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1 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是指人们在评价活动中应用于对象的价值尺度和界限。人文社会科学网络学术信息资源的评价应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服务国家和社会需求、促进学术发展为基本价值取向,坚持政治标准和学术标准的统一,首先看其基本政治方向、基本价值观念引导是否正确,其次看其被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对用户信息需求满足的程度等。
综合以上研究,我们认为信息服务视角的人文社会科学网络学术信息资源采选评价主要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标准:一是政治标准;二是内容质量;三是服务水平;四是来源特征;五是外部利用。
(1)政治标准
人文社会科学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属性,对其政治标准的考察主要突出其政治方向和价值立场,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基本价值方向等。
(2)内容质量
内容质量可主要从权威性、准确性、客观性、时效性、覆盖面5个方面进行考察。
①权威性:主要是指信息来源的权威性,可从发布机构或作者的可信度和影响力来判断,如政府机构具有较强的公信力;知名高校或科研机构及其职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等。
②准确性:主要根据信息内容质量控制的证据进行反映,如是否执行严格的同行评议,是否拥有规范的信息质量控制标准和流程以及对学术不端的控制和处理机制等。
③客观性:主要根据科学的公有主义、无私利性等规范进行考察,如是否存在严重的谋利行为或倾向(存在明显的广告宣传或吹嘘、极度维护资金资助方的利益等)、信息内容是否偏激、观点的论据论证支持是否充分等。
④时效性:主要从信息的更新频率和被持续关注和利用的时长等进行考察。一般来说,更新越及时的信息,其新颖性越强;持续或被利用越久的信息,其价值含量越高等。
⑤覆盖面:主要从信息的数量和规模及内容覆盖的学科范围、主题范围、时间范围和空间范围等方面进行考察。
(3)服务水平
服务水平主要可从信息的组织效果、系统的服务功能等方面进行考察。
①信息组织:首先,信息组织较好、导航清晰的信息资源较易获得用户的满意和肯定;其次是界面美观的页面因其吸引力和良好的视觉效果能够激发用户对信息做出积极的评价,反之,则做出消极的评价。
②系统功能: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查询响应和信息传递速度等影响用户对信息的获取和使用体验,此外,系统所能提供的检索功能、帮助支持系统和个性化交互能力等也影响用户对其的质量预期和满意程度。
(4)来源特征
信息的来源特征是指先验性的、随信息资源的出现而产生的、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属性与特征,如信息规模、学术含量等。(www.xing528.com)
①信息规模:信息数量和规模是衡量信息资源重要性的基础,只有具有一定规模的信息量才具有相应的文献保障能力。
②学术含量:网络学术信息资源区别于一般网络信息资源的重要之处就在于其学术性、专业性和交流性,其自身学术含量决定了其重要性和采选价值。
(5)外部利用
外部利用指网络学术信息资源被人们不同程度的选择和利用情况,如被学术作品引用、被读者或用户关注、被其他网络节点链接等,反映了其个体对象不同特征和信息质量的差别。通常,人们除了基于自身的知识和经验对信息资源的质量进行直接判断之外,还借助对其的利用和关注情况进行辅助或间接判断。人们对信息资源利用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网络学术信息资源对人们的吸引和影响程度。
1)作者引用。
作者引用是指信息内容生产者对网络学术信息资源的参考借鉴和直接利用,反映了网络学术信息资源对作品作者的吸引和影响。在长期的信息资源管理研究和实践中,已发展出如下指标对其进行测度和衡量,如被引频次(被论文、博客等学术作品引用的频次)、半衰期等。
2)读者关注。
读者关注指研究者、实践者、学生和感兴趣的大众等读者或用户对网络学术信息资源的下载、浏览、推荐、评论等。
①下载:被读者通过Web下载的总次数。
②浏览:被读者在线浏览的总次数。
③推荐:被读者加精、置顶或通过社交媒体转发的数量等。
④评论:被读者讨论及评级的数量等。
3)网络链接。
网络链接是指网络学术信息资源在网络空间中被其他网络节点链接的程度。可用入链数、网络影响因子、网络使用因子、PageRank分值等进行衡量。
5.1.2.2 评价模型
其评价模型如图5-1所示。
图5-1 人文社会科学网络学术信息资源评价模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