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物理学发展史》到《量子物理史话:上帝掷骰子吗》

从《物理学发展史》到《量子物理史话:上帝掷骰子吗》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物理学发展史》中只是引入了大量科学史内容,《量子物理史话:上帝掷骰子吗》则是一部主要以科学史为题材的科普作品。他当初在互联网上开始创作并发表《量子物理史话:上帝掷骰子吗》,完全是出于个人业余爱好。许多读者最初读到《量子物理史话:上帝掷骰子吗》,它还不是一本书,而是网络上的帖子。

从《物理学发展史》到《量子物理史话:上帝掷骰子吗》

物理学发展史》中只是引入了大量科学史内容,《量子物理史话:上帝掷骰子吗》则是一部主要以科学史为题材的科普作品。

《量子物理史话:上帝掷骰子吗》是近年来出现的一部中文原创性的科普读物,最早是作为网络作品于2003年开始发在新浪论坛里的“大话春秋”上,后来受到网民热捧并在网上完成连载后,于2006年1月由辽宁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根据《新京报》的报道,该书的作者曹天元(网名Capo)1981年出生在中国上海,在上海读书到中学毕业,然后在国外和香港大学。他学的专业主要是生物化学电子工程。曹天元的职业是在香港做理财规划、电子商务和客户管理方面的工作。他当初在互联网上开始创作并发表《量子物理史话:上帝掷骰子吗》,完全是出于个人业余爱好(姜妍,2006)。

该书所涉及的题材其实和《物理世界奇遇记》很类似,都以现代物理中的量子力学相对论为科学背景;该书叙史的内容又和《物理学发展史》有重合之处。但该书的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历史视角不同于以往的科普作品。该书所涉及的量子物理,本身就是一个复杂高深的理论领域,从历史上看,其发展过程颇多曲折和论战。《量子物理史话:上帝掷骰子吗》取材于这段历史:该书以赫兹实验证实电磁波为开端;以波动说和粒子说之争为全书的主线;以围绕不确定原理的讨论为核心;以玻尔爱因斯坦之争为高潮;以近几十年来多世界理论、超弦理论等新理论的相互竞争为后续;以对新的统一理论的期盼为尾声,把整个故事叙述得波澜起伏,绘声绘色。

《量子物理史话:上帝掷骰子吗》作为科普作品,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介绍科学史更重于介绍科学知识本身,属于科学文化型科普作品。

作者承认:“这并非一篇专业的科普文章,事实上,我的本意是更注重历史,而不是科学方面。不过如果你读完了全文,我也希望它可以带给你一些最基本的量子论的科学概念。”于彤认为:“虽然这本书写的是量子力学史,并且清晰勾勒出这门物理学中让专业人士都觉得最难懂的学科的脉络,但书的主要内容其实却不是科学,而是学术江湖。‘有人就有江湖’,他在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讲科学家和科学家之间的关系。中国人更关心江湖,这本书的作者就是用了这个特别符合中国人思维习惯的方式来叙述科学。”

其次,采用了文学化的语言并在内容上对历史细节进行了虚构和加工,在准确性、真实性方面引起了一些争议。

这本书用了很多网络语言和武侠作品式的语言。如,描写1927年在布鲁塞尔举行的第五届索尔维会议的结果时是这样写的:“1927年的这场华山论剑,爱因斯坦终究输了一招,并非剑术不精,实乃内力不足。”用写武侠的手法演绎一场沉闷的科技大会。刘兵认为在这本书具备了科普性和娱乐性这两个特点(施剑松,2006)。

书中大量掺杂了小说化的情节,一些科学家之间的对话、场景都是被虚拟出来的。由于大量的虚拟情节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科学史的真实性,为此围绕该书出现了一些争议。对此,书作者曹天元解释说:“我觉得科普写作绝不能有‘硬伤’。情节明显不符合历史,叙述明显不符合理论,计算错误常识错误,这些都是‘硬伤’。比如如果写‘牛顿推了推眼镜’,这个我看来就是硬伤,因为牛顿的时代是没有眼镜的,我是不会容忍的。如果写成‘牛顿发现了自然的奥秘,心里大喜过望’,虽然他是不是真的大喜过望了没有文献佐证,但是这也算是合理的推测,属于‘软伤’,我觉得这是完全可以接受的,甚至有时候为了阅读上的流畅,是必须的。所以我基本上只会造一些软伤出来。”(www.xing528.com)

一些科学史界的专家支持科普写作可以适当虚拟情节。例如刘兵认为,只有科学家用行话交流,才能是准确的,所以任何科普作品都不能是严格的准确科学。过去的科普作品,过多地在准确性上纠缠了。刘兵进一步指出,公众不需要最准确的科学知识,首先还是要让读者觉得好玩、有趣、有意思,这才是真正尊重读者的表现(施剑松,2006)。

江晓原认为,科普著作的目的并不是让读者变成科学家,而是让读者体验阅读的愉悦,感受科学的魅力。他提出,科普作品过于重视知识的普及有其历史原因。但在今天,中等教育水平早就普及了,大部分人并不需要靠科普来学习科学知识,那就应该开发科学的娱乐功能,让读者感受智力的愉悦。虽然科普作品有可能不准确,但并不妨碍阅读,如果要获得精确的科学知识,本来就应该求之于专业书籍(施剑松,2006)。

但也有一些科学史家认为,对那些科学史上非常重要的场景进行虚拟可能误导读者。例如,卞毓麟认为,虽然不反对科普应讲求趣味,但是,无论哪一种科普作品,都应有普及知识功能。他强调,科学的准确性在任何科普作品中都要讲究,“科学的灵魂还是‘真’,即使有一千条一万条理由,把‘真’丢掉了,这样的科普也是不成功的”。

虽然该书的严谨性受到质疑,但它的科普意义还是受到广泛肯定。在这本相对高端的科普作品中,作者把量子力学发展史写得十分形象、生动,降低了读者接触此类艰深话题的门槛,又因为作者是用中文写作,比较适应中国读者的阅读心理和阅读习惯。

最后,在创作方式上,以网络发帖方式创作,作者与读者之间存在交流互动的情形,在某种程度上突破了科普作品在科学传播形式上的单向传播模式。

许多读者最初读到《量子物理史话:上帝掷骰子吗》,它还不是一本书,而是网络上的帖子。它最开始发在新浪论坛里,当时是“大话春秋”里的一个热帖。田松认为,作者不是科学家,他完全是和所有的读者站在一起的。事实上,在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中,读者也一直和作者站在一起(施剑松,2006)。曹天元2003年开始在新浪论坛连载自己的大话量子力学史的时候,几乎一开始就吸引了众多的网民跟帖。这些跟帖除了表示对这部著作的肯定以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在和曹天元一起创作。一些具备物理学专业知识的网民还纷纷将在连载中发现的错误指出来。曹天元在网络回帖上曾表示,正是这些来自网民的指正,促使自己查阅更多的资料,阅读更多的物理书,不断修改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这本书是众多网民和曹天元一起创作出来的。

刘兵认为,如此轻松幽默的文字,一定是在一种自由的写作状态下完成的,网络赋予了作者实现这种自由写作的可能。江晓原提出:“我推测这个作者自己阅读物理学的一些书之后,感到娱乐了,所以他想把这个娱乐写出来让大家分享,本着这种宗旨做这个书,这很符合我心目中的新的科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