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佛足石: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导赏,了解亚洲佛教信仰

佛足石: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导赏,了解亚洲佛教信仰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佛足迹图像及其信仰,中古以来广泛波及亚洲佛教流行地区。中央小塔佛足石局部真觉寺金刚宝座塔中央小塔须弥座南面正中,刻有一朵莲花,莲蓬上承托起一双佛足,足趾向上,足心向外,大小与成年男子的脚相仿。明确指出佛足上有莲花的图纹。佛足迹石作为佛陀灭迹前留下来的圣迹,成为信徒们膜拜的圣物。除了上述两类之外,对于佛足迹石也有建立围墙进行保护的行为。这表明佛足迹石当时已经受到印度统治者的重视和保护。

佛足石: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导赏,了解亚洲佛教信仰

足迹石又叫佛迹石、佛脚石或佛足石,是承载佛陀释迦牟尼足迹图像的独立石块。佛足迹图像及其信仰,中古以来广泛波及亚洲佛教流行地区。中国是东亚佛足迹图像的发展和传播中心,汉文化地区的佛足迹图像,自七世纪中叶玄奘、王玄策带回中印度图像粉本之后发展起来,从关中周围扩展到四川盆地和东南沿海。中国佛足迹信仰于初盛唐达到高潮,既有石刻也有画迹。宋代佛足迹图像数量锐减,信仰衰退。明清时期,尤其明代汉传佛教寺院佛足碑流行,佛遗迹信仰完全转移到佛陀或佛教纪念中来,其中国化过程最终完成。在明清汉传佛教寺院中,以足迹碑形式表现的佛足迹图像一度流行。

中央小塔佛足石局部

真觉寺金刚宝座塔中央小塔须弥座南面正中,刻有一朵莲花莲蓬上承托起一双佛足,足趾向上,足心向外,大小与成年男子的脚相仿。从远处看,像是有人仰卧塔内,而将双足露在外面。两侧刻画藏传佛教八宝,左右各四宝,均处在莲花上。左方四宝为轮、双鱼、宝伞、莲花,右方四宝为海螺、宝瓶、宝盖、吉祥结。明朝诗人曾朝节游访真觉寺,在参拜佛足后写下了一首诗,诗曰:

两足尊遗教,五枝耸太虚。因缘人境外,悲仰佛天初。金铎喧番像,香花护宝书。绕旋余览眺,星月柳边疏。

中央小塔须弥座及佛龛线描图(www.xing528.com)

佛陀涅槃前规定,“依法不依人”,不许崇拜偶像,佛弟子只好以佛足、菩提树、法轮等作为佛教标志。佛寂灭前留下足迹“告阿难曰:‘吾今最后留此足迹,将入寂灭,顾摩揭陀也。百岁之后,有无忧王命世君临,建都此地,匡护三宝,役使百神’。”从释迦牟尼入灭到公元一世纪的六百多年里,佛教信徒一直遵循释迦牟尼生前的教导:不立偶像崇拜,被称作无像时期。在这段漫长的佛教顺延期里,表达佛教典故、寓言和佛理的雕像和图画,都用了象征的手法,比如用菩提树表达觉悟,用莲花座表达世尊本体,用法轮象征佛传授的理论,用巨大的足印代表佛的修行之路。

玄奘法师西行求法,在佛国印度巡礼时,分别在屈支国、乌仗国和摩揭陀国,观礼过印度几处佛足造像遗迹。据《法师传》记载,在摩揭陀国,“一精舍中有如来所履石,石上有佛双迹,长一尺八寸,广六寸,两足下有千辐轮相,十指端有卍字华纹及瓶、鱼等皎然明著。是如来将入涅槃发吠舍厘至此。于河南岸大方石上立,顾谓阿难,此是吾最后望金刚座及王舍城所留之迹也’。佛寂灭后,就留下了自己神奇的足迹,告诉人们沿着佛的足迹前进”。

关于佛足迹石上所呈现佛足的尺寸,《大唐西域记》中有两种记载,即尺寸固定说和尺寸可变说。书中凡有明确尺寸记载的地方数据都是统一的,即长一尺八,宽六寸,折算为现在所使用的公制,约为长55.3厘米、宽18.5厘米。陕西铜川玉华宫出土的唐佛足迹石中的佛足长50厘米、宽20厘米,陕西耀县文化馆宋代佛足碑上残存的佛足石,长43.5厘米、宽18厘米。还有一种记载是说佛足迹的尺寸大小是可变的,“随人福力,量有短长”,即随着丈量的人自身所具有福佑之力的大小,其丈量出的佛足尺寸也有所不同。佛足图纹的描述有两处,提到的图纹有四种:莲花、年轮、卍字花纹、鱼形纹。如《大唐西域记》卷四:“足所履迹,皆有莲华之文。”明确指出佛足上有莲花的图纹。《大唐西域记》卷八:“两迹俱有轮相,十指皆带花文,鱼形映起,光明时照。”这里提到了车轮、卍字纹、鱼形纹。诸如:卍字轮、三钴、双鱼、宝瓶、海螺、法轮、莲花、月王纹、象牙纹等丰富的图案。我们发现的佛足迹实物资料上图案则更为丰富。

佛足迹石作为佛陀灭迹前留下来的圣迹,成为信徒们膜拜的圣物。《大唐西域记》中关于印度僧众膜拜佛足迹石的现象有着详细的记载,一类是花香供养。花香供养是佛教的一种礼敬仪式,是指用香和鲜花供养。《大唐西域记》卷三:“阿波逻罗龙泉西南三十余里,水北岸大盘石上有如来足所履迹……后人于上积石为室,遐迩相趋,花香供养。”这说明佛足迹石在当时已经广受信众膜拜,人们不论路途远近都来礼拜佛足石,礼拜的方式即为花香供养。另一类是建塔供养。佛教信徒常常在重要的佛教圣迹处建立佛塔作为标记和崇拜场所,这是印度佛教固有的传统。《大唐西域记》卷四:“精舍侧有大石基,长五十步余步,高七尺,是如来经行之处,足所履迹,皆有莲华之文。基左右各有小窣堵坡,帝释、梵王之所建也。”《大唐西域记》卷十:“次北有佛足迹,长尺有八寸,广余六寸,深可半寸,其迹上有窣堵坡。”这两则资料表明,在佛足迹石附近建立佛塔在当时印度已经相当流行。除了上述两类之外,对于佛足迹石也有建立围墙进行保护的行为。《大唐西域记》卷八:“窣堵坡侧不远精舍中,有大石,如来所履,双迹犹存,其长尺有八寸,广余六寸矣。……及无忧王之嗣位也,迁都筑邑,掩周迹石,既近宫城,恒亲供养。”这表明佛足迹石当时已经受到印度统治者的重视和保护。香花供养、立塔纪念、以建筑保护这些行为,说明当时佛足迹石信仰已经为印度社会各阶层所接受,上至国王、下至百姓都在以各自不同的形式,围绕佛足迹石展开崇拜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