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物理世界奇遇记》是乔治·伽莫夫的第一部科普作品的话,那么《物理学发展史》就是乔治·伽莫夫晚期的代表作。该书首次出版于1962年,距离乔治·伽莫夫离世还有6年,距离《物理世界奇遇记》的前身——《汤普金斯先生身历奇境》一书的出版有22年。
关于该书的写作初衷,乔治·伽莫夫写道:
“物理学方面的书有两种。一种是教科书,目的是要教给读者种种物理事实和理论。这种书往往略去科学发展的整个历史面貌,有关古往今来的伟大科学家的唯一资料,仅限于在他们的名字后画上一个括号,标明其生卒年代(如仍在世,就以‘—’来表示)。另一种基本上就是历史书,专写传记性材料和科学大师的个性分析,而仅简单地列出他们的各种发现,认为读者在研究某门科学的历史时,对这门科学本身已经谙熟了。
本书试图采取一种折中的办法,试图在公正的立场上讨论伽利略的受审和他所发现的基本物理学定律,或在详细讨论玻尔的原子模型的同时,谈谈我个人对他的一些回忆……这本书的目的,是要读者弄清楚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家是一些什么样的人,从而激起读者充分的学习兴趣,去寻找更系统的有关这门学科的书籍来学习。”
作者这种折中的结果,使得这本书虽然有历史的视角和写作框架,但其主要内容还是介绍物理学知识。《物理学发展史》的英文名是Biography of Physics,如果直译的话,应译作《物理学传》。直译的名字更符合书的内容,该书系统介绍了1960年之前的整个物理学知识体系。
在多种意义上《物理学发展史》是一部传统科普的经典作品。
首先,该书目的明确,就是要普及科学知识并介绍科学家,以培养读者的科学兴趣。这部作品的科普目的不但是明确的,而且是作者自己公开声明的。这个意图在书中得到了很好的贯彻,行文中作者非常注意阐明重要物理学原理的核心内容和物理意义,以便于读者深刻理解物理学和物理学家。(www.xing528.com)
其次,该书内容完整、准确。该书对物理学知识的介绍,系统、准确,脉络分明,不仅每一个具体的物理学理论都介绍得准确到位,而且对整个物理学体系的把握也非常精准。物理学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时,本身内容已经十分丰富,作者精心选择了包括阿基米德、伽利略、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玻尔在内的若干有代表性的大物理学家,并根据他们各项重大发现和所创理论意义和影响的大小来确定介绍的篇幅和重点,对古代的力学、光学和原子论,近代的天文学、力学、热学、光学、电学,现代的相对论、量子力学、物质结构学说,都做了详略不等的介绍,描绘了一个完整的、层次分明、比例得当的物理学知识体系。
再次,该书通俗易懂。虽然书中也有一定数量的数学公式和演算过程,但该书主要凭借文字和示意图来阐述各种抽象理论。在书中,热力学、相对论、量子力学、放射性元素衰变等物理学主要理论都阐述得既准确又浅近,既合理又生动。该书将物理学发展植于广阔的历史背景之中的写法,加强了作品的可读性。而且该书的叙述很有条理,重点突出,正如作者所言:“每一章的讨论都以一两个伟大人物为中心,旁及当时其他的物理学家和他们对物理学的贡献。所以我略去了许多科学家的名字。”书中对人物的叙述简略而栩栩如生。此外,书中大量穿插作者手绘的实验图示和科学家肖像,也成为该书的一大特色。作者所绘的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虽为黑白素描,却颇为传神。
最后,该书风格平实、严谨,话语简洁有力。该书体现了作者自己作为杰出科学家的素质。书中对物理学的叙述,显得从容自信,视野开阔。在作者笔下,物理学体系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前景广阔的体系。作者眼中的科学家,既有伟大的一面,也有类似于常人的弱点。在赞美科学家们伟大贡献的同时,作者也不忘谈及牛顿和别人的各种争吵以及玻尔“最大的特点也许就是他的思维和理解力的缓慢”。
和《物理世界奇遇记》相比,乔治·伽莫夫的《物理学发展史》是一部更加严肃和有深度的科普作品。相比之下,《物理世界奇遇记》就显得结构比较松散,内容仅局限于介绍量子物理和相对论的基本概念。而《物理学发展史》则完全引入了历史的视角,不仅介绍物理理论本身,还介绍了物理学的来龙去脉;不仅介绍纯粹的物理学知识,还介绍物理学知识的创造者——物理学家。《物理学发展史》比《物理世界奇遇记》增加了历史的维度,并添加了很多人文因素,因而显得更加厚重。当然乔治·伽莫夫的职业不是哲学家,也不是历史学家,他给《物理学发展史》一书添加的人文历史因素是有限的,主观上只是要揭示物理学的源流并增加作品的趣味性,他并没有给自己提出诸如探寻科学发展的动力、追寻科学的社会功能之类的课题。
需要注意的是,《物理学发展史》虽然翻译后的名字叫“史”,但并不是典型的科学史类的科普作品。它虽然引入了历史视角,有大量的历史内容,但认真分析后可以看到它的重点仍在介绍物理学知识,属于知识普及型的科普作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