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先来分享,我对这两种这些年才出现的“新兴阅读工具”的看法。
印象中2016年左右,某个美国网络公司老板提出一个概念,大体意思是在移动网络的时代,网络上喂养我们的信息渠道太多,不管是喂我们的大脑吃“垃圾食物”等级的资讯,还是喂我们的大脑吃“慢条斯理的法国菜”,总之网络公司想办法要掠夺网友的注意力,因此现在是“注意力的竞争时代”。
我一直都不喜欢在移动设备上阅读大量文字,这让我的眼睛很容易又酸又干,看不到10分钟就会涌现疲劳感,还要承担蓝光直射眼睛的伤害,因此我主观性地排斥在移动装置上大量投入时间。但因工作关系、不得不开始试着使用电子书,第一次使用我就一口气看完了一本书,当时的我觉得真过瘾。以前,我必须让不打算再阅读第二次的书暂放在书柜上,让它等待被我捐给图书馆或是送人;现在我就让它静静地在移动设备中沉睡就好,不占任何实体空间。接着快过年了,这段时间除了补身上的肉之外,也得好好地来补补大脑,让大脑吸收大量的知识的养分。我在一个月内买了十多本电子书,心里觉得真是赚到了,毕竟电子书比较便宜啊!又省下了很多家里的空间,以及捐书或送人耗费的时间。[1]
但是看完第三本电子书时,我开始觉得非常不对劲:每看完一本电子书,我不再可以容易地整合整本书的内容,隔天我对那本电子书的内容已经忘了很多,记性几乎不像过去阅读纸质书籍时那样好。我立刻问了自己两个问题:“这是哪个阅读环节造成的现象?”“我要怎么根据这个现象来调整阅读方式呢?”如果你正巧就是在电子书上阅读本书,我要告诉你:阅读的方式与过程是非常个人化的,尽量多试几次本书中的方法,以找到你个人的解决之道。
在亲身体验电子书对阅读影响的同时,我也试着在几个当红的网络说书人频道上“听”一本书。
爱阅读也愿意分享自己收获的说书人,正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头来!说书用能够吸引人的方式来帮我们开启知识门缝,有助于知识传递,是一项很棒的工作。
网络说书人毕竟得先有高点击率,才有资格去获得广告利润或是品牌代言机会。自媒体时代,网络说书人必须把自己视为一个电视台来经营,等于是自己聘请自己当艺人,想办法让自己在平台上的排行靠前面一点。影片时间又不能太长,例如超过15分钟,大家可能就关掉不看了,不看完就不会分享给朋友,于是网络说书人常撷取书中会让人眼睛一亮或是吃了一惊的章节来制作影片。哪天说书人为了点击率,故意找哗众取宠或是令人大吃一惊的主题,也是不无可能。
若说书人走向付费订阅方式,就正传达出一个信息:“大家不用亲自去看一本书,你只要来听我说书就好。”说书人也要生活啊,动这种脑筋是很正常的,这时说书人就会讲完整本书的内容,好让大家不用自己去看书。
朋友安妮说:“看完几个网络说书红人的频道,发现说书人的节奏都好快,要一直按暂停,否则无法细细深思其说法。”(www.xing528.com)
朋友约翰说:“听完某个超红的网络说书后,发现自己对于说书者刚刚讲了什么内容,几乎回想不起来,没有什么记忆深刻的地方。”
以上两点我也感受到了:网络说书、有声书、纸质书、电子书,对人脑的影响效果并不一样。我是擅长用听觉来学习的人,所以常去听演讲,听完演讲后我对演讲内容的记忆量是很大的。同样在事先没有读过该本书的情况下,我发觉听完网络说书后,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几乎是零印象,只有零星的关键词残存脑中。有些网络说书者的方式比较类似综艺节目,或更接近电影的宣传片,爆点十足但严重缺乏整体性;有些网络说书则比较类似新闻节目,该交代的架构都交代了,但像冬天的树,有枝丫却没叶子,无法呈现全面性。
依照多年举办读书会与说书活动的经验,我可以直接告诉你:
我看完几本书后,再去听不同说书人的解读,发现“光听人说书而不看书”是很危险的,容易落入“以偏概全”的境地。以前在学校靠老师,进入社会后靠说书人,这种被动式的伪阅读方式,并无法向自己的理解力发起挑战,当然也就无法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
信息时代当然可以善用网络,但要思考一下如何运用网络资源,让我们能从中获取最大益处,同时也能降低网络带来的副作用。
倘若看完书后,自己又找不到同好一起讨论,就可以把说书人当成是自己的读书会伙伴,听听不同的解读,这一点倒是很不错。或是把网络说书人的影片,当成是一本书的推荐序,作为自己要不要买来阅读的参考,这也是一种让自己获益的方式。
但是千万别把网络说书当成有声书来看待。别忘了,有声书是一本书的原汁原味内容,结构严谨且完整;网络说书则比较像是书摘、文摘、懒人包或杂志书[2]。书籍或是有声书是一手数据,网络说书则是二手数据,两者的位阶并不相同,数据转手越多,可能越会失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