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不列颠多元文化研究》总序

《不列颠多元文化研究》总序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以说语言本身也属于文化范畴。罗常培在《语言与文化》一书中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和,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以社会成员的身份所获得的其他一切行为习惯。

《不列颠多元文化研究》总序

一、语言定义与文化定义

(一)语言的定义

《辞海·语言文字》中指出:语言是人类社会最终的交际工具,它跟思维有密切的关系,是思维的工具,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没有语言,人类的社会生活就无法维持。从它的结构看,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

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萨丕尔(Edward Sapire)关于语言的定义为:语言是纯粹人为的,非本能的,凭自觉地制造出来的符号系统来传达概念、情绪和欲望的方法。它是一种文化功能,不是一种生活遗传功能。

《辞海·语言文字》与萨丕尔从不同的认识视角出发来论述语言的定义,体现其不同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语言的定义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从广义上来讲,语言是指人类用来交际、互通信息的所有的符号系统。可以说语言本身也属于文化范畴。从狭义上来说,语言则指人类用于传递文化信息的工具,也就是谱写人类文化史的最重要的符号。

(二)文化的定义

关于文化的含义,一般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美国著名学者萨姆瓦(Larry Samovar)对文化的阐释是:文化是一种积淀物,是知识、经验、信仰、价值观、处世态度、社会阶层的结构、时间观念、空间关系概念、宇宙以及物质财富等的积淀,由一个大的群体通过若干代的个人和群体的努力而获得。文化是持续的、恒久的和无所不在的,它包括了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所接受的一切习惯性行为。萨姆瓦对文化的阐释是广义的,即为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总和。

罗常培在《语言与文化》一书中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和,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以社会成员的身份所获得的其他一切行为习惯。罗常培所定义的文化是狭义的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

文化最难定义,是因为它的含义广泛繁杂,表现形式多样。旧时中国的文化指封建王朝所施的文治和教化的总称。在现代汉语中,从广义来讲,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讲,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除此之外,文化泛指一般知识,如“学文化”、“文化水平”等。梁漱溟给文化下了既有广义又有狭义的定义: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俗常以文字、文学、思想、学术、教育、出版等为文化,乃是狭义的。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

在西方,culture源于拉丁文,意指“耕作”,人们从“agriculture(农业)”一词里还能看到该词原义的影子。大概从19世纪开始,文化概念转移并被放大,英语及罗曼语中的“culture”一词被用来指人的社会修养,再后来指影响人类行为的文化因素,即一个民族的习俗和精神,包括“语言、思想、信仰、习惯、禁忌、符号、机构、工具、技术、艺术、仪式、标记等等”。

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

文化的本质为:

(1)文化是经由社会习得的,而非遗传获得的。

(2)文化是一个社团成员所共有的,而非某一个人所独有的。

(3)文化具有象征性,语言是文化中最重要的象征系统。

(4)文化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文化中的每一个方面都和其他方面相互联系。

文化可分为四大系统:

(1)经济系统:生态、生产、交换和分配方式、科学技术、人工制品等。

(2)社会系统:阶级、群体、亲属制度、政治、法律、教育、风俗习惯、通史等。

(3)观念系统:宇宙观宗教巫术、民间信仰、艺术创造和意象、价值观、认识和思想方式等。

(4)语言系统:语音系统、字位学、语法和语义学。

“文化”是一个富有弹性的概念。就研究视角而言,它包括:哲学的文化概念、艺术学的文化概念、教育学的文化概念、心理学的文化概念、历史学的文化概念、人类学的文化概念、社会学的文化概念、生态学的文化概念。

二、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文化研究发展至今,一个较具概括性、广为接受的观点认为:“文化包括一切人类社会共享的产物。”(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文化可以说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与非物质产品的总和,它涉及并渗入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则宇宙观、时空观、人生观、价值观,小则一切社会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语言方式、宗教信仰、道德规范等等,都在文化这个复杂的、多元的、无所不在的现象所辐射的范围之内。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方面,是文化主客观的表现形式。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交际工具,无论从广义还是狭义角度来讲都理所当然地成为文化的载体,并在诸多方面体现文化。历史上,人类总是用语言来进行思维,然后创造新的文化,新的文化又创造出新的语言,新的语言又产生新的文化。文化与语言是共生存的、相互依赖的、互为关照的。它们如同汉字中的“伐”一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文化是语言活动的大环境,各种文化因素都必然体现在语言文字之中。在语言活动中,处处都有文化的烙印,时时都可见文化的踪迹。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说过:“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这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中国人与中国文化》)

三、英语语言与英语国家文化

(一)加拿大英语与加拿大文化元素

加拿大英语(Canadian English,CaE)是一种在加拿大广泛使用的英语方言。有超过2 500万的加拿大人不同程度地使用加拿大英语,占到人口总数的85%。加拿大英语的一个较大的特点表现在它的兼容性上,即它兼容了许多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双重的语言特征。加拿大英语可以被描述成是一种美国英语、英国英语和魁北克(加拿大的一个法语自治省)法语的结合。

加拿大英语是英语的一个分支,它的早期发展史同英语的另一大分支——美国英语的早期发展史相似。1770年美国独立战争后,一条政治上的分界线把加拿大同美国分隔开来,加速了加拿大英语和美国英语之间的差别。200多年后的今天,加拿大英语变成了与英国英语、美国英语大体相似,而又独具特色的区域性变体。

广义上的加拿大英语指的是加拿大几个不同区域的英语,如纽芬兰英语(New foundland English)、滨海诸省方言(Maritimes dialects)、不列颠哥伦比亚方言(Columbia dialects)、中部与草原诸省加拿大方言(Central and Prairie Canadian)等。

加拿大英语既受英国英语也受美国英语的影响,在加拿大英语中有不少“加拿大词语”(Canadianisms)。加拿大英语词汇反映了这个国家的特殊性。加拿大英语吸收了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语言的词汇来指称某些自然现象。法语和英语同为加拿大的官方语言,两者相互对立、相互渗透,加拿大英语中的法语借词就比英语的其他国别变体多,有些英语里原有的法语词在加拿大英语中带上了别的转义。加拿大英语在历史上曾经受到英国英语的巨大影响,但现在主要受到美国英语的影响。

加拿大英语虽不是一种独立的语言,但却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英语变体。加拿大英语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英语变体。加拿大与美国同在一个地域,美国英语在加拿大似乎无处不在。一方面,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加拿大英语兼具了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的许多语言特征,这种兼容性构成了加拿大英语的一个重要特征。另一方面,加拿大英语在同英语传统核心保持密切联系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源于加拿大独特的历史环境和反映加拿大特有的文化传统的语言元素,形成了加拿大英语的独特性。此外,加拿大是一个多元化国家,所以加拿大英语另一个语言特征还体现在语言来源上的多元性。移民无疑是引发语言接触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个对加拿大英语造成重大影响的因素是与其毗邻的超级大国美国。美国具有强大的平面和立体媒体的力量,美国在意识形态、社会、文化、经济、教育等各个方面都深刻地影响着加拿大英语和加拿大文化。

(二)澳大利亚英语与澳大利亚地域文化

社会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不可能存在于真空中独立发展,而是受着存在于语言之外的各种社会要素的制约,如环境、社会地位、人际关系等。从环境角度来看,地理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都会影响语言的发展。澳大利亚地域文化环境独特,对澳大利亚英语影响很大。

澳大利亚英语(AusE)是英语的地域变体之一。它最早起源于城镇语言,主要是英国东南部的城市语言和爱尔兰语言,由囚犯、冒险家和早期的自由移民从大不列颠带到澳大利亚,再经过与本土的土著语磨合,继而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移民语言相结合,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澳大利亚英语。澳大利亚英语存在着一种很特别的民族性和多样性。

Australia这一名称源于拉丁语terra Australis,意为“南部大陆”。1606年,荷兰的一位航海家最先发现这块大陆时,误以为是一块直通南极的陆地,即用拉丁文命名为terraaustralis(南方的土地)。

“Australian”一词最初于1814年用以指澳大利亚土著人,但不久便用以指居住在该大陆上的其他人。在语言学家谈及澳大利亚语言时,“Australian”一词往往用以指其原义,即澳大利亚土著人讲的语言,不包括澳大利亚英语及其变体。Australia的缩略词“Aussie”的不同拼写形式有Ossie以及Ozzie,其简化形式Oz的应用却大受欢迎。非正式的称为Aussie English,正式的称为AusE。澳大利亚人特别喜欢用-ie这个词尾。他们认为这个词尾用起来特别方便,它可以加在名词上,也可加在动词、形容词上,而且还可用来将长词缩短。

澳大利亚文化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多样性。从民族构成来看,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的多民族国家之一,共有140多个民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他们统称为澳大利亚人,其文化的多样性不可避免。澳大利亚民族的组成:从原始土著到英国殖民者、欧洲各国移民,亚洲尤其是东南亚各国移民来此定居,这就使澳大利亚成为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多元文化反映到语言上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多语现象。澳大利亚使用的主要语言是英语,但是由于澳大利亚独特的地理位置、民族情况等诸多因素,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演化出许多不同的英语变体。其中包括土著英语、移民英语、白人英语。澳大利亚英语从单纯的殖民英语发展成独具民族特色的地区英语。

澳大利亚英语的历史不过200多年,它虽然受大不列颠影响较深,但目前已发展成一种取向不完全同于大不列颠、也不完全同于美国,有着强烈地区性特色的语言。澳大利亚英语继承了英国英语的词汇。澳大利亚英语词汇在澳洲这一新的环境里得到了继续发展和丰富。澳英的词汇非常丰富而又具有特色,这与它独特的地域特征分不开。澳洲大陆的地理位置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所有这一切为澳英词汇的发展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三)英语与印度

由于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宗教、殖民掠夺等各种因素的作用,英语在过去300多年的时间里逐渐扩展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成为世界上用途最大、覆盖面最广的一种国际通用语。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世界上只有一种英语形式。恰恰相反,由于历史、地理、语言和社会文化环境等原因,英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地域变体。

英语的传播是伴随英国的殖民统治开始的。英语直到两次世界大战时才成为一门世界性的语言。在两次世界大战后,几乎所有国家都被卷入了全球化的进程中。广泛而快速的经济活动需要扫除这些国家之间语言上的障碍。因此,英语便成为满足这一需要的最佳选择。众所周知,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使用的英语都有自己的特点。

印度在当今世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印度曾经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因此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明。印度是南亚最大的国家并且是世界第二大人口国,仅次于中国。印度曾是英国最大的殖民地,并且被英国统治长达200多年。英语在殖民统治之初便传入印度。在殖民统治时期,英语是印度的官方语言。即使在印度独立后,英语依然是印度的官方语言之一。(www.xing528.com)

在英国殖民统治到来之前,印度是一个有着500多个邦国的国家,而且每个邦国都有自己的语言。出于统治需要,英国殖民者开始在印度精英阶层推行英语教育。在那个年代,人们认为会讲英语是有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尽管英国殖民统治给印度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和损失,但是它的确给印度留下了一份宝贵的遗产——英语。

英语教育、西式教育系统的实施和西方科学思想的引进,培养了一批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这些人善于学习外国国家的长处,吸收了很多西方文化,并用新的眼光看世界。西方世俗主义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印度超自然的生活方式,这使得印度传统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接受了西方民主、自由和世俗主义,深刻地反映了印度的传统文化在宗教、文学、法律和艺术领域发生了变革。古印度文化、旧风俗和社会制度,从未遇到过如此严峻的挑战和如此深刻的变化。西方文化的进攻促使印度学者开始重视印度传统文化。他们从经典文化宝库中寻求灵感以对抗西方文化。结果,印度文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分化,并且变得更加多元化。

(四)南非英语与种族歧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一国文化的镜子。在种族隔离制度下的南非,英语既是种族隔离的内容之一,也是反种族隔离制度的工具之一,因此南非英语不仅深受种族隔离的影响,同时又影响着南非的种族隔离。

南非英语在多语言、多种族、多文化的复杂背景下发展、成长起来。在种族隔离时期,英语受种族歧视的影响,因此,南非英语的一些词语与表达不能仅从字面意思理解,更应该从深层次的隐喻角度进行诠释,发掘南非英语潜在的与种族隔离相关的含义。另外,南非推行种族隔离时期,新政策、新措施刺激了与种族隔离相关的新词新意的产生。隐喻在人类认知方面有两大作用:①创造新的意义;②提供看待事物的新视角。

火柴盒(Matchbox)和大象屋(Elephant-shack)在南非英语中用来指代黑人居住的贫民区房屋。南非种族隔离制度时期,南非当局借口黑人打搅白人的安宁、破坏白人的城市环境,将黑人驱赶出“白人城市”,在约翰内斯堡西郊划出一个西南城区,将黑人驱赶到那里形成贫民区。贫民区的房屋紧张,三四十人的集体宿舍屡见不鲜,南非人称之为火柴盒(Matchbox)。火柴盒的特点是很多火柴拥挤在体积很小的纸盒子里,是隐喻的源域;而南非黑人贫民区的房屋居住环境简陋、拥挤,屋子小而居住的人多,这是隐喻的目标域。火柴盒的特点与贫民区的居住环境具有相似性:火柴堆放在火柴盒里——居住拥挤。

大象屋(Elephant-shack)也是贫民区的房屋的一种。由于贫民区住房紧张,有人盖了许多简易房租给黑人,这些粗制的房屋都有微微拱起的屋顶,远远望去,拥挤的简易房好似大象的背,大象屋由此得名。

Gutter Education(教育歧视)亦源自种族隔离制度。根据南非种族隔离制度,南非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经济、医疗以及教育都要根据种族区分开来。白人在舒适的学校享受良好的教育,黑人的教育则得不到任何保障。黑人只能在黑人学校上学。南非当局只关心白人的生活质量,不在乎黑人的生死,更不用说黑人教育。学校简陋,教师时有时无,教学资源匮乏,这些因素时常引发黑人反种族隔离的抗议运动,他们高呼“反对教育歧视,反对Gutter Education”。Gutter的基本义是“排水沟”。Gutter使人联想到脏、乱、差,地位卑微,被人忽视等,因此,Gutter Education使人联想到南非种族隔离制度下,黑人教育的学校简陋、备受南非当局歧视、社会地位低下等状况。

通行证(Dompass)是南非种族隔离制度下的又一特有产物。南非当局将黑人驱赶出“白人城市”,只准他们到指定的地方安家,并不许他们随意外出。南非白人政府颁布了“通行法”,该法规定黑人外出必须携带白人签发的通行证,警察可以随意在街头抓捕不能出示通行证的黑人,甚至任何一个白人小孩都可以要求黑人出示通行证。通行证是一个套在黑人身上的沉重枷锁。南非人赋予该通行证一个特别的名字:Dompass。Dompass由“哑巴/沉默通行”(dumb pass)发展而来,pass即通行、通过的意思;dumb指“哑的,无声音的”。用Dompass即dumb pass来隐喻通行证,生动地为我们展现了这样一个情形:南非街头,警察拦下行走的黑人,索要通行证,黑人出示文件,然后被放行。整个过程无需只字片语,“Dompass”一词用得非常贴切,令读者体会到了种族隔离制度下,南非黑人的辛酸与无奈。

南非当局甚至禁止把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小说The Return of the Natives(《还乡》)和女作家安娜·休厄尔的儿童读物Black Beauty(《黑美人》)摆上书架,因为前者有Natives(含有“土著”之意),后者有Black(含“黑色”之意)。

(五)新加坡英语与中华元素

英语与其他语言和文化的接触会产生两种结果,即全球化和本土化。“G local”(global+local)一词反映了英语全球化到英语本土化的发展。随着20世纪90年代国际互联网的普遍使用,英语国际化的趋势更加势不可当。然而英语在国际化的同时,又出现了本土化倾向。带有强烈地域色彩的新加坡英语的出现就是英语本土化的最好例证。

新加坡英语是众多英语变体中的一种。早期英国殖民者在当地办起学校,英语从此被传播、使用。由于多种族聚居,人们最早使用的英语类似于一种洋泾浜英语,即语法简单,发音不稳定。尽管新加坡国土面积很小,仅有647.5平方千米,但种族、语言和文化却相当丰富。新加坡是除中国大陆、港澳地区、台湾地区之外唯一以华人为主,且华人占大多数的国家,华人主政堪称是一大优势。新加坡现有人口400多万,其中以华人比例最大,占77.4%;马来人次之,占14%;印度人占7.2%。

人际交往与语言接触属于二位一体的存在。易言之,语言就是人,人就是语言。语言的接触就是人的接触和交往,语言的影响就是人的影响。由于人种复杂,新加坡的语言背景自然也复杂起来。上述三大族及其他种族的语言又分为很多方言的语支,如以华语为母语的华人,其方言就达十几种。其他语言如马来语(新加坡国歌Majura Singapura就是用马来语创作的)和泰米尔语,也可细分为多种语支。这种移民社会所特有的复杂的语言现象,为英语在新加坡的落地生根,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受华裔的母语影响,新加坡英语中掺入很多汉语(确切地说是我国南方方言)的词汇及语法,非英语成分很大,具有很强的混合语的特征。随着一代又一代的新加坡人以母语的形式学习这种英语,使它的语音、语法、词汇逐渐定型,最终形成现在这样一种成熟的英语变体。严格意义上讲新加坡英语已不是Standard English(标准英语),而是形成了特有的Singaporean English,也称为Singlish(新式英语)。Singlish的使用得到社会的认可,但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批评这种Singlish为slovenly,不规范而且邋遢、懒散,并鼓励国民学讲clear and clean English。然而提到学习语言的情况时,新加坡民众认为Standard English不是他们自己的语言,而且永远也不会成为自己的语言。Singlish的赞同者说,Singlish是英语这棵大树的一个新的、独一无二的、有生命的分枝。为Singlish辩护的人说,标准英语的语类很多,爱尔兰人的花言巧语、伦敦的方言、澳大利亚的土腔,而Singlish就是这个多口音俱乐部里的最新成员。新加坡前驻联合国大使T.T.B.Kob曾经说道:“当我在国外开口说话时,我希望我的同胞很容易就能识别我是新加坡人。”这句话典型地反映出新加坡人对新加坡英语“地区性”和“民族性”的要求。

(六)新西兰英语与毛利语言文化

新西兰有两种语言和两种文化——古老的毛利语言和文化与移植的欧洲语言(英语)和文化。在新西兰,人们会时刻感觉到传统的毛利文化和毛利语言。新西兰是一个主要由两个民族——欧洲白人移民和土著居民毛利人组成的国家。欧洲白人移民大批迁入新西兰后,英国移民与其他欧洲国家的移民相互融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英裔新西兰人,而当地的土著居民毛利人则是新西兰重要的少数民族。因此,长期以来新西兰存在着两种语言和两种文化,即英语与移植的欧洲文化和古老的毛利语言和文化。

从殖民历史来看,新西兰毛利人的命运不同于美国的印第安人和澳洲的土著人。毛利人较早在社会生活甚至婚姻上与白人结合起来,并且由于毛利文化整体性较强,其本民族语言文化的根并没有在殖民统治中被砍断。毛利文化在新西兰一直占有一席之地。现在,新西兰有140多所小学开设毛利语言文化课,有毛利语广播电台,1980年后还成立了毛利电视制作中心。而在两种语言并存的社会里,语言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是不言而喻的。不少毛利词汇进入新西兰英语中,大大丰富了英语的表现力。

英语国家在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英语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语言。但不同区域的英语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在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的今天,了解、掌握英语的区域性特点,有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而词汇作为语言最基本的元素,是值得首先关注的对象。对新西兰英语词汇特点的探讨有助于我们对英语这一世界性语言的全面认识。

人们对新西兰英语持不同见解。有人认为,新西兰英语不纯正、不规范,是全球最难听的方言。还有人认为,新西兰英语是乡巴佬英语,不可登大雅之堂。这类观点当然是偏见。新西兰英语因地理位置、毛利语等因素的影响而别具一格,正因为此,它才值得我们研究。

(七)美国英语与美利坚多族裔文化

美国是一个十足的、典型的世界各国移民的汇集之所,它的民族形成是人类历史上颇具特色的一章。美国的国民来自世界上不同的民族,操持着不同的语言,有着迥异的文化背景,代表不同的肤色和不同的宗教信仰。美国国玺正面的拉丁文Epluribus Unum(万众一体)是美利坚合众国的箴言。美国英语是“合族国”人们用于社会交往、思想沟通和信息传递的工具。为了表达美利坚民族独具一格的特征,美国英语独创和发展了大量极富美民族文化内容的词语。它们是人们了解美利坚的族裔构成、族裔渊源和族裔文化不可缺少的史料。

语言是与时共进的,美语中的部分新词语显然与美国多族裔文化有关。在美国,大量来自西班牙语国家的移民在使用英语时将许多西班牙语的词汇掺杂到英语中来,美国英语和西班牙语杂交,例如:faxear(发传真)、la jacket(夹克)、taipear(打字)等,这种现象在美国英语中叫Spanglish(Spanglish为Spanish与English的混合词)。

19世纪40年代以前,现在美国南部的大片领土,例如得克萨斯州、加利福尼亚州、新墨西哥州;重要城市,如洛杉矶、旧金山等,都属于墨西哥。1948年美墨战争,墨西哥战败,墨西哥政府被迫将上述土地割让给美国,大批原来的居民成了“美国公民”。但是,他们仍然保持原来墨西哥的风俗习惯,而且100多年来世世代代相传。美国英语中的“Mexicanization(墨西哥化)”一词就是这一事实的写照。

Thanksgiving(感恩节)是美国的一个最大的传统节日。从感恩节的名称看,它似乎是一个宗教的节日,其实并非如此。感恩节起源于当时北美的英国殖民地普利茅斯,移居该地的外来移民于1621年获得丰收后,在这一天举行欢庆,以感谢上帝赐予丰收之“恩”。美国独立后感恩节逐渐成为全美国性节日。欢度感恩节时美国人在习俗上一定要大嚼的turkey(火鸡)也与美国早期移民有关。当美国人的祖先移居到新大陆,初登陆他们就遇到农业歉收。正值寒冬来临,移民以为在劫难逃,就听天由命,不料在这绝望之际,从远处飞来了一大群火鸡,这才使他们绝处逢生。人们一直以为是上帝给他们恩施火鸡渡过难关,因而为“感”此“恩”,形成吃火鸡以纪念的习俗。

19世纪末美国“淘金热”期间大批中国劳工在美国爱达荷州的山区做苦工。一个深受疾病折磨的中国劳工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爬上了一处山顶,等待着死亡的降临。后来,人们只发现了他尸体的一些碎片,其余已落入野兽之口。在附近干活的矿工为了纪念他,将这座山命名为Chink。

产生于美国英语的“immigrant(从外国移入的移民)”一词于1789年问世。美国英语中nativism也与移民有关。Nativism意思是美国的本土主义,其实质是美国历史上的一场以排外思想为理论根基,以反对天主教、犹太教、亚洲和拉丁美洲移民为主要任务,以维护美国白人主流文化为主要目标的运动。U.S.English(美国英语)是1983年建立的一个全国性的本土主义者的组织。Americanization特指美国历史上20世纪上半叶掀起的同化外来移民的“美国化”运动,其目的是要使移民不但在思想上认同美国的自由、平等和民主观念,而且要在生活方式上与美国白人社会相适应。美国英语中没有“英国方式”、“中国方式”、“日本方式”、“阿拉伯方式”等专门术语,但却有“Americanism(美国方式)”一词,“Americanism”一词的产生也与美国的移民息息相关。

美语中“nigger”这个词来自拉丁语niger,最早的文字记载可追溯到1786年,当时的奴隶主用这个词来称呼他们的非洲裔奴隶。Wigger由white(白人)和nigger(黑人)结合而成,意指“采纳黑人文化的白人”。“Negro”一词源自negroid,意思是“黑人人种”。美国的黑人可能来自海地、牙买加、塞内加尔、尼日尔、佛得角、埃塞俄比亚或索马里。当今美国黑人的“根”千差万别。因此在美国英语中,在更多的情况下,African-American/Afro American(Aframerican)与Black/Black American同时被使用。此外,就拿“黑人英语”这个术语的表达方式来说,就有好几种:Black English、African American English、Vernacular Black English、African American Vernacular English、Ebonics(Ebony +Phonics黑色的语音学)。

在美国,除了最常用的称呼white表示白人外,另一个称呼白人的词是Caucasian。“Caucasian”一词源自Caucasoid(白人种)。Caucasian一般是指北欧、东欧和西欧人的后裔。美国白人被统称为白人种族,后来用Caucasoid race(高加索种族)代表白人种族。

20世纪60年代之前,美国的拉丁后裔缺少一个单一的称呼,不管他们是否出生在美国,一般是将他们分别称呼。1978年,Hispanic这一称呼创立了出来,于是所有西班牙语裔的美国人都归纳到了这个称呼之下。Latino这个称呼比Hispanic的范围要窄,其仅仅表示西半球的拉丁国家在美国居住的后裔。Hispanic这个称呼现在美国运用得越来越广,不仅包括西班牙语的民族,还包括不讲西班牙语的巴西人、海地人等。

族群关系紧张和种族歧视,一直是造成美国最大内伤的社会痼疾。美国主流社会同伊斯兰教徒、少数族裔的相互猜忌,族群矛盾同宗教矛盾、文化矛盾、移民问题、外国人的法律地位问题等纠缠在一起,日趋复杂。美语新词Islamophobia(伊斯兰恐惧症)的出现则是由于很多美国人把Islamism(伊斯兰教)等同于恐怖主义的结果。

美国社会把亚裔美国人不当作真正的美国人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Oriental(东方人)”一词含有贬义,是一个带有侮辱性的名称。Oriental这个词贬低了亚洲人,它是在17世纪英国向东方扩张势力时出现的。生活在欧洲东部的人一概被称为Oriental,意思是看起来充满神秘和异国气息的,有着塌鼻梁和黑头发的人。Asian Americans、Easterners、Asians这样的称呼不受亚裔美国人喜欢,因为这样的范畴掩盖了日裔、韩裔、华裔等亚裔人之间的重要文化差别。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有自己的“母国根”。因此,很多亚裔美国人更愿意被称为Chinese-American、Japanese-American、Filipino-American等。

英语“indigenous”一词虽然有本土的意思,但印第安人却被称为土著民,因此不被当作美洲的主人来看待。印第安文化也就被视为土著文化而没有被称为本土文化。20世纪60年代开始使用的American Indian、Native American称呼纠正了哥伦布把美国原著民称呼成Indian(印第安人)的错误。如同美利坚其他民族都在保留自己的风俗与传统,并努力表现各自的文化特色、各自的身份个性一样,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美国印第安人的称谓上。虽然一些美国印第安人认为American Indian和Native American这两个称呼可以互用,单独的Indian这个称呼也可沿用,但大多数的印第安人更愿意被称呼为能代表各自部落和文化的称谓,如Shone、Kiowa、Apache、Seminale、Navajo、Cherokee等。Inuit(因纽特人)也不愿意被称为Eskimo(爱斯基摩人)。

在美国英语中,“minority(少数族裔)”一词是nonwhite(非白人)的意思。在美国,只要说“我是minority美国人”,那么美国人就知道,说话人的意思是说他是黑人、拉美裔、亚裔、印第安人或是任何其他混血种人。西班牙裔、黑人、亚裔、印第安人与阿拉斯加原著民、夏威夷土著与其他太平洋岛民等,都被称为美国的“少数民族”。

在美国英语中,race与ethnicity在释义上是有区别的。美语中,race是以“皮肤颜色”为区别、以生理特征为依据的概念。Race是美国的一种社会结构。Ethnicity的概念从20世纪中后期开始在美国流行。在美国人看来,ethnicity可以用来描绘某一个种族文化的内容,包括语言、宗教、社会礼仪和其他行为方式。通常在美语中,ethnicity这个词的形容词ethnic可与group连在一起使用,而race的形容词racial则不与group连用。美国人认为,ethnicity是多样化的,是容易改变的,而race则是不可改变的。

(八)英国英语与不列颠人的岛性

就不列颠人的心态而言,他们是“岛民”。莎士比亚《理查二世》第二幕第一场里老约翰说得明明白白。他说:这大自然为自己营造,防止疾病传染和战争蹂躏的堡垒,这英雄豪杰的诞生之地,这小小的天地;这镶嵌在银色大海里的宝石,那大海就像一堵围墙,或是一道沿屋的壕沟。

从地理位置上看,英国是孤悬于欧亚大陆之外的岛国。英吉利海峡和多佛海峡把英国和欧洲大陆分开。“海峡”的确给英国人造成“一个英国,一个欧洲”的深厚观念。有一句格言说得好:地理创造历史。“岛国”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它长期游离于欧洲社会的主流之外。不列颠人的“岛性”极强,总是自以为了不起,以老大自居。当英格兰人主宰着大英帝国,大英帝国又主宰着世界的时候,那种傲慢无礼的表现尤为突出。历史上,英国曾几次被外族人入侵,不但没有被异族同化,相反却同化了入侵者。历史上,诺曼人用武力征服了英国,但是不列颠人却用自己的民族语言English战胜了统治阶级的语言French。这对于一个蒙受耻辱的“岛国”民族来说无疑是一种由衷的骄傲。就英国的国名而言,Britain虽多次历经外族人的入侵,但不列颠人不仅捍卫了Britain这一国名,而且还要在Britain前面冠以Great,这在世界其他国家的国名里是没有的。

不列颠人生活在一个海岛上,在某种程度上远离席卷欧洲及其他地区的政治、社会动荡。欧洲大陆上的许多国家经历了统一、分裂、战争、重新统一和彻底改造的过程,而英国的制度只是以温和的方式发生了某些变化,而且往往是在最后的时刻。在这整个时期,英国一直是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它根本就没有进行大动荡的欲望。英国有一个较美国或其他欧洲国家更长的历史,较长期的封建统治使英国人更具容忍、安于现状的品质。即便是创建了大英帝国也没有改变岛国人思想守旧的基本特征。历史上英国是个Monarchy(君主国),如今它仍然是Monarchy。英国的国歌仍旧是God Save the King/Queen(《神佑吾王》)。岛民所固有的保守主义,使变革对他们没有什么吸引力。历史悠久的英国文化造成了社会生活中根深蒂固的沿袭先例的传统,英国人习惯于遵奉惯例的习性、接受传统的约束。“Conservative”一词可以说就是岛国人顽固的保守传统的写真。英国的两大主要政党之一的保守党就是用Conservative冠名的。斗转星移,时过境迁,大英帝国已如明日黄花,但英国还留恋其传统:对欧洲的孤立。

每个传统的英格兰家庭都有一个房间、一间阁楼、地窖或车库,里面堆放着各种杂物,从古时的老古董到近些年图案古怪的成卷墙纸。这反映出岛国人的一种“死不悔改”的生活态度。岛国人穿越时间,就像他们真的穿越空间那样,拖着一堆毫无用处的行李。在现代社会中,电力和天然气用于室内保暖和取热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已经完全替代了煤火的使用。但在一般英国人的居室内仍旧设有虚设的fireplace(壁炉)。在英国,法官和律师出庭时须戴环形卷发发套,或称wig(假发),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近些年来英国庄严肃穆的法庭也与其他国家的法庭一样正逐渐现代化,电脑和其他高科技产品已涌入法庭。但英国法律界的守旧势力根深蒂固,法官及律师戴wig出庭的规矩却岿然不动,不肯退出历史舞台。

近几个世纪以来,英国由一个蕞尔小邦发展成为海军强国、工业强国,帝国的强盛和优越的地位使英国人坚信盎格鲁-撒克逊文化的完美,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心,海岛大国的特殊位置又赋予了英国人退守岛国的保守而超然的欧洲惯性思维。不列颠人常说自己的国家是“四个民族,一个王国”。一个王国就是联合王国,四个民族就是今天的英格兰人、苏格兰人、威尔士人和爱尔兰人,这四个民族都是古代若干来自欧洲的种族和部落互相斗争、互相结合、长期演化的结果。

戴卫平  

2015年1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