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市场需求发展教育并非新鲜议题,但重提“市场导向”实有必要:教育未能满足需求的老问题依旧存在,市场导向原则并未得到很好的落实;新时代又赋予市场需求新的内涵和要求。所以明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是外语教育改革的前提。
第一,高校外语教育以市场为导向体现了高等教育服务国家和社会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一些学科设置同社会发展联系不够紧密”,要“把教育同国家发展的目标和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2018年底发布的《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关于坚持德法兼修实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以下简称“卓越法治人才计划2.0”)也提出“引导高校主动适应法治国家建设需求,不断提高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的教育改革任务。我国外语教育的发展历史也体现了服务国家核心利益的理念。1862年,清政府为与列强交战并实现“师夷长技以制夷”,创办京师同文馆,培养外语人才;1895年,光绪帝因甲午海战惨败,立志变法图强,成立京师大学堂,教授英文专业课程;民国政府为学习西方,大力发展外语教育,国家开始出现一批既懂英语又懂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叶兴国,2015:1-3)。服务国家和社会是外语教育的传统使命,应在我国当前外语教育改革中被传承。外语教育服务国家核心利益也是市场导向的体现。历史上这种市场导向主要体现为国家战略需求,如今教育的市场需求在不同行业和产业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所以当前的外语教育也应兼顾各行各业的需求。
第二,市场需求是高校外语教育改革发展的不竭动力。改革教育主要有三大动力:需求动力、问题动力和思想动力(朱永新,2016a:50-59)。市场导向适应国家发展战略、满足各行各业的需求,是外语教育改革的需求动力;按照市场需求培养人才,解决目前人才培养体制活力不足、学生能力不够、生产力低下的问题,是外语教育改革的问题动力;市场需求导向改变目前外语教育中落后的人才培养观念、陈旧的教育内容、不当的教学方法,是外语教育改革的思想动力。(www.xing528.com)
第三,市场导向使高校外语教育永葆活力。改革教育是因为社会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而教育保持相对的稳定(保守),于是社会关系出现不协调现象(朱永新,2016a:49)。市场需求的特性就在于因时、因地制宜,不断变化发展。在教育改革中坚持市场导向,密切关注市场需求,才能克服因教育保守产生的教育与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高校外语教育密切关注市场需求,才能保持适应时代的敏捷性;外语院校积极主动探寻契合社会价值的人才培养机制,推陈出新,才能使教学具有前瞻性;外语教育者和学习者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学习内容和方向,才能使高校外语教育形成充满活力的良性循环系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