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式的学术信息交流系统中,信任机制发挥着重要作用,正是由于正式出版物的同行评议制度,才使得信息的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相互建立起信任关系,从而保证了学术信息的充分交流和传播。但快速发展的网络信息环境改变了学术信息的传播方式,在给广大的科研用户带来信息获取便利的同时,信息的过载也加重了选择的负担,面对庞杂和海量的网络信息资源,人们却难以找到可信和可用的信息,因此,网络环境下的学术信息交流信任问题突出。
许洁认为,网络直接信任的产生与信息特性和施信者个人因素有关。如前所述,内容真实、来源可靠、渠道权威和形式规范的信息通常更容易获得信任,施信者个人的内在倾向性,包括情感、认识、经验和能力会影响其对网络信息特征的判断,进而影响信任的建立[47]。
我们认为,网络学术信息的可信度就是用户对其信息来源和具体信息内容可信任程度的主观评价。用户自身的专业知识、信息素养以及与来源信息观点的相似性等影响用户对网络学术信息的信任判断[48]。
用户对网络学术信息所属领域知识的了解得越多、专业性越高,对信息的要求就越高,越不容易轻易地相信信息传播者所发布的网络信息。一般情况下,用户的专业性与信息可信度成反比关系,即信息接收者专业性越高时,信息来源可信度就越低。(www.xing528.com)
如前所述,信息用户若有较强的网络辨别能力,可更加容易地筛选出与自己需求一致且正确的网络学术信息,因此,用户的信息素养及信息的辨别能力对网络学术信息的可信性具有一定的影响。
社会学中相似性理论认为,存在相似性的个体间更容易进行沟通与交流。相似的个体间经常会对某一问题有相似的看法和意见,相互之间更容易产生共鸣,增加相互间的信赖度。因此信息接收者会更倾向于与自己在某些方面有共同点或者相似性的信息传播者所提供的信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