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人文社会科学网络学术信息资源评价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具有以下三点创新:
(1)本书紧密围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大背景,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倡导和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服务国家和社会需求、促进学术发展的基本思想指导下构建人文社会科学网络学术信息资源评价的理论体系、标准和模型,这是本书不同于以往国内外既有研究的不同之处。
(2)围绕人文社会科学网络学术信息资源从产生到利用的整个学术交流过程,将纷繁复杂的评价现象归纳为信息服务者的信息采选评价、信息使用者的检索相关评价和信息提供者的质量规范评价三种主要类型,并分别构建各自的评价体系或内容,明确了不同的评价类型所适用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3)对学术博客采选评价进行了系统研究和实证分析,提出了评论指数、推荐指数、传播扩散指数等评价新指标及采选方法。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8.
[2]Meola M.Chucking the Checklist:A Contextual Approach to Teaching Undergraduates Web-site Evaluation[J].Libraries and the Academy,2004,4(3):331-344.
[3]Maron N L,Kirby S K.Current Models of Digital Scholarly Communication[EB/OL].[2014-11-01].http://www.arl.org/bm~doc/current-models-report.pdf.
[4]Roemor R C,Borchardt R.From Bibliometrics to Altmetrics:A Changing Scholarly Landscape[J].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 News,2012,73(10):596-600.
[5]胡锦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0.
[6]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14-01-21].http://www.gov.cn/jrzg/2013-11/15/content_2528179.htm.
[7]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EB/OL].[2015-05-03].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15-01/15/c_133920319.htm.(www.xing528.com)
[8]吴国盛.什么是科学[J].博览群书,2007(10):28.
[9]邱均平,谭春辉,任全娥.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理论与实践(上)[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7-8.
[10]哈耶克.科学的反革命——理性滥用之研究[M].冯克利,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17.
[11]赖金良.人文社会科学的概念基础[J].浙江社会科学,2004(4):29.
[12]张青卫.论社会科学的两类研究范式——可通约性与不可通约性[J].湖南社会科学,2013(3):15.
[13]赵营波.科学、学术、知识、文化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兼论大协调文化观[J].未来与发展,2002(3):4-8.
[14]刘松年等.试论学术交流的本质及其意义[J].科协论坛,2006(8):7-8.
[15]成全.基于网络协同的专家知识共享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16][英]Tony Becher.学术部落及其领地:知识探索与学科文化[M].唐跃勤,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251.
[17]乌家培.信息资源与信息经济学[J].情报理论与实践,1996(4):4-6,4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