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玄宫宝座:美石美刻,展示神秘色彩!

玄宫宝座:美石美刻,展示神秘色彩!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地宫中神座由白石雕刻而成,制如帝后生前所用的御座。古代帝王常常不惜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营建规模宏伟的陵墓,其中深埋于坟冢之下的玄宫建筑就是最核心和最富于神秘色彩的部分。据载,秦陵中还建有各式宫殿,有许多奇异珍宝。南朝时陵墓石刻已成为各陵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宫内壁和券顶上雕刻的各种佛像和吉祥图案,第一道石门门洞券两壁,刻有四大天王石雕像,其精美程度与人物造型堪称一绝。

玄宫宝座:美石美刻,展示神秘色彩!

高111厘米 长175厘米 厚78厘米

现藏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

三围式,须弥座,靠背、扶手等柱头及护板内侧饰宝珠祥云如意纹等。座饰简单弦纹,外部素面无纹饰。

定陵是明十三陵中唯一向世人开放地宫的陵墓,也是中国第一次主动发掘的皇帝陵。地宫中神座由白石雕刻而成,制如帝后生前所用的御座。皇帝的靠背上雕四个龙头,背后雕一整龙,两侧扶手之上各雕龙头,扶手内外两侧及造背的外侧雕云纹。皇后神座式同皇帝,靠背及扶手上各雕凤头,靠背内侧雕饰凤纹,两扶手内侧雕龙纹,其余部分同皇帝神座一样。

我国古代帝王陵寝,推崇宗法礼制,追求墓葬防盗耐久,讲究风水择吉而葬,也是当时政治制度、宫廷礼俗,以及建筑、艺术等方面的综合反映。古代帝王常常不惜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营建规模宏伟的陵墓,其中深埋于坟冢之下的玄宫建筑就是最核心和最富于神秘色彩的部分。

商周时期的丧葬制礼体现了王公贵族之间的宗法关系和等级关系。商代人去世后被放置于“井”形的葬具之中,称为“井椁”之制。墓中随葬觚、爵套数的多少代表墓主身份等级的高低,体现了商代的礼器等级制度。周代实行死后聚族而葬的“族坟墓”制度。周王和各国国君的坟墓筑有显示墓主尊贵、地位和权力的高大坟丘,多数王陵还独自筑有宏大陵园,为秦汉陵寝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秦始皇陵建于秦王政元年(前247年)至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历时39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有内外两重夯土城垣,象征着咸阳宫城和皇城。据载,秦陵中还建有各式宫殿,有许多奇异珍宝。秦陵四周分布着大量形制不同、内涵各异的陪葬坑和墓葬,现已探明的有400多个,其中包括“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坑。

西汉王朝共经历了11位皇帝,除文帝霸陵和宣帝杜陵在渭河以南外,其余9个皇帝的陵墓都分布在咸阳原上,构成了“一”字长蛇阵。汉代帝后合葬同茔而不同陵,后陵一般在帝陵之东,坟丘也较帝陵为小。西汉从长陵开始置陵邑,实行陵邑制,即依陵设县制度。东汉自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下传11帝,东汉的12座帝陵,除汉献帝禅陵在山阳(今河南焦作)外,其余都在洛阳。东汉从明帝显节陵开始,不设陵邑,不建庙。陵园四周不筑垣墙,改用“行马”。陵园内坟丘前建石殿,这种布局对后世影响很大,是唐以后的享殿(献殿)和祾恩殿之滥觞。(www.xing528.com)

两汉尤其是西汉帝陵的形制为中国古代陵寝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成为以后各朝帝陵的蓝本。陵墓石刻在两汉时已有实物可考,霍去病墓位于茂陵东北1000米,其石刻有“人与熊斗”“马踏匈奴”等16件,是中国现存最早而又保存完整的成组石刻。

南朝时陵墓石刻已成为各陵的重要组成部分。宋、齐、梁、陈四朝均以建康(南京)为都,这四朝虽然偏安一隅,但依然在建康附近建造了许多庞大的帝王陵墓和王公贵族墓园。墓前流行石刻是南朝帝陵的特点。帝王陵前左右列石兽,左为天禄双角,右为辟邪独角,皆有翼。石兽之后为墓阙(或称华表),华表之后为墓碑。

唐陵石刻题材和雕刻手法大大超过了以前的陵墓石刻,既有圆雕,也有浮雕和浅雕。石刻群的组合从乾陵开始基本固定,其主要题材有石狮、石人、石马、翼兽、“蕃酋”像、华表、碑石等。贞观十年(636年),李世民诏令名画家阎立德、阎立本兄弟,把他征战天下骑过的六匹战马绘成图样,以青石雕成浮雕。“昭陵六骏”雕刻细腻、栩栩如生,刻画出精、气、神完美生动的形象,达到唐代石刻艺术的高峰。

北宋帝陵一反历代帝陵或居高临下、或居山面河的传统,面嵩山而背洛水。宋陵平面布局基本一致,由南向北依次为鹊台、乳门、华表、石像生、陵台、后陵和下宫。诸陵地面皆为南高北低,由鹊台到置陵台逐渐斜降,从而把作为中心建筑的陵台置于最低处,这是宋陵建筑的一大特点。宋陵的尺寸和石刻数目整齐划一,永熙、永定、永裕三陵的奔狮是石刻中最成功的作品。人物造像中的精品,当属驯象人和客使。

辽代帝陵多依山为陵,陵前建享殿,置奉陵邑和守陵户。辽陵全为砖木结构,有陵门、享殿和神道,其形制和中原皇帝陵截然不同之处是作穹庐形。东陵、中陵、西陵三陵多次被盗,出土遗物多已散失,仅存部分石刻帝后哀册,分别用契丹文和汉文镌刻。

金朝的陵墓群位于今北京房山区大房山脚下,金陵中有从东北迁葬的10代帝王陵、太祖、太宗陵,及在中都埋葬的5代帝王陵。金陵依山营建,绵延两百余里,在明代遭到了严重破坏,地面建筑荡然无存。1986年发现了金世宗之父睿宗景陵陵碑一座。陵碑前清理出一处汉白玉石铺成的御道遗址,两侧有许多残破零散在地面的建筑构件。这些遗址和遗物的发现,为研究金代陵寝制度提供了重要材料。

明朝初期,明孝陵的修建谱写了陵墓石刻艺术的新篇章。陵墓园石雕建筑雕刻产生了众多变更和创新,以高大的体量和端庄严谨造型的石像生列于神道两侧,造型端庄粗犷,线条简练明了,历235年,为以后明清诸帝陵所模仿。朱棣迁都北京后,开始在昌平县北的天寿山南麓兴建长陵,共建诸帝陵墓园13座。陵墓石刻也从此开始了精雕细刻的新高峰,格局、体制亦规模化,造型也愈趋复杂,雕刻技艺也愈趋细腻、完美。明清时期神道继续扩展,明十三陵神道长7千米,清东陵神道长7千米,而且一改每陵各有神道的前制,各陵共用一个神道,但两侧石刻及各种建筑明显增多。

清代帝王陵寝分为清初关外三陵、清东陵和清西陵三个陵区。河北省遵化市境内清东陵和河北省易县境内清西陵,除了模仿明十三陵形制以外,镌刻更加追求雕工与技法繁复、规整。乾隆地宫是清帝陵巅峰之作,由四道石门和三间殿堂组成,拱券式石结构。八扇石门上各刻一菩萨像。地宫内壁和券顶上雕刻的各种佛像吉祥图案,第一道石门门洞券两壁,刻有四大天王石雕像,其精美程度与人物造型堪称一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