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岁次庚子九月毂旦
碑首身通高425厘米 宽131厘米 厚61厘米
龟趺长350厘米 宽136厘米 高133厘米
碑原址在海淀区永太庄皂荚屯
1986年征集
碑螭首龟趺,碑身从中部断裂后粘接。碑身阳、阴四周边框均浮雕云龙纹,碑侧浮雕云龙纹。碑阳额文3行,行3字,篆书。碑文16行,满行69字,现存818字,正书。碑阴无字,无额题。额篆“榆河乡重修东岳庙记”,首题“重修榆河乡东岳行宫碑记”。王时鸿撰文,狄贻孙书丹,王澍篆额。碑文记述重修东岳庙、真武庙、龙母宫三刹的由来。
上庄东岳行宫又名东岳庙,曾为纳兰家庙。始建于明代,清康熙年间重修。庙西南有清代大学士明珠家族墓地。
纳兰氏家族墓位于海淀区上庄乡上庄村北皂荚屯西一处台地上。墓地建于清代顺治三年,总面积约为340亩,墓地分为南寿地、北寿地两个部分,共有宝顶九座,土坟两座。根据史书记载和出土的墓志,埋葬在墓地的有:尼迓韩和他的夫人墨尔根氏;明珠和他的夫人觉罗氏;纳兰性德和他的夫人卢氏;揆叙和他的夫人耿氏;揆方和他的夫人觉罗氏以及永寿共四代11人。其中纳兰性德是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着广泛影响的词人。墓地建筑自西向东排列,依次有石碑坊、牌楼及华表、石像、享殿等。尼迓韩、明珠与纳兰性德的宝顶建筑宏大,底座为青石,宝顶中部为汉白玉,镌刻有图案,上部为三合土夯实的半圆顶。纳兰氏家族墓地在清代基本保存完好,后多次被盗。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严重破坏。1970年冬,被彻底拆毁。
纳兰家族入关前可上溯至海西女真叶赫部。其部首领贝勒金台石在对抗努尔哈赤统一东北女真的战争中,城陷身死。尼迓韩随叶赫部迁至建州,受佐领职。在清军入关过程中,积功受职牛录章京(骑都尉)。尼雅迓妻墨尔根氏,有长子郑库,次子明珠。
纳兰明珠曾任英殿大学士、太子太傅,又晋太子太师,是名噪一时、权倾朝野的康熙朝重臣。他官居内阁十三年掌仪天下之政,在议撤三藩、统一台湾、抗御外敌等重大事件中,起了积极作用。同时作为封建权臣,他也利用皇帝的宠信独揽朝政,贪财纳贿,卖官鬻爵,被参劾,经历荣辱兴衰,大起大落。明珠妻觉罗氏为努尔哈赤第十二子英亲王阿济格正妃第五女。他有三子:长子纳兰性德,次子纳兰揆叙,三子纳兰揆方。(www.xing528.com)
明珠的父亲,由于入关时“著有劳绩”,由佐领任郎中累赠光禄大夫,去世后就在京城西郊皂荚屯买地安葬,是为纳兰家的祖茔。明珠留给后世子孙一份使用不尽的家财和产业,一直维持着豪门的安富尊荣,后和珅罗织罪名,将其家产抄没入官,倚仗权势霸占了纳兰家族宅园,从此纳兰家族后裔一贫如洗。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仁宗将和珅财宝抄没,宅第没收,宣布了他的罪状二十款,和珅的财富充盈了嘉庆的国库,人们说:“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海淀区榆河乡皂荚屯附近,在清初时曾建有三座道观:东岳庙、真武庙和龙母宫,后因残破被重修。碑文记述这三座庙位于大学士明珠祖茔附近,明珠扫墓时,看到庙宇颓败,早就打算重修,只因忙于公务而无暇顾及。康熙戊子四十七年(1708年)初夏,明珠病危,遂委托其总管安尚仁代为完成修庙遗志。直到康熙丁酉五十六年(1717年)正月,明珠的次子揆叙卒,将要在祖茔安葬,方“大集工师,土木并举”,经过三年的大规模修缮,三座庙均变得金碧辉煌、焕然一新了。而且在三座庙里“各延高僧,朝夕焚修”,甚至将祠宇通往墓地之间的两座木桥,包括今永丰乡西玉河村北的永福桥,也一并改建成一劳永逸的石桥了。
中国人一向有重视家庭和家族的传统,若干血缘关系相近的家庭组成宗族,班固在《白虎通》中将“长和睦”“亲九族”作为重要内容。秦汉时期十分重视宗族成员之间的互相救助,特别是经济上的互相帮助,如果族人中有丧葬大事,就更加重视对丧家的赈施,这种赈施经常是由族长亲自招集族人扶助丧家。如果遇到灾荒之年,宗族内更是经常有经济救助。宗族成员对共同祖先的祭祀,是维系宗族存在的重要方式之一,祭祀祖先是由族长主祭,族人按序排列,气氛比较和谐。祭祀祖先的重要目的是慎终追远,奉行孝道。如果子孙做了愧对祖先的事情,则往往会感到无脸祭祀祖先。宗族族人在固定节日里共同举行宴饮,实际上是一种定期举行的族人会议。族人会议对宗族极为重要,因为族里的大事一般都要在族人会议上商定。在战乱和流亡的岁月,苦难生活中,人们经常受到死亡的威胁,求生存的强烈欲望使他们认识到,只有组织起来,发挥集体的力量,才有可能战胜天灾人祸,从而求得生存。作为社会组织最理想的纽带,封建时代的同宗血缘关系是最容易把大家联系在一起的内在原因。
宋代以后,理学家们认为,只有加强宗族的血缘凝聚力,防止族人的过度贫富分化,维护宗族内部的尊卑贵贱,才能达到稳定封建统治秩序的目的。在朝廷的大力扶植下,以建宗祠、置族田、修族谱、定族规、立族长为主要特征的宗法家族制度得到全面复兴,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细枝末节,成为组织民间社会活动的重要因素,影响到几乎每个社会成员。
附:重修榆河乡东岳行宫碑记
赐进士出身翰林院编修加一级华亭王时鸿撰文
赐进士出身翰林院编修加一级溧阳狄贻孙书丹
赐进士出身翰林院编修加一级金坛王澍篆额
都城德胜门之北,有曰榆河乡,中有皂荚屯者,或云昔造甲处。其地平原广野,土厚水深,有相国明公与其哲嗣总宪揆文端公墓在焉。主穴乃相国之考妣,以故相国岁时瞻扫,□流连栖息于丙舍中。梵宫琳宇与丙舍邻,而鼎峙于二三里内者,曰东岳庙,曰真武庙,曰龙母宫,皆古名刹,而颓圮渐沦没于荒烟募草中。相国每过而唏嘘,皆欲鼎新之,于役王事忽忽未能也。至康熙戊子初夏,公构疾不起,属其总管安尚仁曰:吾藏魂之所,应在先茔之穆位,千载松楸,吾其永游于斯矣。惟左近三祠宇,吾久欲重加营葺,而忽忽未就,他时毕吾窀穸,尔其为我成此志,毋忘吾言。尚仁泣而受教,迄今盖十三年所矣。文端公于康熙丁酉年正月去世,既营葬于祖茔之次穆位。尚仁于是竭其资,尽力重加修葺三祠宇,筑基址,储良材,皆取朴茂坚固,凡既具矣。乃大集工师,土木并举,三载以来,劳费备至。而所谓东岳庙、真武庙、龙母者,皆先后落成,涂茨丹臒,美哉轮奂。各延高僧住持在内,朝夕梵修,粥鱼斋鼓,三地声相接,刹竿云气与旛影飘摇,招纳四众,摩拜顶礼,真郊原巨观也。复念榆河马房皆为三刹及墓道通衢,而清河一亩泉诸水漂溢为患。向有木桥各一,日久就圮,行人病涉。复于两地各构石梁,以通行役。而沮洳卑湿之径,一归坦途。尚仁之志于是乎毕,而相国未竟之愿于是乎得,遂尚仁不持以乐善好施为福田利益,其不忘相国遗言,而必欲备物尽,致无一毫遗憾而后止,尚仁亦贤矣哉!余按:东岳庙祀,昉于唐开元时,封泰山神为天齐王,宋大中祥符间加号东岳天齐仁圣帝,其分祀于郡国者若为神之行宫。然京师载在祀典,著于朝阳门外。榆河乡之东岳庙故碑载记,亦相传为唐时古刹,在榆河西道旁,旧通白羊口,往宣大通衢,今为入居庸关也。真武为武当神,亦专祀于楚,而所在立庙亦是行宫。意若夫龙母原无专祀,而京师之黑龙潭,岁旱祷求,灵验最著。龙母,水母也,此地洼下,多水祀所,由来当亦旧矣。东坡所谓掘地得泉,正如诸神随地而感,不以泉专在是,而始求之也,孰谓此三神者不随地而有严哉!祠既落成,尚仁介朱岱请记于余,余为志其所以,备举之故,以传相国之遗意,著尚仁之美事云。是为记。
康熙五十九年岁次庚子九月谷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