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目前俄语法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俄语法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在俄语法律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中有四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即黑龙江大学中俄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斯拉夫语学院以及中国政法大学俄语语言文学研究所。因而,我们有必要总结俄语法律翻译人才培养中的经验和教训,并为其他俄语院校提供借鉴,同时对如何完善培养模式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目前俄语法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俄语教学取得了巨大成就,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开设俄语专业的院校(含二级学院)共有一百六十多所,随着中国与俄语国家外交关系的深化,俄语人才的社会价值得到认可,俄语人才培养的前景广阔。传统上,俄语语言文学教学主要集中于学术型俄语人才的培养上,即充分发挥语言的人文特性,通过“听、说、读、写、译”的五位一体教学,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

当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特别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高校意识到传统的以语言技能为主的纯语言型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开始逐步探索复合型俄语人才的培养途径,提出“俄语+专业”的新模式。聚焦于俄语法律人才培养方面,即在兼顾俄语专业培养的同时,渗入中国法律、俄罗斯法律以及跨学科的相关课程,以此来培养学生多元化和复合型的涉俄法律服务工作能力。

目前,在俄语法律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中有四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即黑龙江大学中俄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斯拉夫语学院以及中国政法大学俄语语言文学研究所。

黑龙江大学以传统的俄语语言文学专业优势为依托,于2011年6月正式成立中俄学院,在人才培养中主推“专业+俄语”的人才培养模式,设有“法学+俄语”专业。本科阶段学制四年,学生在大一阶段主修俄语,课程由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和中俄学院的俄语教师共同完成。大二开始除语言课程外,新增中国法学课和俄罗斯法学课,由黑龙江大学法学院教师完成中国法部分,联合培养院校——新西伯利亚大学教授俄罗斯法。除了本科课程,每年中俄学院会招收2至3名“法学+俄语”的研究生,采取国内一年+新西伯利亚大学国外培养两年的模式,主修俄罗斯法律。

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依托北京外国语大学开设多达40余门小语种专业的优势,于2009年初提出了小语种复合型法学人才培养的计划,招收包括俄语在内的小语种专业的优秀学生攻读法学专业第二学位或法学硕士学位。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负责中国法的教授,因招收的学生都是俄语专业,语言教学不在其关照的范围之内。研究生在三年中去俄罗斯留学一年,学习俄罗斯的法律制度和法律规范。(www.xing528.com)

哈尔滨师范大学斯拉夫语学院的前身是哈尔滨师范大学俄语系,在俄语人才培养中分为师范俄语和商务俄语两个专业,在商务俄语中又分为经贸俄语和法律俄语两个方向。针对法律俄语方向的学生,除了俄语专业需开设的必修课外,还开设了与法律相关的系列课程,如法学概论、合同法、国际经济法、法律俄语、俄罗斯法律原著选读等,并在2009年出版了《法律俄语》专用教材。

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语言文学研究所从2012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其中包括俄语法律翻译方向。研究所以俄语语言与法学的跨学科研究为特色,充分利用中国政法大学优质的法学教学资源,以及研究所内部精俄语、懂法律的师资队伍,重点培养既具备扎实俄语功底,又掌握一定法律基础知识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在三年的培养过程中,研究生进行半年或一年的俄罗斯高校研修,通过与俄罗斯合作院校联合培养的模式以强化学生的语言基本功、深化对俄罗斯法律的理解。

上述四所高校在培养中,主张学生坚守自身的语言能力,加持一定的法律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进行法律专业学习,基本掌握中国的法律制度体系和重要制度规则,同时以语言为工具,迅速掌握俄语地区的法律体系和制度。这种培养模式可适当缓解复合型法律人才的紧缺,对促进我国与俄语国家或地区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这种模式培养下,高校人才输出依然产能不足,就上述四所高校而言,每年培养的“俄语+法律”的高素质人才屈指可数,对于满足“一带一路”建设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张学兵指出,虽然涉外法律水平显著提升,但仍面临着人数总量不够多,发展速度还不能满足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需要的问题。与此同时,刚走出校门的学生还会面临经验不足、翻译质量不佳等诸多状况。因而,我们有必要总结俄语法律翻译人才培养中的经验和教训,并为其他俄语院校提供借鉴,同时对如何完善培养模式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