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天统五年(569年)岁次己丑四月庚申朔八日
碑首身高200厘米 宽111厘米 厚31厘米
座高97厘米 宽96厘米 厚60厘米
按《三海全咏》载该碑为袁世凯旧藏,从彰德(今河南安阳)得到,运至中南海收藏
1985年由首都博物馆调拨
现藏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
碑首雕有六条螭龙,螭身互相缠绕;碑阳雕一佛二菩萨二狮子,佛跣足立于方座之上,大衣披肩,头顶花冠,胸前饰璎珞,施无畏与愿印;两狮蹲于方型碑座前,两胁侍立于莲座上,下方刻造像题记。碑额为六条交龙,螭首及造型较有特色,体现了早期螭首碑的形制特点,且体量较大,基本保存完好。1985年由首都博物馆调拨。(www.xing528.com)
该碑人物造型躯体丰厚,肩宽胸挺,表现出鲜卑人的审美特征。早期中国的佛教造像受希腊犍陀罗艺术的影响,并与中国传统的艺术风格相融合,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世俗化的造型艺术。造像之风,从北朝至唐代中叶为最盛,北京地区年代最早的造像是北朝作品,本碑及文海珍妻周双仁等造像碑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狮子的形象除了通过贡狮的方式进入中国之外,还有一种途径就是通过佛教的传播。印度次大陆是亚洲狮(又名印度狮)的产地。在佛教产生以前,狮子在当地就具有崇高的地位,被称作“百兽之王”,并把人间帝王比作威武的雄狮。佛教创立后,利用人们对于狮子的崇拜传播教义,狮子从而成为佛教的圣物。佛教以狮子比喻佛陀的勇猛无畏,释迦牟尼自称是“人中狮子”,佛说法称为“狮子吼”,具有震慑一切外道邪说的神威。释迦牟尼的“三十二相”中有“上身如狮子相”“狮子颊相”,总之,佛教中有关于狮子的例子数不胜数。据说释迦初生时,有五百头狮子伺列门侧,因此,狮子是佛的护法。狮子还是文殊菩萨的坐骑,象征力量与智慧。佛教传入在西汉末年,到东汉末年,民间佛教信仰逐渐增多。可以看出,佛教在汉地的传播与真狮传入中国几乎是同时的。
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艺术完成了其本土化的第一个进程,在这个进程中体现出中国文明对外来文明的巨大吸收、融合、改造能力。与汉代粗放写意的壁画雕像相比,魏晋南北朝出现的是一种清新、优美、浪漫的风格。北齐佛教造像创作闻名于世的首推曹仲达,其艺术风格被后世称为“曹衣出水”,所画人物“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表现薄质贴身衣服上的褶纹,仿佛刚从水中出来。曹仲达带有异邦色彩的风格,与中原传统美术相融合,创造出极受欢迎的“曹家样”,对当时的审美和造型艺术产生了很大影响。
该碑原为袁世凯旧藏,袁氏获于彰德(今河南安阳),后运至北京中南海。袁世凯(1859—1916年),字慰亭,号容庵,河南省项城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北洋新军的创始人。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就职临时大总统。1913年10月10日,袁世凯就任正式大总统。1908年11月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相继病死,溥仪继位,改元“宣统”,其父载沣为摄政王。载沣因为反对袁世凯的很多新政措施,更因为戊戌政变一事(他怀疑袁世凯出卖维新派,致使其兄光绪被慈禧太后幽禁至死),对袁世凯非常痛恨,上台后迅速解除了袁世凯官职。袁称疾返回河南,最初隐居辉县,后转至安阳洹上村。期间,袁写下《自题渔舟写真二首》,其中“百年心事总悠悠,壮志当时苦未酬。野老胸中负兵甲,钓翁眼底小王侯。思量天下无磐石,叹息神州变缺瓯。散发天涯从此去,烟蓑雨笠一渔舟”侧面反映出袁韬光养晦、待机复出的心迹。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冒天下大不韪称帝,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只做了短短83天皇帝,就被迫宣告退位。1916年6月6日,不到60岁就因病一命呜呼。死后归葬老家河南,其墓地位于安阳市北郊洹水北岸的太平庄,但不称为“陵”而称为“林”,即今之“袁林”。袁林的建筑“仿明陵而略小”,最大特点是中西合璧。堂院前的部分是明清皇陵的风格,堂院后的墓园部分则具有西洋建筑特色,整体看非常别致。主体建筑自南而北依次为照壁、糙石桥、清白石桥、牌楼门、望柱、石像生、碑亭、东西值房、堂院大门、大丹陛、东西配殿、景仁堂、墓台。
其次子袁克文(1889—1931年),字豹岑,号寒云,与张学良、张伯驹、溥侗并称民国四公子。袁克文爱好藏书和古玩,精于鉴赏,能书善画,富于收藏。后因反对其父称帝,生活放浪不羁,触怒其父,逃往上海。1931年病逝于天津,方地山为其撰写碑文:“才华横溢君薄命,一世英明是鬼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