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都铎王朝时期,伦敦已经成为英语发展的中心,其重要原因是财富与权力在不列颠的高度集中。早期的英语语料库收集到的大部分历史语料多来自于不列颠中等或上等社会地位的男性,而来自社会底层的历史语料相当有限。不列颠历史发展有深厚的宗教背景,其语言发展过程与宗教的影响息息相关。组成语言的最基础的单位为词汇,故英语词汇折射出不列颠多元宗教的影响。
现代英语的形成与宗教改革运动和《圣经》的英译密切相关。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Authorized Version)的出现,标志着中古英语真正过渡到现代英语。在不列颠,《圣经》的翻译工作开始得比较早。在《钦定圣经译本》前出现过几个其他版本的译本,但它们的影响不大,只为后者的巨大成功做了铺垫和准备工作。英语中的许多词来源于《圣经》译本中的典故,有些词汇世人逐渐忘记了出处,只记得其象征义。如:“scapegoat”一词,来源于《旧约·利末记》,现喻指代人受过者,称为“替罪羊”。又如:“dove”一词,出自《旧约·创世纪》中诺亚方舟的故事,后来西方便把鸽子和橄榄枝作为和平希望的象征。再如:“Judas”一词源于《新约·约翰福音》,现意为叛徒;“mammon”一词,出自《新约·马太福音》,表示利欲或贪婪,有时还将其人格化,作为财神的名字。而一些我们常见的基本词汇也发生了意义转化,逐渐偏离其在《圣经》中的原义而产生了派生意义,如:“creature”一词,原义为“上帝创造的有形无形的事物”,现单指“生物”。
英语语言发展至今,词汇在历史和时代的演变中处于不断的变化中,这个变化包括旧词的消亡和新词的产生,但上述及举例中的源于《钦定圣经译本》中的词汇却逐渐成为基本词汇,奠定了其在英语语言中的稳固地位,并不随时间与历史而消亡,成为不列颠文学语言宝库中的重要源泉。这充分说明了不列颠宗教文化对英语语言词汇发展的深远影响及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无处不在的影响。
名字是社会成员的符号,与社会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不列颠人的名字与不列颠特有的文化息息相关,隐含着一个民族的宗教、历史等文化信息。在古代,不列颠人只有名而无姓。诺曼人入侵大不列颠岛后,才开始增加姓氏,而中间名使用更晚,普遍应用是从19世纪开始的。不列颠人的姓名通常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名”(the first name or the Christian or the given name),第二部分为“姓(the last name or the family name or the surname)。“名”有“教名”(Christian give first name)和“中间名”(middle second name)之分。全名的写法是:教名+中间名+姓。一般情况下教名和中间名均可以缩写。从不列颠人名惯例中,我们可以发现宗教影响之深。
按照英语民族的习俗,一般婴儿接受洗礼时,由牧师或父母亲朋为其取的名,称为“教名”。以后本人可以再取第二个名字,排在教名之后。不列颠人名字的来源大致有几种情况,其中排名第一的情况便是采用《圣经》、希腊罗马神话、古代名人或文学名著中的人名作为教名。
大多数不列颠人的名字都直接来源于《圣经》故事中的人物,如“David”、“Alexander”、“Helen”等。而特别常见的名字“Christian”,其本身就是“基督徒”的意思。如今,甚至有很多无宗教信仰的人也起基督徒的名字,诸如:安德鲁(Andrew)、马克(Mark)、马修(Mathew)、提摩西(Timothy)、斯蒂芬(Steven)、约翰(John)、保罗(Paul)、彼得(Peter)等,都是来自《圣经·新约》中的人名,这些人名在男性中用得十分普遍。还有一些来源于《圣经·旧约》中的名字,如:迈克尔(Michael)、丹尼尔(Daniel)、亚当(Adam)、约瑟夫(Joseph)、雅各布(Jacob)、本杰明(Benjamin)、塞缪尔(Samuel)、大卫(David)、亚伦(Allen)等,如今也在不列颠人名中频繁使用,人们也普遍对其耳熟能详。《圣经·新约》中一些基督徒的名字,如:玛丽(Mary)、玛莎(Martha)、莉迪亚(Lydia)等,广泛用于女性人名。就连萨拉(Sarah)、吕贝卡(Rebecca)、拿俄米(Naomi)、里歇尔(Rachel)等,都是《圣经·旧约》中赫赫有名的女性人物。其中最典型的人名莫过于“以斯贴”(Esther,如今又译为埃斯特),以斯贴是旧约里面记载的最后一位妇女。旧约中的《以斯贴记》就记述了这位平凡的犹太女子,后来却做了波斯王后的传奇故事。对当时的犹太人来说,她被称为“希望之星”,在古代希伯来的众多妇女中,没有比这个名字更显赫、更光辉灿烂的了。如今人们一见到以斯贴的名字就联想到美丽迷人的星辰,这与名字背后浓重的宗教背景密不可分。
在不列颠人的日常生活用语中,有许多人们用来表达他们强烈感受或者进行感叹的用语,最典型的英式口语俚语有“bloody hell!”“blimey”等,前者表示对坏的方面的惊讶、惊叹,同“糟了;真该死”,也可单独成句,即“Bloody!”,但要注意bloody不应在女士面前使用。后者表示惊奇或强烈的感受,同“啊呀!”“天呐!”这两个用法都代表了典型的英式口语习惯,其中“Bloody hell”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hell”一词在口语中频繁出现,往往表达气愤、不耐烦或严词拒绝,如“What the hell?”。愤怒之时甩出一个“hell”,是一种毫不客气的回敬。“My God”和“Jesus”这两个口语的应用将说话者当时的诧异、震惊乃至失望的情感体现得淋漓尽致。有时人们看到或提及他们眼中完美无缺的偶像时,也会用“Jesus”一词来表现兴奋、激动、崇敬之情。常见的还有“Go to hell”这样的诅咒,或者当一个人突然从紧张、焦急、压力下解脱出来时就会脱口而出:Thank God!(感谢上帝)这样的字眼。而我们在古典英剧中常常听到的“Yes,my Lord.”等这样的以“Lord”来称呼主人的用语,也和宗教有关,如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这三个宗教所敬拜的神就被称为“Lord”。“Lord”可被译为“上帝、主人、救赎者、所有者”等,“Good Lord”就是“老天爷”的意思。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源于宗教的日常用语虽然保留至今,其宗教含义却已经有所弱化,从而转变成了简单的礼貌寒暄用语,类似的有“bless you”等,现在的用法主要是出于礼貌,例如在家人或同伴打喷嚏时,人们会自然地说一声“bless you”,表示对他人的关心和友善,而不是其原始的驱邪之意。(www.xing528.com)
在《圣经》中有各式各样的人物,每个人物都有其鲜明的性格特色、信仰和生活经历,经过人们长期的传诵,这些人物已经在人们心中形成了特定形象的典型代表,具有特定的含义。
依据《旧约·创世记》第2章和第3章,上帝创造了人类的始祖Adam和Eve之后,让他们居住在伊甸园里,园里生长着一种善恶树,树上所结之果,上帝禁止他们去采摘故称之为“禁果”。后来魔鬼变成的蛇告诉Eve那是智慧果,吃了能知善恶、辨真假,Eve经不住诱惑,偷吃了禁果,又让Adam也吃了。有人据此想象出Adam在偷吃禁果时,有一小块果肉哽在喉头前部,所以男人的喉结通常要比女人的明显和突出。喉结在英语中也因此被早期的解剖学家称为Adam's apple。根据这个圣经故事,人们用Adam's apple来比喻男士的喉结,非常形象生动。
英语中有一条习语curious as Lot's wife,源于《圣经·旧约·创世纪》第19章。上帝耶和华因为蛾摩拉(Gomorrah)和索多玛(Sodom)的居民罪恶深重准备毁灭这两座城市。索多玛人罗得(Lot)一向老实厚道,是位义人。上帝便派了两位使者到罗得家,敦促他带领全家迅速撤离,并叮嘱他们在路上切不可回头探望。可是,罗得之妻出于好奇,回头望了一眼,触犯了天条,立时化为一根盐柱。后人便根据这段圣经故事用curious as Lot's wife一语来表示“好奇心过重”。直到今天死海地区奇形怪状的盐柱还往往被说成是罗得之妻变的,并被作为一个名胜介绍给旅游者。
David and Jonathan表示十分要好的好朋友,情同手足,可以共生死患难,甚至为对方牺牲生命。这条习语来自《圣经》。扫罗王有一个儿子名约拿单,他和大卫是好朋友,经常保护他,使他脱离扫罗王之手。因为当扫罗知道自己被神离弃之后,看见大卫比自己强,又是勇士,带领军队击败了敌人,于是嫉妒大卫,想办法杀死他,好保存自己的王位给儿子。虽然约拿单深爱大卫,要保护他的安全,但他亦害怕父亲反复无常,所以他要秘密地告诉大卫扫罗要如何设计害他。扫罗知道自己儿子站在大卫那边,十分愤怒,认为儿子背叛了自己,但约拿单宁愿冒上生命的危险,也要通知大卫将要发生的事。
From Saul to Paul(从扫罗到保罗)源于《圣经·新约·使徒行传》第9章。保罗(Paul)原名为扫罗(Saul),本来信仰犹太教,还曾参加迫害基督徒的行动。当虔诚的基督徒司提反(Stephen)被石头砸死的时候,有人看见扫罗就在现场,他还挨家挨户地搜查基督徒,把他们从家里拖出来,送进监狱。一次,扫罗在去大马士革(Damascus)捉拿基督徒的路上,他看见从天上发出的光,就扑倒在地,只听一个声音对他说:“扫罗,扫罗,你为什么要迫害我?”扫罗忙问:“你是谁?” “我是受你迫害的耶稣,起来进城去吧,有人会告诉你该做什么。”扫罗从地上爬起来,眼睛什么也看不见。这时,一个人走上前来,把他领到大马士革。进城后,扫罗三天三夜不吃不喝。三天后,有一个人来看他,把手放在他头上对他说:“扫罗兄弟,主耶稣派我来,让你的眼睛恢复光明,让圣灵充满你的眼睛。”从此,扫罗信仰改变,开始相信耶稣,并受了洗(was baptised),取名为保罗。保罗外出宣扬耶稣,传播基督教,保罗是第一个在外国传播耶稣思想的人,他使基督教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宗教。64年,在一次反基督教的动乱中,保罗为道殉难。“从扫罗到保罗”(from Saul to Paul)被用来表示一种信仰到另一种信仰的质的飞跃。
“Good Samaritan(好撒玛利亚人)”这一典故源自《圣经·路加福音》。有一个律师试探耶酥怎样才可以获得永生。耶酥问他法律上是怎么写的?他回答说:“你要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你的神”,而且“要爱你的邻居如同爱你自己”。那人又问耶酥“谁是我的邻居呢?”耶酥回答说:“有一个人从耶路撒冷去耶利哥(Jerusalem to Jericho)途中落入了强盗之手。他们剥去了他的衣裳,把他打个半死,就丢下他走了。有一个祭司从这条路上走下来,看见了他,但从他身边过去了。又有一个利未人来到这个地方,看见他,也照样从他的身边过去了。唯有一个撒玛利亚人行路来到那里,看见他就动了慈心,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伤处,包扎好了,扶他骑上自己的牲口,带到店里去照应他。第二天,又拿出二钱银子来,替他付了房费……”耶酥问律师:“你想,这三个人哪一个是那位落难之人的邻居呢?”律师说:“是怜悯他的。”耶酥说:“你去照样做吧。”从此英语中便有了A good Samaritan(好撒玛利亚人)这一短语,意即“行善的、助人为乐不求回报的好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