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张文襄公祠堂碑: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珍品

张文襄公祠堂碑: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珍品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碑阳额文3行3字,篆书,额篆“张文襄公祠堂碑铭”。全文悼念张之洞逝世,颂扬了张之洞为人及学说,并叙述了民国八年在梁鼎芬先生倡导下建张文襄公祠的经过。民国时期为纪念张之洞等人为湖北作出的突出贡献,由在京湖北籍人士筹资建立楚学精庐,位于西城区背阴胡同。“张文襄公祠堂碑”和“楚学精庐刻石”原树立于楚学精庐内,现收藏于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

张文襄公祠堂碑: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珍品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夏历丙子六月刻石

碑阴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太岁在丙子七月立石

碑首身通高330厘米 宽107厘米 厚43厘米

龟趺高83厘米 宽104厘米 厚236厘米

碑原在西城区背阴胡同楚学精庐内

现藏于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

碑螭首龟趺,阴阳边框及两侧浮雕云龙纹。碑阳额文3行3字,篆书,额篆“张文襄公祠堂碑铭”。碑阳为张文襄公祠堂碑铭,首题“张文襄公祠堂碑铭”。门下士潜江甘鹏云撰文并书丹,门下士沔阳胡钧篆额,武强李瑞廷镌刻。碑阴碑阳同为楷书。全文悼念张之洞逝世,颂扬了张之洞为人及学说,并叙述了民国八年在梁鼎芬先生倡导下建张文襄公祠的经过。碑阴为张文襄公祠捐赀题名,额篆“张文襄公祠捐资题名”,首题“张文襄公祠捐资题名”,潜江甘鹏云书丹时年七十有五,沔阳胡钧篆额,武强李瑞廷镌。碑阳额文3行,满行3字,篆书。碑文19行,满行55字,实存959字,正书。

根据碑文记载,均为潜江甘鹏云撰文并书,董事胡钧、傅岳棻、龙骧、李钦、周宗泽、刘文嘉、孙培基、方觉慧监刻。立于中华民国二十五年五月即1936年6月。张文襄公碑比楚学精庐碑早一个月树立。民国时期为纪念张之洞等人为湖北作出的突出贡献,由在京湖北籍人士筹资建立楚学精庐(即张文襄公祠堂),位于西城区背阴胡同。“张文襄公祠堂碑”和“楚学精庐刻石”原树立于楚学精庐内,现收藏于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

根据张文襄公祠堂碑铭记录,楚学精庐于民国七年(1918年)由梁鼎芬邀请多人发起筹办,建成于民国八年(1919年)。楚学精庐成立的发起者是梁鼎芬,甘鹏云在《潜庐续稿》梁文忠公逸事中记录:“公晚年隐居京师,每年八月二十一日必率同鄂中学子,赴积水潭高庙,公祭张文襄公,以为常戊八月祭日,适鹏云自山右来与公谈及祠祀事,谓借高庙非策,应设法募集专祠,公大韪之,慨然曰,我当倡首,随招集鄂人,会于什刹海,议遂决,购得背阴胡同奎公府第,鼎新之,用作文襄专祠,公提倡之力也。”(www.xing528.com)

楚学精庐是缅怀张之洞为湖北和中国近代化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刻石记张之洞是“砥柱中流,舍公其谁”。

张之洞(1837—1909年),字孝达,号香涛,因是总督,称“帅”,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生于贵州兴义府,祖籍直隶南皮,又称“张南皮”。咸丰二年(1852年)十六岁中顺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七岁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署理,从未实授)、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

张之洞早年是清流派首领,后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张之洞所处的年代,正值大清王朝遇到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外有西方列强入侵,内有太平天国捻军、陕甘回乱等内患,社会危机四伏,国家满目疮痍,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为谋求中国的富强,张之洞呕心沥血大刀阔斧地干了大半生,作出了突出贡献,深受世人敬仰。毛泽东曾说过,张之洞是中国人不应该忘记的历史人物。

张之洞一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教育方面,他创办了许多新式学校,在广东创办广雅书局、广雅书院等;在湖北创办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农务学堂、工艺学堂、商务学堂等;在南京创办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前身)、储才学堂、铁路学堂、陆军学堂、水师学堂等,还在家乡办了慈恩学堂(南皮县第一中学),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这些教育机构有的目前还在发挥着重要作用。张之洞还主持了1903年癸卯学制的颁布和实施,引发了全国各地兴办新式学堂的热潮。

政治上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调和东西方文化的严重冲突,并试图建立一种新的文化架构,作为一个老派的地方大员,他第一个提出了“中体西用”。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张之洞写了著名的《劝学篇》,发表对变法的看法。他的基本主张是要全面维护封建纲常名教,反对和排斥民权、自由、平等等西方政治观念。至于采取西方的技术和坚船利炮则是维护统治,是国家自强的必要手段。他的“中体西用”的主张,收到了当时大部分官员和士大夫的赞赏,受到了光绪帝的重视,指示各省学政广为刊布,大力宣传其宗旨。他的这一主张虽然在生前和死后都备受争议,但不失为一个爱国者为寻求文化自强而进行的有益探索。

工业上,张之洞主持建立的有汉阳铁厂、汉阳火药厂、汉阳兵工厂、汉阳针钉厂、汉阳官砖厂、湖北织布局等,其中汉阳铁厂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厂,汉阳兵工厂制造的枪檄在反抗外国侵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影视剧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抗日战争时期许多抗日志士使用的大名鼎鼎的枪支,就是“汉阳造”。张之洞还筹划并督建了著名的京汉大铁路,即后来的京广线中的武汉到北京段这条大动脉

国防和军队建设上,张之洞主持编练湖北新军。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张之洞以从两江调鄂的护军营为基础,又选募新兵,参用德国军制,开始湖北新军的编练。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湖北新军计有陆军第八镇(一个师)1万余人,暂编第二十一混成协(一个旅)4600余人,是仅次于袁世凯北洋六镇的第二支强大军事力量。武昌起义中首先打响第一枪的就是湖北新军。

八国联军入侵时,为把慈禧太后向列强全面开战的疯狂举动的危害降到最低,保存国家尊严和实力,张之洞会同两江总督刘坤一与驻上海各国领事议订“东南互保”,避免了东南各省陷入战火之中,保护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张之洞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次年病卒,谥文襄,著有《张文襄公全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