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Richmond最早对Web信息进行了评价研究,提出了基于内容、批判性思考、可信性、引文、版权、连贯性、审查制度、可连续性、可比性和情境等对网络学术信息进行评价的10个原则[52]。1995年,Stoker提出网络信息源评价的8条建议标准:权威性、信息来源、范围和处理(潜在目的和读者、覆盖度、修订方法、时效性、准确性等)、文本格式、信息组织和访问方式、技术Naumann基于信息服务将信息质量标准分为主观、客观和过程3种类型[53]。2001年,Pitschmann提出免费第三方Web资源选择标准:情境标准、内容标准、格式或使用标准、过程或技术标准[54]。2005年,Knight提出搜索引擎爬行信息质量控制的过程模型:识别、量化、实施、完善[55]。Katerattanakul基于用户调查从表达信息质量、情境信息质量、访问信息质量3个方面提出了Web信息质量影响因素的测量量表[56]。2014年,Wijnhoven提出网络信息的三角测量模型[57]。2015年,Bar-Ilan提出网页H指数,链向它的h个网页至少接受了h个入链(每个网页)[58]。
国内的蒋颖从信息质量(学术水平、可信度、时效性、内容连续性等)、范围(信息的广度、深度)、易用性(表现为连接速度快、界面友好、无空链或死链、稳定或连续)等3个方面研究了因特网学术资源评价标准[59]。陆宝益从定性和定量2个方面设计了具体Web信息以及网站/网页信息的评价指标体系[60]。袁毅提出从权威性、准确性、客观性、时效性、覆盖度、利用程度等6个方面对网页信息的内容进行评价[61]。过仕明提出网页评价的3个重要因素:PageRank、网页相关性、用户点击率[62]。李树青从直接评价(基于网页链接关系的评价、基于网站流量的评价、基于Web用户访问模型的评价)和间接评价(基于网页声望的评价、基于网站权威性的评价、基于用户相关度反馈的评价)2个方面探讨了Web信息检索系统中的网页质量评价方法[63]。魏超基于用户视角从权威知名度、内容、时效性3个方面建立了网页质量评价指标体系[64]。马海群、吕红从内容(权威性、连续稳定性、可获性、深广度、创新性、时效性)、组织(结构设计、导航设计、用户感知)、性能(检索性能、速度性能、安全性能)、其他(兼容性、链接、指南设计、先进理念)等角度提出了网络信息资源评价指标体系[65]。陈小玲从定性和定量2个方面探讨了图书馆采集网络信息的评价标准[66]。刘冰、卢爽基于用户体验和感知研究了网络信息资源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包括技术功能体验评价(安全性、可理解性、导航性、完备性、易学易用性、流畅性、便利性)、美学情感体验评价(简洁性、交互性、接近性、个性化、延伸性、美观性)和效用价值体验评价(客观性、准确性、完整性、可靠性、适用性、时效性、适量性)[67]。张智雄从信息服务机构的角度研究了网页内容价值评估的维度和指标,分为来源权威性(发布信息的机构性质、来源目录),信息类型(信息内容类型、信息载体类型、来源目录类型、正文长度、正文占全文内容的比例),价值重要程度(主题对象在网页资源中出现的频次、对象的重要度分值、对象的长度、网页主体内容的文本长度),科技相关度(科技主题词在网页资源中出现的频次、重要度分值、长度、网页主体内容的文本长度),领域主题相关度(领域本体、领域主题词和领域热点词在网页资源中出现的频次、重要度分值、长度、网页主体内容的文本长度)[68]。
国内外对Web页面质量的评价研究以定性为主、多从用户的角度进行,但对Web页面评价的影响因素、用户关注程度等研究不足(见表2-5)。
表2-5 国内外Web页面评价
续表
续表
(www.xing528.com)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