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30余块精美石刻构成的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导赏

30余块精美石刻构成的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导赏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康熙十四年康熙帝为和硕显亲王富绶的陵墓建造的石享堂,是一座由30余块雕刻组成的石仿木结构建筑,极为精美。限于馆藏品的实际与环境条件而设计摆放,陵墓石刻区由清代的石享堂和元明时期的石虎、石羊、石骆驼等组成的。按照我国古代礼制,在陵墓的一定部位放置不同数量和形制的石雕,可以显示死者生前的地位和尊严。纪念性石刻则是为了纪念某个事件而专门雕刻的。厚葬风气无益于死者亦有损于生者,并且诱发和助长了盗墓之风。

30余块精美石刻构成的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导赏

陵墓石刻区

陵墓石刻区位于金刚宝座塔西南部,展出有28座陵墓石雕石刻、19方镶嵌在西部碑廊内的墓志,其中以郭君墓志并盖年代最为久远。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康熙帝为和硕显亲王富绶的陵墓建造的石享堂,是一座由30余块雕刻组成的石仿木结构建筑,极为精美。三对文武翁仲,文东武西,文官面容谦恭,武将神态威武,精雕细凿。限于馆藏品的实际与环境条件而设计摆放,陵墓石刻区由清代的石享堂和元明时期的石虎、石羊、石骆驼等组成的。虽然地上、地下未分,时代各异,大小无别,来源不同,但仍延续了中轴线两侧相向排列石像生的基本原则。

陵墓石刻是指在陵园坟墓范围内,根据古代礼法等级而设置的石雕石刻。中国古人迷信灵魂不灭,厚葬风气盛行,陵园建筑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陵园内的神道及石刻群,包括石柱、石碑、石刻人像、石刻动物像等。按照我国古代礼制,在陵墓的一定部位放置不同数量和形制的石雕,可以显示死者生前的地位和尊严。我国自南朝开始,陵墓石刻的形制逐渐确立,其后得以发展,规模化、制度化、等级化、艺术化,上至帝王,下至平民,人死必为其建坟陵、立碑石。

陵墓石刻大致分为地下石刻和地上石刻两类。地下石刻为墓室内实用性和装饰性石刻,如汉代的画像石即作为墓室构件嵌置于墓门及四壁上面,并刻有内容丰富的各种图画;还有石棺、石椁等葬具,除了本身具有艺术性的造型外,还刻有各种图案装饰。这些画像石及各种刻饰多采用减地平雕及线刻的手法,镌刻精美而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及装饰效果。地上石刻主要是陵园、墓葬前的仪卫性和纪念性石刻。仪卫性石刻是在陵墓前神道两侧按一定的规制放置的石人、石兽等,起着保卫及仪仗作用。纪念性石刻则是为了纪念某个事件而专门雕刻的。(www.xing528.com)

陵墓石刻融建筑、绘画、书法、雕刻为一体,集中体现了特定历史时代的社会理想、审美形式和高超的艺术水平。厚葬之风发端于商,并影响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从秦始皇到慈禧太后,不论是身处盛世还是山河破碎,都无一例外地埋金葬银,极尽奢华。影响所及,甚至中小地主乃至一般人家也不顾相比之下的囊中羞涩,“靡则单(殚)币,腐之地下”。厚葬风气无益于死者亦有损于生者,并且诱发和助长了盗墓之风。后世各代一些开明君主汉文帝刘恒、光武帝刘秀、后周太祖郭威、宋太祖赵匡胤等,都提倡过实行薄葬。

注:此章节含西部碑廊的墓志展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