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存的大型实物看,金刚宝座塔在我国大多是明清时代修建的。五塔的形式,在敦煌研究428窟的北朝时期的壁画中就已出现,原存山西朔州崇福寺内的北魏所刻石塔、五台山南禅寺内的唐代石刻小塔,都是在一个大塔的四隅分刻四个小塔,它们至少可以说是这种塔的雏形。
五座密檐小塔
宗教需要心灵和谐、审美情趣以及建筑形式的统一,地域文化的发展始终是一个继承与借鉴的过程,外来文化只有与本土语境相适应才能被真正接受。虽然金刚宝座塔肇源于印度,中国工匠在建筑金刚宝座塔的过程中也并不拘泥于原有模式,台上五塔形制除了来源于古印度的覆钵式、方锥体外,还运用了密檐式、亭阁式、经幢式等中国传统塔形式。特别是覆钵式作为蒙藏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建筑形式,在金刚宝座塔的建造中被广泛应用。西黄寺金刚宝座塔是非常特殊的金刚宝座塔,其五座小塔均为密檐式,但台上罩亭两侧各有一座汉白玉覆钵式塔,罩亭的顶上又有五座覆钵式小塔,罩亭和五座覆钵式小塔共同组成了又一座金刚宝座塔。张掖地区的两座塔有着相同的形态特征,双层台座四角各有覆钵式小塔一座(总共八座),组成了两重金刚宝座塔。妙高塔的小塔上有着长脖子的十三轮塔刹,远看恰似覆钵式塔,实际上是圆柱状的亭阁式小塔。
真觉寺金刚宝座塔是以高台基上建有五座密檐小塔,中塔十三层,四角的小塔各十一层。五小塔以中、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五个方位布局。五座小塔的雕刻内容与宝座基本相同,表现手法一致,只是小塔的塔基部分雕有菩萨和菩提树,这是宝座没有的内容。菩萨面如鹅蛋,首戴天冠,身披璎珞,带有典型的印度特点,裙子和花冠则有明显的藏地特色,华美而又庄严。菩提树上雕刻有摩尼宝珠、象牙宝和金锭宝。中间大塔塔刹为铜制,其余四座小塔则是石质。中央小塔塔刹由仰莲、相轮、华盖、宝珠等组成,虽是佛教题材,却融入了道教的内容,伞盖上镂雕有八卦、祥云图案。五座塔分别代表五方佛,正中一幢代表大日如来,四周四幢以顺时针代表阿閦如来、宝生如来、阿弥陀如来和不空成就如来,基座象征释迦牟尼佛觉悟时的坐处。以金刚宝座塔为中心,以“曼荼罗”莲华图式铺装为朝拜空间之界象征须弥山,四大部洲按顺时针方位分布东西南北。
小塔局部雕刻
东南小塔
真觉寺金刚宝座塔宝座顶面的出口处建有攒尖顶罩亭,用于遮风挡雨,风格上更富于中国特征。真觉寺金刚宝座塔中央小塔南侧有一座上圆下方、重檐琉璃仿木结构罩亭。罩亭罩住了阶梯的出口,亭顶有一处代表皇家寺院的标志——盘龙藻井。罩亭南北各开一座券门,通向宝座顶部的台面,台面四周有石护栏围绕。罩亭垂脊上方蹲坐着一排默默守护着金刚宝座塔的小怪兽,这些小兽列队整齐,昂首蹲在罩亭的最险处,威武中透出几分亲昵。在中国古建筑的岔脊上,都装饰有一些小兽,这些小兽排列有着严格的规定,按照建筑等级的高低而有数量的不同,最多的是故宫太和殿上的装饰(共有十个),这在中国宫殿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显示了至高无上的重要地位。在其他古建筑上一般最多使用九个走兽。只有金銮宝殿(太和殿)才能十样齐全,中和殿、保和殿都是九个,其他殿上的小兽按级递减。天安门上也是九个小兽。太和殿重脊的顶端为骑凤仙人,后面依次排列的十个小兽的顺序,有一首顺口溜可以帮助大家记住:一龙二凤三狮子,天马海马六狎鱼,狻猊獬豸九斗牛,最后行什像个猴。(www.xing528.com)
罩亭正立面实测图
塔顶罩亭旧影
塔顶罩亭现状
碧云寺罩厅南北呈“凸”型,北部墙体前促为甬道出口处,南开一券门,券楣为乾隆御书“现舍利光”。罩厅之上分两部分,周围有低矮的护墙。甬道出口正上方部分低于罩厅正上方,呈斜面梯形,浅浮雕莲花纹饰。罩厅上方稍高,立五座小塔。中心塔形制与北印度犍陀罗式塔的主体部分较为相似。四角的小塔与中心塔构成了一套小型五塔。这种双重五塔,中国仅此一例。
妙高塔宝座四面各建有一座中国式屋盖门楼,门顶上各出两坡悬山瓦顶遮护券洞,博风板设置在券顶正面,显得别致而罕见。宝座之上,中塔基座的四面又各建有一座拱券式门洞,从门洞顶上伸出短檐进行遮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