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御制文光果诗刻石: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导赏

御制文光果诗刻石: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导赏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首御制诗被揆叙刻于石碑上。此事,即瑞应寺御制诗事,在揆叙《瑞应寺并蒂文光果》诗中也有反映,“祗围宠锡天章后,弥果联翩瑞气融,莲似并头霑法雨,鸟如其命集禅宫。新诗题品先头我,佳话流传始自公,更喜万人歌御藻,文光长烛塞垣中。”

御制文光果诗刻石: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导赏

御制文光果诗刻石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五月

高65厘米 宽144厘米 厚25厘米

石座

明代

高102厘米 宽175厘米 厚100厘米

原址在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甘水桥胡同6号

现藏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www.xing528.com)

1998年征集于海淀区广仁宫

现藏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

诗刻为嵌墙刻石,阳面边框雕云龙纹。碑文17行,满行6字,现存69字,正书。阴面无文字。

石座汉白玉质地,须弥座式,方巾雕饰云纹、花草、阴阳鱼等图案。

《北京内城寺庙碑刻志》记载:“瑞应寺是大僧庙,有殿宇二十八间、禅二十间,住持了缘。到乾隆僧录司登记时,住持为净藏。从清乾隆《京城全图》上看,瑞应寺坐东北向西南,面临后海北河沿,有三进院落,山门三间,左右开院门;前殿三间,东西各有偏殿三间;正殿五间,前有东西配殿各三间,后有排房两层各六间,自成院落。除此之外,院内还有顺山房等二十余间。”又据《光绪天府志》载:“瑞应寺,旧名龙华,明建,在德胜门簪儿胡同。明成化三年(1467年),锦衣卫指挥佥事万贵自创,寺成,疏请寺额于朝,宪宗赐额曰:龙华寺。万历五年重修。有碑二:僧道深撰;万历重修碑,金陵朱之蕃撰。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奉敕改名瑞应寺,石刻圣祖御制文光果诗,又有吏部侍郎汤右曾撰碑。”

瑞应寺为康熙年间议政大臣都察院左都御史揆叙改建。揆叙(1674—1717年),字恺功,康熙年间大学士明珠次子,纳兰性德之弟。康熙深受祖母太皇太后孝庄文皇后、父顺治帝的影响,非常崇信佛教,故揆叙为祝寿而创建瑞应寺,也是迎合康熙的崇佛思想。揆叙素来“质体甚弱”,施工期间不顾身体日益虚弱的状况,亲自进行现场组织设计、施工,对于瑞应寺的建造极其重视。工程竣工之后,康熙亲自书丹“敕赐瑞应寺碑”,以取代原“龙华寺”旧名,取天降祥瑞,以应人君之德说法。这段历史事件详细刻于汤右曾撰文的《敕赐瑞应寺碑记》中,“是用锡之嘉名,亲洒宝翰,蛟龙岌缠,炳在榜额”。康熙在其六十大寿期间,亲自为瑞应寺题额,可见非常器重和欣赏揆叙。

这年夏天,瑞应寺内种植的文官果(又叫文光果、文冠果)长得格外好,而且是果实两两相连,有着青荧的光泽。当时,揆叙正随同康熙在热河避暑山庄,寺僧便派人骑上驿马,连夜兼程奔赴避暑山庄,将并蒂骈颗文官果送去。揆叙看后十分惊奇,大臣们也都议论纷纷,说皇上刚刚为这个寺庙题写了额联,瑞象即现,真是“瑞应”。一个叫汤右曾的大臣,随即写了《文光果》一诗,康熙看到诗中有借文光果赞美祥瑞之意,便御制一首赐和,诗曰:“西域滇黔有此种,花从贝梵待春融。龙章瑞应题真境,载笔欣瞻近法宫。内白皮青多果实,丛香叶密待诗公。冰盘光献枫宸所,更喜连连时雨中。”康熙在诗中表明自己对于瑞象并不看重,真正关心的是“连连时雨”,期盼的是天下风调雨顺。此首御制诗被揆叙刻于石碑上。此事,即瑞应寺御制诗事,在揆叙《瑞应寺并蒂文光果》诗中也有反映,“祗围宠锡天章后,弥果联翩瑞气融,莲似并头霑法雨,鸟如其命集禅宫。新诗题品先头我,佳话流传始自公,更喜万人歌御藻,文光长烛塞垣中。”揆叙死后六年,雍正二年(1724年),雍正由于揆叙曾经反对自己继位,将揆叙夺官削谥,瑞应寺也开始逐渐由繁华走向衰落。揆叙墓志现存首都博物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