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丙申年仲秋
第一、二、四、五石高144厘米 宽38厘米 第三石高149厘米 宽41厘米
通长210厘米 均宽49.5厘米 厚8厘米
此为五幅屏式嵌墙刻石,每屏为一个单元,上下各四栏,上下两栏雕吉祥图案,中间两栏雕“薛仁贵征东”故事,刻石下方雕有宝相花卉。刻石背后铭名镌刻诗文两首,诗中提及了“应梦贤臣”“薛礼白袍”“白袍救驾”“九天玄女”“淤泥河救主”“唐太宗”“白虎星”“雪花骢”等十个场景。这组明代刻石,就是后人根据“薛仁贵征东”的有关史料和传说创作而成的,是民间石刻的珍品。(www.xing528.com)
该组刻石主要表现了薛仁贵征东的两个故事:一为九天玄女娘娘点化薛仁贵探地穴,得到五件法宝的故事;另一为薛仁贵骑雪花骢,穿白袍在淤泥河救唐太宗的故事。其中一石背后有题记二则,也记述了以上两个故事,落款为“丙申年仲秋”。
薛仁贵(614—683年),名礼,字仁贵,河东道绛州龙门县(今山西河津市)人,唐初名将,南北朝时期刘宋、北魏名将薛安都的后代。薛家因薛仁贵之父薛轨早逝而家道中落。薛仁贵少年时家境贫寒、地位卑微,以种田为业。贞观十八年(644年)十一月,李世民命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张亮、辽东道行军大总管李绩分别率水、陆两军,进攻高句丽。薛仁贵的妻子柳氏劝他说:“你有出众的才干,也要等到机遇才能发挥。如今皇帝(唐太宗李世民)亲征辽东,招募骁勇的将领,这是难得的时机,何不前去建功立业呢?”薛仁贵应允,于是前去应征,自此投身军旅。
薛仁贵自投军以来,征战数十年,曾大败九姓铁勒,降服高句丽,击败契丹,大破突厥,功勋卓著,留下了“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等故事。官至瓜州长史、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州都督,封平阳郡公。
薛仁贵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元代戏剧家张国宾写有《薛仁贵衣锦还乡》杂剧,清代无名氏著有通俗小说《薛仁贵征东》《薛刚反唐》等。近些年来,大陆和港台拍摄有电视剧《薛仁贵征东》《薛仁贵传奇》《大唐女将樊梨花》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