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史前女性雕塑艺术:辽河流域的惊人发现

中国史前女性雕塑艺术:辽河流域的惊人发现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史前女性雕塑艺术更是红山诸文化原始雕塑艺术中的重中之重,也是最具代表性、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成就。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红山诸文化中出土的女性雕塑更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最为人所熟知的也最为人所瞩目的女性雕塑,是辽宁凌源市牛河梁红山文化时期的女神庙遗址出土的女神人面像。

中国史前女性雕塑艺术:辽河流域的惊人发现

毕春宇

(内蒙古民族大学政法与历史学院

东北辽河流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早在史前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相当发达并自成系列的考古学文化年代序列和谱系关系,至三代时期,这里出现了较发达的早期青铜文化即夏家店上层文化。这里还是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世代居住、生息繁衍之地,他们在这里创造了辉煌的草原文明并将其发展壮大,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体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红山诸文化包括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及小河沿文化,它们一脉相承又各具特色。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红山文化以大型的祭坛、女神庙及积石冢的组合式布局(即“坛、庙、冢”式祭祀遗址,独具特点的玉器、原始雕塑)为特征,在中国史前文化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代表了东北甚至整个东北亚地区史前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这其中的原始雕塑是红山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整个辽河流域史前文化中的宗教艺术、文明起源及社会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而史前女性雕塑艺术更是红山诸文化原始雕塑艺术中的重中之重,也是最具代表性、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成就。

史前人物形体雕塑在中国各地均有一定数量的出土,表现手法各具特色。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红山诸文化中出土的女性雕塑更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现依据发现的地域范围逐一展开叙述。

20世纪80年代前后,辽宁省的考古工作者于大凌河流域喀左县东山嘴的一处具有宗教祭祀性质的红山文化建筑遗址中,首次发现了两尊具有明确出土地点和地层关系的陶塑孕妇小像。这两尊陶塑孕妇小雕像的质地均为泥质红陶,且女神像的头部和左侧手臂均已残缺不全,足部也保存得不完整,但这丝毫不影响女神像的整体形象美。其中一尊雕像的残高为7. 9厘米,体态较为修长,线条流畅,外表未经过打磨抛光。另一尊女神像的残高为5. 8厘米,身高相对较矮且体态略显臃肿肥胖,但其外表通体经过打磨,光滑细致。这两尊女神像的形体虽小,但特征鲜明而且姿势基本相同:左侧臂膀向下弯曲置于腹部和胸部之间,下半身双腿略微分开,双膝处稍稍弯曲成站立式,雕像的腹部明显突出,大腿部位粗壮肥硕,腹部下刻画有明显的女性生殖器官

最为人所熟知的也最为人所瞩目的女性雕塑,是辽宁凌源市牛河梁红山文化时期的女神庙遗址出土的女神人面像。当时考古工作者初步试掘后,在女神庙的主室、东西侧室及南侧单室中发现大量的人体雕像残件,辨识出这些残件的形状有手部、眼球、肩部、乳房、腿部等。经过在场的专家学者讨论得出,这些残件大致分属于六七个不同的女性雕像个体。这些残件均是粗制泥胎,但外表为细泥质,打磨得光滑细致,有的残件表面还施有色彩。在这些人体塑像中最为珍贵的便是女神人面像。这尊女神头像除了发顶部分、左侧耳朵及下嘴唇处有残缺之外,整体面部保存还是比较好的。现存的女神头像通高22. 5厘米,面部在两耳处的宽度约为23. 5厘米,眼睛长6. 2厘米,两眼之间的距离为3厘米,鼻子长约4. 5厘米,两片嘴唇向上突起的高度在2—2. 5厘米之间。女神头像的质地为泥质黄土,其黏性较大并且土中还掺杂有草、禾苗秸秆一类的植物碎末,外表经过打磨抛光,但未经过烧制,唇部还施有朱红彩。

1984年,考古工作者在赤峰市林西县取土时发现两件属于兴隆洼文化时期的石雕人像,均为灰白色花岗岩雕琢而成,外表比较粗糙,制作手法和造型基本相同,眼睛、嘴均呈扁三角形,鼻子凸起,而且这两件石雕人像都是腹部隆起,乳房高耸,腹部下方为阴线刻画的方形尖头状,女性特征明显。经专家学者研究断定这两件石雕为两个裸体女性。

1987—1989年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在赤峰市林西县白音长汗兴隆洼文化时期的遗址进行发掘时,于房址内发现一件石雕人像。该石雕小像是用黑灰色硬质基岩雕塑而成的,通高33. 5厘米,厚度约为15. 7厘米,最宽处为胸部,约12厘米。石雕人像的脑袋相对较尖,头部的前额突出,眉骨较高,眼窝深邃,头部与身体之间还有一圈凹痕用来表示脖颈。裸体,胸部不明显但腹部隆起且与手臂相连,状似抚摸,身体微弓,腹部下方还刻有楔状纹饰以表示女性的生殖器官。

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博物馆内收藏有石雕的人像四件,均为采集品。这四件石雕人像均为裸体。其中一件发现于克什克腾旗宇宙地镇,通高30厘米,最宽处为15厘米,厚约20厘米,头部较圆,眼睛、嘴巴呈扁长状,鼻子微微隆起,但耳朵表现得不太明显,脖颈处有凸起的纹饰应为装饰品或光环状纹样,前臂向上弯曲,胸部凸出有乳房,体态略显丰腴,腹部隆起,腹部下方也有一短楔状,是典型的孕妇特征。第二件发现于克什克腾旗石和家乡山前村,通高40厘米,最宽处约20厘米,厚约13厘米,头部也比较圆,面部特征与上一件相仿,但此件石雕人像耳朵表现得较为明显,颈部也有一突起痕迹与双肩相连,此部位的表征各专家学者意见不一,有的人认为此处应为项链等装饰品,另有人认为这是为了突出表现锁骨。第三件发现于克什克腾旗宇宙地镇胡哨村,整个雕像通高37厘米,最宽处为12厘米,头部为圆形但头顶较尖,眼部和嘴巴也呈扁长型,双耳明显,胸部和腹部平坦,右臂抚于腹部之上,左臂向上弯曲,体态较其他石像纤细,但通过其腹部下部有明显楔形,可判断为女性。第四件石雕人像征集于克什克腾旗三义乡,通高27厘米,最宽处为12厘米,头部呈圆形,这一石雕人像头部上方有一圈窝,鼻子微隆,双耳明显,其姿势呈蹲坐状,胸部高耸,腹部凸出,体态肥硕敦实,双臂交于胸腹之间,双腿弯曲并拢,臀部也较为丰腴挺翘。赤峰市博物馆也藏有石质雕像一尊,通高32厘米,最宽处肩部为15厘米,厚约18厘米,头部略显大,双眼处为阴线刻画,鼻子有残缺,双耳较明显,双手捧腹且手指都是张开的,但该人像胸部的表现手法与其他的女性塑像不同,乳房不是凸出的而是用圆圈来表示的,脖颈上饰有装饰品,大腹便便,姿势呈蹲坐式,双腿分开且自然弯曲。

1995年5月在赤峰市老哈河的支流昭苏河流域发现了两件陶塑女性人像,这两件陶塑人像保存得不是很好,均有不同程度的残缺。其中一个女性人像头部较为完整且头部上方似有一冠饰,头部较尖,面部器官均由手工堆塑而成,并加以镂空、透雕进行修饰,质地为红褐色夹砂陶。另一尊为细泥质的裸体女性陶塑,头部完整且也有冠饰加以修饰,制作手法与前一尊基本相同,也是手工堆塑,身体部分虽有残缺但女性特征表现得十分明显,乳房是堆塑而成的,丰满高耸,腹部隆起并由双手托之。

196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在发掘坐落于赤峰市昭苏河西水岸的西水泉红山文化遗址时,发现了陶塑女性人体雕像一尊。这尊陶塑雕像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一件红山文化时期的陶塑人像。塑像为泥质的并有残缺,但胸部乳房凸出比较明显,腰肢纤细窈窕,身体下部分有用阴线刻画的细竖条线,塑像残高仅剩3. 8厘米,底径在2. 3—2. 7厘米之间。

1991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在发掘赤峰市巴林右旗友好村三道梁红山文化遗址时发现了女性陶塑人像一尊。这件陶塑人像的质地为夹砂红陶,腰部以上残缺不全,人像残高仅剩2. 4厘米,腿部呈向前弯曲状,下部有楔状纹饰来表现女性的生殖器官。(www.xing528.com)

距今约3. 4万—2. 9万年间,欧洲大陆的奥瑞纳文化中就已经出现了裸体的女性人体小雕像,制作工艺细微精致,十分形象。这些人体石雕小像的体态都较为丰满,神态从容,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孕妇的主要特征。及至其后以奥地利维林多夫的“维纳斯”和法国西南部劳赛尔的“持角杯的维纳斯”为代表的欧洲旧石器时代晚期,裸体的女性小雕像已发展得相当成熟。这些人体雕像的制作工艺细致入微,特别是在表现女性重点部位的刻画上相当细致,塑像的创造风格以写实的手法为主,表达出了原始社会简单、朴拙的艺术风格。著名考古学家郭大顺先生曾经提道:“人像雕塑艺术在世界美术史上占有高于其他艺术形式的突出地位。在史前物质文化中,发现众多的人物雕像更常常被列为首项内容进行研究。”

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的考古工作在史前人像雕塑艺术考古这一领域存在着较大的空缺,缺乏这方面的实物资料。就已经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人体塑像来看,不仅在数量上匮乏,而且都不具有代表性。这些人物雕像的制作工艺相当简单、粗糙,更重要的是这些人物形象还常常附着于各种类型的器皿上,如黄河上中游新石器时代大地湾文化中发现的堆塑有女性形象的陶罐就可说明这一点。这些事实不禁让人遥想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那些精美绝伦的雕刻艺术作品,那些成熟发达的雕刻工艺手法在史前时期难道没有发展甚至起源吗?在史前社会丰富多彩的诸文化发展过程中竟缺少甚至没有这方面的实物遗存,让人不禁心生疑问。一些学者认为,中国人体雕塑艺术是由西方传入中国并发展起来的。直到1979年中国的考古工作者在辽宁省大凌河流域的喀左县东山嘴遗址发现了较为完整的女性人体小雕像,以及1983年牛河梁女神庙女神像的发现,向国内外证明了中国人体雕塑艺术是由本土发展起来的,不是外来传入的,并且中国史前人体雕塑艺术发展较为繁荣,制作工艺相对成熟完善。

就目前现有的考古资料显示,在辽河流域所发现的女性人体塑像依质地可分为石质雕塑和陶泥雕塑两种。在当时,石雕和陶塑也各具时代特点。兴隆洼文化时期,石器制作程序一般有三个步骤:成型工艺主要是打制、琢制和压剥,进一步加工工艺主要采用琢制和磨制,最后抛光打磨,因此所制产品的形制便更加规范。一般石质人像主要采用圆雕造型,雕像多为写实风格,如赤峰市博物馆收藏的石质女性人体小雕像及在白音长汗兴隆洼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石质女性小雕像,它们造型生动形象,刻画细腻,写实风格明显。及至红山文化时期,制陶工艺大为发展,陶窑经过进一步改造,红山文化的先民对陶器的烧制火候也掌握得更为到位,并且在手制的基础上还出现了慢轮修整技术。考古工作者在红山文化晚期遗存及小河沿文化遗存中均发现了使用陶轮的迹象,但这一时期多为慢轮修整。东山嘴遗址发现的两尊陶塑孕妇人体小像及西水泉遗址发现的陶塑孕妇人体小像是这一时期陶塑工艺的代表。这几尊陶塑小像塑造细致,并且通体经过打磨,陶泥质地也较前期纯净细腻。

辽河流域出土的史前女性雕塑以东山嘴遗址的陶塑孕妇小像和女神庙遗址中的女神人面像最有代表性。1979年在辽宁喀左东山嘴遗址发现了一批人体雕像和残件,以两尊极具特征的陶塑孕妇小像最为重要。这两件陶塑小像质地均为泥质红陶。其中一件经过打磨,而且头部、左侧上肢及脚均有残缺,但丝毫不影响其整体形象及艺术价值。两尊小像体态略有胖瘦之分,姿势却基本相同,女性特征明显,腹部隆起,臀部相对较翘,胸部丰满,且腹部下方还刻画有表现女性生殖器官的纹饰。这两尊孕妇塑像是极具写实风格的,虽制造手法还保有原始性,工艺相较于后世雕塑也较为落后、粗糙,但通过匠人对人物形象、线条肌理及人物特征细部刻画的准确把握可知,当时的雕塑者对现实生活中的人观察细致入微,而且工艺纯熟。有的学者对两尊女性小雕像进行了高度评价:“辽宁喀左县东山嘴遗址出土的陶塑人像腹部凸起,臀部肥大,左臂弯曲贴于上腹,表现出古朴典雅的造型风格,让人产生坚强、粗犷的效果。”而且与同一时期其他地区出土的女性小雕像相比,辽宁喀左出土的这两尊女性小雕像不论是制作工艺上还是人物造型上都略高一筹。正如郭大顺先生所说的“对于在这尺寸不到人体二十分之一的黄土泥块上,并非进行精雕细刻,而是略施技术就能兼顾到。对特定部位了以夸张,又不失整体比例协调,还能有适度变化,基本形态相同还不尽模式化,如果没有对人体及有关动作的细微而敏锐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没有熟练的基本功,是达不到这一效果的”。

在辽河流域各个史前文化遗址中,最知名同时也是众多专家学者研究讨论最多的,要属牛河梁女神庙遗址中出土的女神人面像。苏秉琦先生在1989年发表的一篇名为《写在“中国文明曙光”放映之前》的短文中就明确地指出:“‘女神’是由五千五百年前的‘红山人’根据真人塑造的神像(或女祖像),而不是由后人想象创造的‘神’,‘她’是红山人的女祖,也是中华民族的共祖。”这尊女神头像如真人头般大小,纯泥质堆塑成形,耳朵长且圆,眼窝较浅,镶嵌了玉片代替眼球,活灵活现,炯炯有神,嘴唇稍稍外掀,要与世人言语。与东山嘴那两尊女性人体小雕像相比,牛河梁女神庙出土的这件人面像在雕塑工艺和造型上,已经摆脱了原始性的制约,人体雕塑的基本技法和工序已相当纯熟,高度写实的风格,对面部细节的刻画细致,“既要强调外形轮廓的健美柔和,更要追求内在神态的情感流露”,女神像的神态安详洒脱,又超乎世间人物百态,恰如其分地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创造的意境——“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郭大顺先生称赞女神头像的艺术美感,“整个头像在写实的基础上适当的夸大,把传神、表情、动态融合一体,以追求人的精神状态和内在情感,实现了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高度统一,从而塑造出一个极富生命力并予以高度神化的女性头像”。

宗教是人类文化活动产生的结果,其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及意义。早在史前时期,中国的大地上就已经有原始宗教的产生,而且对当时社会生产生活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人类在产生之初,由于受到智力水平和自然生活条件的制约,人类最初敬畏自然进而产生崇拜自然的心理,就是这样,原始的懵懂的宗教信仰开始在原始先民的思想意识中萌芽了。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史前社会的先民思想意识日益深化且丰富。中国史前社会原始宗教崇拜对象非常广泛,大多数学者基本认同将其分为三大类,即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图腾崇拜

在辽河流域出土的史前女性雕塑所代表的寓意上,众多专家学者也持不同观点。俞伟超先生认为“大肚子裸体形象与欧洲旧石器时代的妇女雕像一致,是农神、地母神及生育神,反映了红山文化后期母权制农业社会的原始祭祀活动和信仰”,邵望平先生认为“红山文化泥塑神像反映了一种金字塔等级社会里人们宗教意识上的神统观念,巨型塑像是最高级别统治者的化身”。

更多的学者认为辽河流域的史前女性雕塑表达了先民对生殖和祖先的崇拜。由于生活质量水平低下,新生儿的死亡率远远高于出生率,所以史前社会的先民非常关注子孙后代的繁衍,并且由于受知识水平的限制,在他们看来妇女从孕育孩子到孩子出生这一过程是非常神秘的,超出他们思维认知水平,因此对这一现象产生了强烈的生殖崇拜,并且随之产生了诸多被尊为孕育之神秘的象征的妇女小雕像。从辽宁喀左东山嘴遗址中出土的两尊孕妇小雕像和牛河梁女神庙遗址出土的众多女神像残件中可以看出,这些女性人体小雕像都具有丰乳肥臀、腹部隆起等典型女性怀孕期间的特征,并且这些女性雕塑的出土地点都位于当时的神庙或宗教祭祀遗址,这就更证实了这些女性人体小雕像是用来进行生殖崇拜的具体物品,反映了当时人类生殖崇拜的原始宗教信仰观念。

中华民族向来是一个安土重迁、崇祖尚古的一个民族,人们对自己的先祖是极为敬重的,不论社会的上层统治阶级或是下层社会的平民百姓,祭祀先祖的宗教观念是比较一致的。这就如同后世的太庙、各地宗祠等建筑都是对先祖的祭祀活动中的遗留下来的建筑例证。遵循由已知推未知的方法,从这些可以确认的祭祀建筑来上推这类遗存的渊源,可能在史前社会,原始先民已有崇拜敬仰先祖的意识,辽河流域史前文化遗址所发现的遗存也印证了这一地区的祖先崇拜观念的存在,并且这一区域多为女性祖先崇拜,这一宗教观念应与当时社会组织形式有莫大的关系。目前发现的这些史前遗址大多属于新石器时代,而新石器时代之初处于母系氏族公社统治时期,妇女在社会生产生活中担当了重要角色,她们是社会生产资料的主要创造者并因此占有主导地位,所以当时供奉的主要是女性先祖。即使后来随着母系氏族公社逐渐为父系公社所代替,男性的地位迅速上升并取代女性占据主导地位,女性逐渐沦为男性的附庸,但女性祖先的地位毋庸置疑。就如牛河梁发现的红山文化时期的大型“坛、庙、冢”祭祀遗址,在这个遗址中大多数墓葬主人是男性,特别是一些级别较高、规格较大的墓葬都属于男性,由此可知这一时期已经是父系氏族所统治的时代,但居于这些积石冢群中心的大型庙宇所祭祀的却是女性神像,庙宇中出土的塑像残件多属于众多女性个体,同时伴之出土的还有其他自然界中的神明如熊、鹰等造型的神像。女神庙是与周围的“坛、冢”有机结合的,墓葬旁边设有祭坛。祭祀的主要对象应为墓葬中所埋葬的先祖亡灵,同时又是更为久远的先祖。大型“坛、庙、冢”祭祀遗址的发现说明红山文化时期人们对先祖的崇拜已形成规模及体系,并且已经进入到对祖先崇拜的高级阶段,是有意识的行为而不是盲目地追寻。

中国史前女性雕塑在过去发现较少且不具典型性,直到1979年辽宁东山嘴祭祀遗址发现的两尊女性雕像及以后辽河流域各史前遗址中发现的一批较为集中的女性雕像,才弥补了史前雕塑实物例证的空白。辽河流域发现的史前女性雕塑不仅对研究中国雕塑制造工艺有重要价值,而且对研究中国史前社会的原始宗教信仰有重要意义。一系列孕妇雕像及女神像的发现还证实了辽河流域是中国史前文化中最早出现祖先崇拜并延续发展下去的地区之一,也是早期文明重要起源地之一,辽河流域史前文化与中原及其他地区一样齐头并进、不分伯仲。女性雕塑在辽河流域的发现同时还证实了中国雕塑艺术起源于本土并且有着自己的特色,并不是由外国传入的,其与世界上其他地区所发现的史前女性雕像地位同等重要,不仅丰富了中国的原始雕塑艺术史,还为世界雕塑艺术史增光添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