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中下层人们服饰的变化,既得益于进口贸易和本土纺织业的发展,又与服饰制作方式的转变密不可分。英国内战之前,成衣匠行会的发展还比较顺利,贵族的绝大部分服饰依赖于行会师傅的量身定做。而社会中下层人们的服饰主要依靠自家纺纱织布然后自己缝制,也有一些人购买贵族淘汰的旧服饰。无论是行会精心缝制的服饰,还是普通大众自给自足的服饰,数量都是相当有限的。自查理二世复辟起,随着殖民战争的不断升级和殖民贸易的扩大,军队、殖民者、奴隶、囚犯等,都需要大量廉价成衣。行会成衣匠的量体裁衣再也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服饰的制作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工资低廉的女成衣工在分工细致的手工工场,生产出大批廉价成衣。殖民战争结束后,这些手工工场生产的廉价成衣,因其简单实用和价格低廉,深受普通民众欢迎。
贵族的服饰款式新颖、质地精良、颜色鲜艳、做工精细,的确让人赏心悦目。但是,贵族服饰有很多款式是不实用的,不适合从事劳动的社会中下层人们穿戴。比如坚硬的紧身上衣、宽大的法勤盖尔裙、圆盘似的拉夫领和沉重的披肩假发等,这一类束缚身体的服饰并不受普通人欢迎。就服饰质地来讲,普通大众根本没有能力购买价格昂贵的丝绸、天鹅绒、貂皮服饰。中下层人们的服饰也并不像贵族那般鲜艳,直到18世纪才变得五彩斑斓。普通大众穿戴的服饰,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自给自足的,并非由行会成衣匠量身定做。因此,16—18世纪,社会中下层人们的服饰经历了一个独特的变化过程。17—18世纪之交,随着与印度殖民贸易的展开,大量印度商品涌入英格兰。印度棉布的实用、舒适、色彩斑斓和浓厚的异国情调,让不列颠消费者迅速为之倾倒,仅1684年就有逾百万件棉布服饰运至英格兰。到18世纪下半叶,不列颠本土棉纺织业为市场提供了许多中、低价格的棉麻布料和服饰,满足了那些收入有限,却追求体面和端庄的消费者的需求。购买棉布服饰,并经常洗涤衣物以保持洁净,逐渐成为人们的着装习惯。
社会中下层人们服饰质地的变化带来颜色的转变,从暗沉的颜色变得五彩斑斓。不列颠传统羊毛纺织品的颜色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从蓝色到土褐色,如同从蓝天到褐土一样,代表着社会地位逐渐降低。都铎时期年收入少于40英镑者,都不得穿紫色、深红色和蓝色服饰。17世纪下半叶法国亚麻布的引进,使社会中下层人们不再穿土褐色、绿色或黑色的重羊毛纺织品,也逐渐淘汰了皮革裤子和带有风帽的粗呢大衣。白色的衬衣、帽子、头巾和脖子上系的亚麻小方巾,为店员、女仆、铁匠们赢得更多人的尊重。18世纪进口的中低档印度棉布和本土生产的棉纺织品,色彩更加明快,备受普通大众欢迎。
社会中下层人们着装的变化过程,其实是一个与贵族的着装差距不断缩小的过程。经过几个世纪的演变,社会中下层人们不但可以像贵族那样穿上质地柔软舒适的衣服,而且服饰的颜色也丰富起来,不再是单调的暗沉颜色。他们除了拥有日常劳作时的普通实用服饰外,还可以在节假日如同贵族一般,穿上漂亮时尚的服饰。
18世纪英国贵族的女装受洛可可风格影响,趋于灵巧却带有浓重的人工雕凿痕迹。服装纹样题材广泛,人物、动物、亭台楼阁、几何图案一应俱全,充满着清新大胆的自然感。然而,服饰毕竟不同于绘画、雕塑等纯美术作品,它还具有实用性,与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服饰的变化既反映文化大背景的变化,又不一定遵循它的变化趋势。不列颠贵族的男装和女装,同样经历了复辟之前或夸耀或低调的奢华,都在复辟时期出现了简约与奢华的冲突。但是它们到“光荣革命”后分道扬镳,男装变得简约实用,女装再次回归奢华矫饰。贵族女装的变化反映了欧洲文化大背景的变化趋势,而男装却偏离了它的方向。不列颠贵族男装先于女装由奢华矫饰变得简约实用,是由男性在社会变革中的主导角色决定的。而不列颠贵族男装在17—18世纪之交就变得简约,早于欧洲大陆国家,则与不列颠社会特殊的政治变革密切相关。
在18世纪不列颠的平民家庭中,获取基本食物是家庭开支的最大部分。那么,食物是不是当时的平民唯一想买或有能力购买的商品呢?平民是否还想购买或的确购买到了一些除了食物之外的“奢侈品”,如奢侈的服饰呢?著名史学家汤普森认为,在整个18世纪,资本主义过程与平民的非经济传统习惯,处在激烈的冲突中,平民对各种新的消费是持抵制态度的。直到工业革命完成之后,平民消费需求才有了新的改变,传统的文化与习惯才渐渐丧失其价值。对汤普森的观点,有学者提出了异议,认为他忽视了那些“在平民的日常生活中不断增长的、悄无声息的消费,而这些消费与资本主义市场的扩大是协调一致的”。(www.xing528.com)
对于青春期的平民来说,时髦的服饰是性成熟的标志,是经济独立的象征,也是增添其吸引力的资本,还是自我满足的一种源泉。当然,人们购买时尚的服饰,也有经济上的考量。出生贫寒的男孩女孩,一般到二十几岁会结婚生子,新婚后往往会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尤其是女孩,在婚前购买时尚漂亮的衣服,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吸引异性,以嫁得更好。若最终嫁的是一个同样贫穷的人,她婚前买的衣服也可以减轻新婚后的经济负担。再者,年轻女仆流动频繁,穿得体面漂亮,能使她们被家境更好的主顾接纳。
人们穿上时尚服饰,不仅能在求职求偶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尊重,而且在一些传统节日里,穿得漂亮时尚,是一种基本义务。在礼拜天、圣诞节、复活节、集市上、教区盛宴上以及丰收时节,平民们尤其是年轻人会穿得很漂亮。到18世纪末,这种习俗依然流传下来。
在消费品市场不断扩大的18世纪,出身贫寒的男女青年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买到质地较好、款式较新的时尚服饰。这种看似奢侈的消费,与他们传统的求爱、结婚、求职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奢侈的服饰也在传统节日中得到了展示。因此,平民的传统文化与消费社会,并非始终处在激烈的冲突中。工业革命前夕就业机会增多,为平民改善自身的状况,包括穿得更加漂亮得体,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到17世纪末,传统毛纺织业已走向衰落,在不列颠国民经济和出口贸易中占据的比例大大缩小。此时不列颠社会掀起的“棉布热”,大大刺激了不列颠本土棉纺织业的崛起。为扶植本土新兴棉纺织业,政府和舆论界都鼓励人们消费曾经被视为“进口奢侈品”的棉布服饰。到18世纪,不列颠社会中上层的妇女和平民,掀起新一轮消费奢侈服饰的热潮,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当时流行的崇奢观念为他们的消费正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