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达成阅读目的-10倍速影像阅读法

达成阅读目的-10倍速影像阅读法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阅读前必定要下定决心,设定阅读目的。必须注意的是,阅读目的必须是自己本身有可能达成的。如果手上的素材,不是我自己挑选的,而是主管指派的,或者是朋友极力推荐的,表示主管或朋友们觉得这其中有我必须知道的事情,我的阅读目的就是“整理数据”。“大同”是第一步非抓取出来不可的,跟前述“整理数据”的阅读目的一样,都要摒弃个人意见,忠实呈现作者的想法。

达成阅读目的-10倍速影像阅读法

很多人拿起一本书却从不思考:阅读这本书是为了什么?

练习射箭时,没有靶标在眼前,就很难知道自己的射箭技术是好还是不好。

阅读目的,就是靶标。阅读前必定要下定决心,设定阅读目的。

标的10分区要设定多大的面积才合理?9分区的面积又要设成多大呢?你的射箭技术非常好,但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靶标在眼前,又该怎么评估射箭技术到底有多好?

“决定自己的阅读目的”是阅读前的必要步骤,而这句话中有三个关键词:“决定”“自己的”“阅读目的”,以下分别说明这三个关键词。

别轻视“做决定”这件事情,有些人就是无法做决定。有时我会遇到学员拿着文章或是书来问我:“咦,我看不出来这篇文章有什么重点呢!”“我不知道重点在哪里?”“我不知道这篇文章要怎么去抓重点。”面对这种场景,我一律先回问:“你为什么会想看这篇文章呢?”如果他的答案是因为某某人推荐,所以要看这篇文章,我就能确定,他是因为缺乏阅读目的,所以才无法进行抓重点的工作。

日本百万畅销书推手、日本第一书评家土井英司,建议大家阅读商业书籍时要做到:“读书,是从数千行字里,画出专属于自己,能够拓展未来、翻转人生的一条线。”只画出“一条线”,就表示只要选出最重要、最重要、最重要的点出来,这样就够了。

土井英司的这段话等于是告诉我们——阅读,只要瞄准10分区就好,因此必须努力找出10分区。这个说法很符合80/20法则的概念——阅读关键点仅占整体的少数,只要找出“阅读关键的少数”就能掌握“整体的多数结果”。

正因为影像阅读者能够敏锐地找出一本书里的“关键少数”来阅读,因而能够自动理解“整本书的多数结果”,因而阅读速度是一般人的10倍以上。

如果读到这里,你还是不相信一本书的重点其实只占很小的比例,那么请看看16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说法:“只有极少数的书需要细细咀嚼,再加以消化。……只有极少部分的书值得认真熟读。”就连告诉我们“知识就是力量”的哲学家培根都这么说了,你还要继续用小学教的阅读方法,来应对成年人的社会吗?

义务教育,一定会有考试。若义务教育中没有考试,不爱念书的学生就不会念书,学生不念书,老师就没有施力点;爱念书的学生就不知道自己学习的程度好坏,老师就没有调整教学方法的警觉性。

But(人生总是会有but的存在),考题若是选择题,意味着一定有一个标准答案,这暗示我们凡事都有标准答案。即使是多选题,也是向我们的潜意识暗示人生中的解答,选择性跟可能性很少,如果跟老师的答案不一样,肯定是我们错了。

经历过的大大小小各种考试有几百次,我们就被暗示了几百次,于是塑形了成年人的阅读框架。更惨的是,成年人会把这个阅读框架继续套在小孩子身上,于是阅读方式就这么一代一代传下去。这个阅读框架就是:

请各位想想以下两句:“他的眼睛是绿的”跟“他的瞳孔是一片广阔的绿”有何不同?

看吧,看同样的文字,每个人都会投入自己的背景知识,做出不同的解读。那么,在阅读一本书时,你还要追求“别人眼中”的标准答案吗?

别把“阅读目的”想得太严肃,影像阅读法就只是对眼前的书提出一个问题:“这本书现在会给我带来什么收获呢?”

也就是说,阅读者应该主动去搜寻跟目前的需求有直接相关之处的阅读材料,不相关的就不应该浪费时间去阅读。

影像阅读高手知道,在哪些地方不应该浪费“现在的时间”,那他会自动跳过这些对“现在”的他来说并不重要的地方。

必须注意的是,阅读目的必须是自己本身有可能达成的。“我希望能全部记住阅读时所得到的资料。”这种想法绝对是错误的。背诵或者百分之百地记住作品的内容,本来就不是阅读所要达成的目的,这种错误目标只会让你产生更大的挫折感。

正确的方式是:“我会在阅读时正确地吸收书中内容,并且把这些内容立刻运用在生活中。”阅读是为了让自己阅读能力更好,这就是你能自行达成的阅读目的。

一般来说,阅读目的有五种:

有次我参加某个课程,课程中有个“老是画错重点”的学员,时常举手发言表达他那断章取义后的个人意见,老师必须不断地为他再重复解说一次。也因为他一直画错重点、一直跟老师争论,老师的头上都快要急得冒烟了。

我认为这个学员的主观意见太强、缺乏“空瓶心态”,带着自己的阅读框架去解读老师的话语,对他来说,当然什么新收获(老师讲述的重点)都没有。如果我对某领域不是很专、精,就会先放掉自己的任何意见,先让脑中的(内心的)声音闭嘴。

整理数据的阅读,就是在脑海中进行摘要,只浓缩原本作者的意思,先不要加入自己的解读,要像复印机一般,尽量忠实地呈现作者的原意。这时要特别注意的是,一定要搭配前后文,从作者文章的宏观角度进行阅读,不要断章取义!

如果是属于故事性的题材,例如新闻、时事杂志、历史、励志故事、各类小说,肯定要从人、事、时、地、物、因、果、成本、价值的角度,来掌握作者所表述的流程、转化点,特别要注意作者起心动念的原因跟最后的结果之间的逻辑性。

如果手上的素材,不是我自己挑选的,而是主管指派的,或者是朋友极力推荐的,表示主管或朋友们觉得这其中有我必须知道的事情,我的阅读目的就是“整理数据”。

最后补充一句话:为了整理数据而阅读、为了考试而阅读时,我们必须写笔记才能活化所吸收的内容。

既然我要花时间去阅读,当然要找真正的专家啰!如果我要对某领域进行深度探索,我肯定会先到网络书店输入该关键词,先找出所有相关的书籍,一本本仔细阅读作者简介,试图找出真正的专家写的书来阅读。先筛选初步的书目清单,再仔细阅读每本书的大纲,将焦点放在每本书的“大同”“小异”之处。(www.xing528.com)

大同之处,就是该领域的基本知识。

小异之处,就是该领域的各门派的独门见解。

大同、小异,一样重要。

“大同”是第一步非抓取出来不可的,跟前述“整理数据”的阅读目的一样,都要摒弃个人意见(因为我是该领域的菜鸟,当然要先听听老鸟们的想法),忠实呈现作者的想法。

“小异”是第二步非掌握不可的。虽然《名侦探柯南》老是说真相只有一个,但是每个人所描述的事实都不一样。所有的宗教,不管是一神教、多神教,全都有各种不同的教派、教会。三千多年来,多少哲学家想要找出人的真正价值,却也出现各种不同的哲学思潮。几百年来,多少心理学家想找出人的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却也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心理学派。为了不妄下断语,找出所有的“小异”是很重要的。

有次参加朋友间的聚会,素晴用一种有点兴奋却又有点肯定的表情对我说:“我觉得心想事成是真的哦!以前我到南崁交流道附近,路边都是一整排的并排停车,整条路大塞车,大家都在找停车位,每次都要花费30分钟以上才会找到空位。自从按照你分享的方法去做,现在我几乎一到那里就会立刻发现有一个停车位没人停,让我能顺利停进去。”

芸丽立刻补上:“我也是,我现在在台北市都能五分钟内找到停车位。”我们三人都觉得随时随地在台北市能立刻找到停车位,是能达成的最简单的愿望。

素晴问:“我本来不相信心想事成,总觉得那也太像神迹了吧,很像某些洗脑组织讲的话。但是听完你的分享之后,才知道原来有很多脑科学上的研究跟心想事成有关联性。你看的书真的很多,才有办法将这两个领域的内容串联起来。”

是的,我承认,而且大方地承认,我的阅读量不算小。

只要用心过生活的人,都会有灵感突然降临的时刻。“这件事情好像应该……”或“我想情况应该是……”,觉得这件事情好像有80%到90%的概率应该是这样没错,但是又不太敢百分之百确定是不是真的是这样。

一旦我对某领域或某观念,有点懂又不是太懂,有点怀疑却又不知道要怎么怀疑时,我就会大量阅读该领域的书籍,好确定或是印证我的想法没有问题。我认为7本书是最基本的量,既能避免妄下定论,也能避免过于偏颇。[1]

世间很多道理都是共通的,有时在这个领域发现了一个逻辑,其实发现在那个领域也用同样的思考逻辑在运作。锁定一个领域,进行大量阅读,就能增加触类旁通的机会。

在学习影像阅读之前,加上工作上要看的报章杂志等数据,我一年的阅读量大约是50本。当我开始运用影像阅读之后,我看的书更多了,阅读领域变得广、杂,第一年的阅读量就将近600本。

股神巴菲特自传中提出了一个投资心法——雪球理论——以找到湿雪为起点,还要有足够的雪量,再加上够长的长坡,才能滚出大雪球。要有好的投资成效,足够的雪量是必要条件之一。

我想借用一下巴菲特的雪球论点——除了找到适合你的阅读方法,还要有足够的阅读量,加上够长的阅读时长,才能有好的阅读成效。要有好的阅读成效,足够的书籍阅读量是必要条件之一。

建议你要在第一年定下“一年读N本书”的目标。这一年的总体阅读目标是追求阅读量的提升。

如果你此时胸口一闷,心中暗暗觉得“很难做到大量阅读”,而且正巧站在书店翻阅本书,那你真的、真的、真的要立刻把钱包拿出来,把这本书买回家去,好好地学习影像阅读法!影像阅读法让你的长坡斜率变得更大、更陡峭,滚起雪球来更省力。

我觉得阅读高手之路,500本到600本书是打地基,是在练基本功。有量变才会产生质变。有了这样的地基,第二年我在挑书上会更加精准,开始收缩阅读量,大约是250本,毕竟适合你阅读目的的好书不是天天出现。

第二年开始,把“一年读N本书”当作目标就毫无意义了,应当转而把“我要专精××领域的知识”当成目标,总体阅读目标则要开始追求从A到A+的质变。

前面提到的书评家土井英司说过:“一流的读书人才读书,不会在自己有共鸣的地方画线。”换言之,一流的人才,会刻意去挑战自己的非舒适区。

看到作者的想法跟自己一样,人就会产生共鸣,等于是作者在帮自己的想法背书、帮自己的想法点了一个赞,这就是待在同温层,躲在自己思考的舒适圈当中。

黑格尔的辩证学,正是扩大个人舒适圈的最好方法。要不断地提醒自己“一样米养百样人”,假设自己的想法是“正”,跟自己截然不同的论点就是“反”,每次看书时要故意将焦点放在跟自己想法有明显差异的地方(反),这样才不会让自己一直待在同温层中,以为全世界的人都跟自己的想法一样,而迟迟无法突破自己思考的框架与局限。

要让自己的想法更加多元、更有创意,也就是扩增思考广度,绝对不能只待在同温层中互相取暖,要故意去找冷水来泼自己。也就是说,抱持着“我要打开视野”的阅读目的去翻开一本书时,书中跟我们既有想法“相同”的论述,对我们来说就是“不重要”的内容。土井英司之所以针对商业书籍提出这样的阅读建议,我猜想是因为商业上失败的方法成千上百种,成功的方法也是成千上百种,所以要刻意去找自己所不知道的观点。

我个人认为所有的书籍都可以设定“打开视野”的阅读目的去读。毕竟,人只是沧海中的一粟,要谦卑地面对眼前的一切,要提醒自己:“肯定有99.999%的信息,是我还没有发现的。”

玲玲用很不认同的表情夸张地说:“看书还要先确定阅读目的?平时工作已经要经常动脑了,回家看个书休闲一下,干吗还让自己更烧脑呢?”

让我把这段话的内心剧本翻译一下,她真正要表达的意思其实是看书只是为了消遣时光的一种休闲活动,或是转换工作心情娱乐活动——而这也是一种阅读目的啊!如果是为了娱乐、打发时间而阅读,其实用什么方法都可以,不需要刻意使用什么阅读法,因为这并不牵涉到提升理解力。立定消磨时间的阅读目的后,心中对眼前的书本说:“秀来看看,你将要给我什么样的娱乐?”一样可以将阅读过程化为主动,让大脑的潜意识去帮你更精准地抓住重点。

但是,如果是为了消磨时光而阅读,就不需要进一步花时间去写笔记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