建的斗争中却得到强化。不列颠贵族制盛行,单个贵族的力量相对薄弱,不能独立为王或制服国王,但是大小贵族间却因之成为平等关系,能自由行动,并且在国王违反法律时,贵族们能联合起来与国王抗衡,因而形成了国王享有权利,但必须履行义务,臣民服从义务,但以享有自由权利为前提的格局。这些历史积淀下来的文化在夏洛克身上也有体现。
夏洛克本身就可以称之为是反叛的代表。虽然他智商卓越,破案如神,但除去好友华生,大多数人都更愿意以反社会人格(Sociopath)来称呼他。他的确不懂世事,觉得感情无聊,婚姻虚假,一切虚幻的存在他都弃之如蔽。他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不喜欢被束缚,唯独热爱刺激和自由。这一切和不列颠人骨子里崇尚自由脱不了关系。夏洛克作为不列颠文化的代表人物,自然体现着不列颠在历史进程中的“自由传统”。
不列颠人虽然崇尚自由,但矛盾的是,他们也同样保守。不列颠历史演变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文化传统有较大的连贯性,这种连贯性必然导致不列颠人坚持一种传统观,即崇尚过去的智慧和成就,崇尚蕴含传统的制度和生活方式。加上不列颠历史上属于农耕社会,乡绅观念影响深远,必然造成不列颠人生性保守。对大多数不列颠人来说,古老是一种资产,而不是负累,远古的时代可能是最美好的时代。不列颠人不希望剧烈的社会变革来打乱他们宁静的生活、威胁到他们优越的特权地位,迫不得已时总是千方百计把变革控制在自己可接受的范围内。时至今日,在不列颠许多古老的制度和观念仍然盛行,如王室、贵族制度、公学、绅士风度等。
帽子作为不列颠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在《神探夏洛克》中也有相当的体现。夏洛克在破获无数奇案之后名声大噪,接受各地采访时经常故意戴上一顶被称作“福尔摩斯专用”的猎鹿帽。这顶滑稽的帽子一直作为夏洛克标志性的存在和笑料。不列颠不论男女,帽子都是一项重要的装备,在什么场合下该戴什么样的帽子,帽檐直径为多少时最合适在不列颠都有着约定俗成的规定。在不列颠,许多社交习俗都与帽子有关系。假如一个男士去拜访朋友,进屋后一定要先摘下帽子。在街上遇见熟人的时候,女士只要对熟人点头微笑或打个招呼即可,但男士一般还要脱帽施礼。(www.xing528.com)
这种脱帽施礼、以示恭敬的习俗也反映在英语语言里。例如,英语“hat in hand”(手持帽子)这个词语就有“十分恭敬”的意思。另一个成语“take one' s hat off to(someone)”,字面意思是“对某人脱下自己的帽子”,它的引申意思则是“敬仰某人”。另外,不列颠有一种黑色圆顶硬礼帽,已成为不列颠男子社会地位的象征。英语里有“bad hat”一词,这顶“坏帽子”实际意思是“坏家伙”。
英议会曾有一项规定:议员不得戴着帽子进入议会厅,而在发言时又必须戴上帽子。因此许多议员索性光着脑袋进入议会厅,发言时则戴上议会厅准备的一顶公共帽子。于是在辩论某个问题时,就可以看到一顶帽子被争着发言的人传来传去。在不列颠人看来,戴帽子是有很多讲究的,但这些讲究只有地道的不列颠人才能意会。
不列颠在同性恋方面的容忍程度可以说在西欧首屈一指。2014年3月29日,不列颠正式通过了同性婚姻法,同性恋者可以在这个国度自由生活。这门法律的通过正是不列颠拥有高度融合力和开放力的体现。英格兰1967年将同性恋行为“除罪化”,自2005年以来允许同性情侣缔结民事伴侣关系。2013年7月,同性伴侣婚姻法通过,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于2014年3月13日开始为同性婚姻办理登记手续。2014年3月29日,这项法律正式生效。首相卡梅伦“盛赞”并祝福第一对结婚的同性伴侣。此外,伦敦政府机构也插上象征同性恋运动的彩虹旗以示庆祝。
《神探夏洛克》第三季中,夏洛克与莫里亚蒂在楼顶决斗时就有一段脑洞(指想象),拍摄了夏洛克与莫里亚蒂之间的暧昧。这也是《神探夏洛克》编剧对不列颠颁布同性恋婚姻法表示支持的表现。
在不列颠同性恋婚姻合法化立法中,政府宣布同性伴侣将可以合法结婚,并平等享受异性伴侣结婚后的一切权益。不过,新法附注称将不会强加于不愿接受此法的宗教组织。各宗教组织有权选择是否允许同性恋伴侣在各类宗教礼拜场所举行婚礼。
支持法案的人士指出,原则问题是同性配偶应该享有与异性配偶同样的权利。内政大臣梅(Theresa May)指出:“简而言之,一对相爱的配偶被否认正式结婚的权利是不对的。”支持法案的人士还指出,合法结婚是可以在世界各地被认可的,而民事伴侣并不一定能被世界各国认可。首相卡梅伦更是赞道:“这是第一次,结婚的夫妇不再是男人和女人,而是男人和男人,女人和女人……当相爱的人被法律所分开,那就应该是法律需要被修改。”
同样,在《神探夏洛克》剧组知道了全世界的“腐女”们(倾向于BL 情节的女性群体)对“卷福”(夏洛克)和“花生”(华生)间的关系抱有幻想之后,在2015年圣诞特辑中,编剧们甚至曝光将特意满足粉丝这种想象,进一步描写两人之间的感情。
文化营销就是利用文化来进行的营销,它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必然要有一种核心价值观念,围绕这种观念形成一种营销理念,文化营销隐藏在产品的输出中,一部影视剧不仅在讲故事,更是在故事背后或明或暗地倾注了本国的文化成分。在《神探夏洛克》中,紧张诡谲的故事情节、烟雾蒙蒙的城市,甚至221B 这个著名的门牌号码,都可以立即显示出其背后的文化底蕴(侦探小说、维多利亚时期的伦敦和阿瑟·柯南·道尔)。文化软实力具有天然的诱惑力,它是本国文化魅力的体现,文化营销要实现的就是对本国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软性”推广,在使他人接受之时同时享受一种精神愉悦。
没有哪一部作品能够在经过百年之后无数次被搬上银幕,却依旧能掀起狂潮。人们将受欢迎的经典进行合理且极具创造性地“再编码”,可以实现对传统的再塑造。《神探夏洛克》的编剧们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将背景放置于现代伦敦,十分巧妙地将原著细节与改编的迷你剧相结合,同时扩大了原著读者群和影迷群。对于阿瑟·柯南·道尔的粉丝来说,他们不会错过任何一部以此为蓝本的改编剧,而对于影迷来说,有相当一部分影迷为寻找影片与原著的异同点而转向对原著的阅读。这就在视听文化与文字文化间搭起了桥梁。有数据显示,《神探夏洛克》剧集的流行明显提升了阿瑟·柯南·道尔原著的销售量。显然,这就将视听文化下成长的一代带入了阅读时代,带入了大不列颠的文化传统——“福尔摩斯系列”原著,这些文字符号俨然不列颠文化的缩影。
英剧在取材上多以历史题材以及文学作品为主,着力表现不列颠本土风貌和不列颠的性格。借助影视剧实现对本国文化价值的传播,英剧更明显地集中在历史、文学以及对城市的表现上。比如最具有代表性的摩登都市伦敦。从原著中我们可以领会到阿瑟·柯南·道尔笔下那个阴暗潮湿且逼仄的老伦敦,是维多利亚时代既繁盛又衰败的工业城市。而时间跨越两个多世纪,21世纪的伦敦更注重其国际形象的宣传。而这种对新伦敦的形象刻画要在观众预期中才能在短时间内取得良好宣传效果。“刻板印象”有时候是看待人和事物的错误方式,但它也有助于快速了解一个新事物。虽然《神探夏洛克》只是一部迷你剧,但突破其他迷你剧每集只有20—40分钟的局限,将时长扩展到90分钟——即一部普通电影的长度,不仅仅是为了“讲故事”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有更多的镜头对准这个城市的大街小巷。伦敦塔、泰晤士河、伦敦眼,以及标志性的黑色出租车、红色邮筒,都成为《神探夏洛克》的表现对象。
英剧作为软实力输出的一种主要形式在不列颠有着重要的地位,而一部好的英剧向我们输出的不仅仅是优秀的情节和拍摄技巧,还有与众不同的文化底蕴和价值观念。(赵晓囡、肖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