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墓冢复原,展现道家修炼欲仙场景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墓冢复原,展现道家修炼欲仙场景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直径332厘米高102厘米现藏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该墓冢为半圆形,周围石上刻画的是道家修炼欲仙的场面,主人公长须披发踞于假山座下,浮雕鹿、龟,除道童外,周围雕姿态各异的神仙人物达十多人,从其身材大小、所处位置、眉宇表情、肢体动作,都可以看出他们与主人的从属关系。同时又神化老子之书,他规定《道德经》为诸经之首,亲自注释并颁布天下。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墓冢复原,展现道家修炼欲仙场景

直径332厘米 高102厘米

现藏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

该墓冢为半圆形,周围石上刻画的是道家修炼欲仙的场面,主人公长须披发踞于假山座下,浮雕鹿、龟,除道童外,周围雕姿态各异的神仙人物达十多人,从其身材大小、所处位置、眉宇表情、肢体动作,都可以看出他们与主人的从属关系。

道教推崇春秋时期的老子为始祖,但道家和道教实际上有很大的差别。道家在春秋战国时期只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这时的道家仅仅是一种思想学说或学派。《道德经》中讲到的“道”,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天地万物的本源或法则概括地被称为“道”,并没有与宗教直接联系在一起。后来的道教在形成的过程中使用“道”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以其为宗教追求的最高目的和最高境界,因此被称为道教。秦汉时期的方士、方仙道和黄老道是道教形成最主要的基础和最早的表现形式。(www.xing528.com)

经过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道教在唐朝迎来了又一个黄金时代。李唐时期道教前所未有地得到了上层统治者的尊崇和大力扶持,在政治和宗教双重因素的推动下,道教走向全盛。武德八年(625年),唐高祖为三教排定次序,令老先、孔次、末后释。贞观十一年(638年),唐太宗在诏书中明确指出,道教为源远流长的中华之教,佛教则为东汉始入的外来之教,所以道教优于佛教,应在佛教之上。唐代各朝皇帝崇尚道教,基本上都围绕老子这一核心进行。唐高宗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玄宗更是不断神化老子本人,多次加封,下令在全国各地都要修建玄元皇帝庙。同时又神化老子之书,他规定《道德经》为诸经之首,亲自注释并颁布天下。玄宗崇道另一个重要措施是设立崇玄观以及道举制度,道教被纳入国家教育和考试之中。与李唐尊奉老子相协同,道教中出现了以老子、道教、《道德经》为三位一体的新的信仰体系。道教学者开始杜撰老子神像,把老子神格化,从古代圣贤变成了像佛陀一样供人膜拜的大神。由于统治者的扶持,唐代道教具备了国家宗教的特点。

此后五代道教则逐渐庶民化,教法的重点转移到了依靠咒法治病、驱邪、除灾、役鬼等现实宗教活动。北宋时期统治者曾仿效李唐,通过册封圣祖赵玄朗,把赵氏皇室与道教神祇联系在一起,但总体上还是承袭唐代的做法。道教在南宋金元时期出现了另一个发展高峰。明代中叶以后,道教在宗教制度和经典上进行了大量建设性的工作,教义也适应时代的需要进行了调整和完善,进入了稳定的成熟期,形成了儒、道、释、伊四教和谐会通的宗教发展大格局。同时,明代中叶以后,道教与其他宗教一样,与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更多地以文化的形式影响到高层的士人生活和低层的民众生活,使其宗教的超越精神和世俗的文化理想、生活追求相结合,更多地渗透和延展到广泛的社会领域之中。

无独有偶,石景山区模式口田义墓明南海子尚膳监太监王奉墓裙刻石也刻有类似题材“三仙炼丹”,太上老君端坐于门楼之上,手执如意,身后两个侍者打着鲜花宝幡,两旁立着元始、灵宝两位天尊。城门紧闭,显示着老君专心炼丹、闭门谢客的高远脱俗的精神境界。一边是童儿细心地守在八卦炉旁,不使炉火熄灭;另一边是长寿的白猿虔诚地向天尊跪献蟠桃。民间石匠们突破了传统的宗教模式,大胆创新,拉近了宗教与世俗的距离。通过道教特有的炼丹之功,深刻反映出古人向往空灵的宇宙及长生不老这一主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