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宗亦称密教、秘密教、瑜伽密教、金刚乘、真言乘等。三国时代,印度密宗的思想和实践便传入中国,唐玄宗时期正式形成了中国的密宗宗派。但北宋之后,密宗在汉地影响不大,获得较大发展的是“藏密”,即在西藏地区传播的密宗,现在藏地盛行的达赖、班禅两大系,就是属于密宗的格鲁派。藏密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与其地毗邻印度,从而受到印度佛教的较多影响有关。金刚宝座塔强烈的异域风貌,也是由此而来。
崇祯年间成书的刘侗《帝京景物略》记载:“成祖文皇帝时,西番板的达来贡金佛五躯,金刚宝座规式,诏封大国师,赐金印,建寺居之。寺赐名真觉。成化九年,诏寺准中印度式建宝塔,累石五丈,藏级于壁,左右蜗旋而上,顶平为台,列塔五,各二丈。”《日下旧闻考》引《析津日记》云“真觉寺塔……寺有姚夔碑记称‘永乐中,国师五明板的达召见于武英殿,帝与语,悦之,为造寺’”。后经仁宗、宣宗、英宗、代宗至宪宗,历经六朝,最后竣工于成化九年。
真觉寺金刚宝座塔的建筑样式为方形坚固高大的塔基(金刚宝座)加上部的五座塔构成,主体建筑分为宝座与五塔两部分。整体用砖和汉白玉石砌筑而成,内部砖砌,外表甃(zhòu)石。南北长18.33米,东西宽15.73米,通高21.66米,土衬石至上层平台高为8.83米,宝座内设过室、塔室、塔内中心柱,高穹顶回形塔室将登上宝座的石阶通道巧妙地隐藏在东西两面的墙体之内。金刚宝座上矗立五座四角密檐小塔,中塔高12.83米,十三层;四角对称四座,高10.18米,十一层。宝座上出口处,盖圆顶方室绿琉璃罩亭,高7.44米,总高度19.03米。与中轴线有4°31′35″的角度差,偏移特征为中偏西,高度上总体呈现北高南低、东西高度相近,宽度上北宽南窄,东西宽度大致相同。
真觉寺金刚宝座塔平面图(图片来源: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馆藏资料)
真觉寺金刚宝座塔南立面图(图片来源: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馆藏资料)
真觉寺金刚宝座塔剖面图(图片来源: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馆藏资料)
真觉寺金刚宝座塔是明代砖石结构、无梁殿的典范之作。塔为大底盘、多塔楼,建筑上采用了用于宫殿、寺庙的砖石拱券结构的建筑技术,未用中国传统的大木结构作法,这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塔身外部遍饰佛教题材,采用对称的雕刻布局,线条精细流畅,主题鲜明突出。雕刻手法完全依照中国传统石作雕刻制式,塔身装饰中大量运用中式建筑的檐椽、瓦当、勾头、滴水和一斗三升的斗拱,作成仿木石雕形式,加强了建筑的中式传统意味。
真觉寺金刚宝座塔形制奇特,设计巧妙,虽是仿古印度佛陀伽耶大菩提大塔的式样所建,但整体规模缩小了,宝座部分加高了,五塔的比例也协调了。融合了中外建筑的形式和特点,“具体地表现出我国劳动人民灵活运用外来影响的能力”和“有大胆的变化,不限制于模仿的创造精神”,是明代高超的建筑工艺和石刻艺术的代表之作,也是明真觉寺现存唯一完整的建筑遗存。拱券技术、仿木建筑石雕刻、中西汉藏多种文化符号,以及藏梵经典文字的使用等,无处不蕴含设计者之匠心独具,是我国古塔中的珍品。因建造年代在我国同类的十余座金刚宝座塔中较早,雕刻精美,被誉为中外文化结合的典范。1961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18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有16座古塔,真觉寺金刚宝座塔名列其中。(www.xing528.com)
真觉寺金刚宝座塔南俯瞰图
玉泉山妙高塔
碧云寺金刚宝座塔
西黄寺清净化城塔
印度菩提伽耶大塔(曹立君/摄)
真觉寺金刚宝座塔旧影 Firmin Théophile LARIBE/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