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同治十年(1871年)
每石均长60厘米 宽30厘米
原址在海淀区达园
海淀文管所拨交
《敬和堂法帖》共有帖石157方,其中36方是根据故宫藏拓补镌的。此帖共分八卷,前七卷分别收有明代书法家文徵明、董其昌、祝允明、王铎四位大家的墨迹,第八卷收有清成亲王永瑆、铁保、梁同书等人的作品。此帖是清末名臣李鹤年于同治十年(1871年),在河南巡抚任上,精选所藏真迹摹刻成石的,后朝廷派他为浙闽总督,石刻不能随身携带,于是寄存于北京。在石头上再现书法艺术,不仅要选真迹,也与摹刻者的手艺直接相关。《敬和堂法帖》传神地反映出四家书迹风貌,与摹刻者黄履中有直接关系。黄履中时常携刀在山石上刻字,久而久之,成为刻石高手,有“铁笔”之称。他曾为李鹤年的幕僚,因刻《敬和堂法帖》而保为道员。(www.xing528.com)
20世纪60年代初期,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先念及其夫人住在国务院老干部修养所(即今天的海淀区达园)。在他们经常散步的路上,铺着一块块整齐的青石,后来发现这些青石竟然是一部已有残损的法帖——《敬和堂法帖》的帖石。这些帖石先是存放在海淀文管所,后移至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
南宋名臣文天祥(1236—1283年),江西吉安人,20岁时高中状元,曾官至右丞相。在元军大举入侵南宋、朝廷岌岌可危之时,文天祥挺身而出,起兵勤王,终因战败被俘,英勇就义。他的绝世名篇《正气歌》就是被囚期间写下的抗争宣言,数百年来一直被后世广为传颂。在《正气歌》里,文天祥热情地歌颂了支持他顽强斗争的民族“正气”,对古往今来可歌可泣、取义成仁的杰出人物表达了自己的无限崇敬之意。正是这股“正气”,支撑着他战斗到生命的最后时刻。文天祥为保家卫国,慷慨战死从容就义,其事迹可歌可泣,浩然正气,光耀千古,至今为后人所传颂。
文徵明为文天祥同宗后人,因敬佩其先人之人品学问而书此传后。文天祥与文徵明,一个是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一个是书画人生的艺术巨匠。文徵明所书《正气歌》是《敬和堂法帖》的一部分,气势磅礴,酣畅淋漓,笔力遒劲,风神峻挺,是难得一见的文徵明大字行楷作品,从中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其对先祖功业和品行的追慕与感怀。
细看这件作品略有瑕疵,中间缺了“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一联。这是文氏的笔误还是刻石佚失,目前尚无定论,还需进一步考证。但白璧微瑕,这并不影响此件书法精品的艺术魅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