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的最佳实践!

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的最佳实践!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针对记叙文单元整体教学三个环节:课前、课中(按单元类型提炼授课模式:预习检测、整体感知……)、课后(拓展运用,生活联系,课后检测……围绕起因、经过、结果说清楚。)第三,画情节曲线。④根据情节曲线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的最佳实践!

我们对教材解读和学情分析后,随之把目光投向了小学课本上多次出现的写人记事类的记叙类文体上,我们主要从记叙文中知识结构和篇章结构入手,关注文章的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在共同梳理研究后,我们既有对记叙文情节脉络、画提纲笔记的教学尝试,也有对记叙文描写方法、角度、表达方式的探索,如下表所示。

(续表)

从我们梳理出的课文来看,这些文章基本是记叙文,大多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记叙的,篇幅较长,自然段比较多,各个段落之间衔接紧密,叙事非常紧凑,用画情节曲线的方法可以清晰地表示出故事的发展,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脉络;另外,文中的人物细节描写及环境描写也比较有代表性。

针对记叙文单元整体教学三个环节:课前(前置性作业)、课中(按单元类型提炼授课模式:预习检测、整体感知……)、课后(拓展运用,生活联系,课后检测……),在教学实践中的设计与实施,我们研究并设计出了此类文体教学的几个模块。

(一)预习模块

该模块首先针对不同年段给学生提出不同的预习要求,让学生回家自主预习然后完成老师预先设置的预习检测单,以达到整体感知课文,掌握生难字,自主思考的目的。第一课时开课后,老师可以以汇报预习单、听写、抽读等形式检测学生生难字掌握和课文朗读情况并进行查漏补缺,以填空、概述课文等形式检测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还可以用提问题的方式看看学生自主思考水平。

比如在我的记叙文单元整合教学展示课之前,我首先给学生明确了预习要求:第一,读课文三遍;第二,勾画生字词,自主记忆,完成预习单中的生难字检测;第三,划分并概括段落,简述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完成预习单中的相应题目;第四,提出问题,帮助思考课文内容。

预习单

一、阅读课文,了解题目和人物

看到题目,你有什疑问或猜想课文会写什么内容?本文出现了什么人物,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二、通读课文,扫除字音障碍

1.我关注的字音和生字是:

2.我需要解释的重点词语有:

3.我重点朗读的段落和句子是:

三、概括主要内容

用自己的话写写本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围绕起因、经过、结果说清楚。

四、质疑或感悟

我读文本组课文后不能解决的问题是:

我心中的感想是:

(二)整体感知顺序模块

整体感知顺序模块首先要让学生发现文体特征,明确文体特点;其次应让孩子在老师的引领下,能够复述文本;最后按照文体特点理清文本顺序。比如在记叙文文体中理清文本顺序就可以分为以下几步。

理清故事顺序→提取关键字词→找准故事环节→画出情节曲线

老师先请学生快速默读《迟到》一文,请学生概述故事内容,根据学生概述,进行板书,理清故事顺序;然后请孩子用重点字词来概括各情节,删改板书;接着找准故事的起因、经过、高潮、结果各部分;最后画出情节曲线。课时结束时还让学生回顾画出情节曲线的几个步骤,为学生自主学习其他课文打下基础。

同样,该单元其他两篇记叙文,老师就可以采用教→扶→放的形式让学生自己理清课文顺序,画出情节曲线了。现在我们以《“诺曼底”号遇难记》和《生死攸关的烛光》的教学流程为例来进行说明。

第一,概括主要内容。(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①明确记叙文的六要素。

②根据六要素概括主要内容。

《“诺曼底”号遇难记》讲的是1870年3月17日的夜晚,“诺曼底”号因与“玛丽”号相撞而遇难,船长哈尔威积极组织救援,救出了除他以外的所有人,而他自己与船一起沉没的故事。

《生死攸关的烛光》讲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军官闯进了伯瑙德夫人家中,伯瑙德夫人一家三口为了保护藏在蜡烛里的情报与敌人斗智斗勇,最后成功保护情报的故事。

第二,梳理阅读提纲(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分别在讲什么?)

第三,画情节曲线。

①读一读P68语文天地的话,明白什么是情节曲线:每件事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有的有一个起伏,有的有几个起伏,可以试着用情节曲线把故事的情节表现出来。

A故事情节富有变化——有起有落,有升有降——“起伏”

B有的只有一个高潮(跌宕起伏),有的有几个高潮(一波三折)

C完整的故事情节有: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什么是高潮?——文章中最精彩、最紧张的部分)

D出示一条曲线,请同学们摆一摆“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位置。

②怎么画情节曲线,具体步骤是什么?

(一)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罗列故事主要情节,提取关键动词。

(二)与“发生、发展、高潮、结局”一一对应。

(三)连点成线。

③检查与完善:a.是不是有起有落?b.高潮是不是在最顶点?c.发生与结局是不是在同一水平线?

④根据情节曲线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第四,拓展《生死攸关的烛光》情节曲线。

1.梳理故事情节。

2.排列。

3.绘制。

4.PPT出示,请学生更正。

(三)体悟描写方法模块

描写方法,属于知识结构中的方法性知识,对于不同的文体有各种不同的方法。体悟这样的方法,可以有以下几个步骤:自读感悟→研讨方法→朗读表现→举一反三、勾画批注。

比如在记叙文整合单元《迟到》《诺曼底号遇难记》《成吉思汗和鹰》中,细节描写应该是让学生掌握的重要方法之一,老师在引导孩子整体感悟人物形象后提出问题:课文是如何将这些人物形象写得跃然纸上、活灵活现的呢?

以三篇课文中的重点片段为例让孩子研读感悟写作方法。

(一)谈话导入

1.在这一组课文中,作者用他们的妙笔为我们刻画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谁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用一两句话说说理由。

生:我在《迟到》里认识了一个知错能改的“我”……

师:除了“我”这个人物形象,还有谁?一位对我既严厉又疼爱的父亲(www.xing528.com)

生:我在《成吉思汗和鹰》中,认识了成吉思汗,我了解到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名的君主

生:我在《诺》中认识了一位舍己救人的船长,他为了救助大家而丧失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2.同学们对这些人物有这么多鲜活、独特的感受,了不起!课文是如何将这些人物形象写得跃然纸上、活灵活现的呢?这节课,我们将走近人物,抓住人物的细节描写,通过几个段落细细去品味。板书:细节描写

(二)品读《迟到》,感受父亲的形象

1.首先看这一段话是出自那篇课文?《迟到》,一起读,想想这段话写了什么?生:我被打了。师:为什么被打?生:赖床不起惹怒了爸爸。

2.师:文中的爸爸心情如何?生:生气。师:仔细读读,哪些词句体现了爸爸生气的心情?

生:爸气极了,把我从床头拖到床尾。说明爸爸很生气,拖着我打。(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一起读一读)评:生气到极点了。还从哪来看出了生气?

生:抄起一个鸡毛掸子。速度很快。来不及躲闪。谁来读读?看来一场毒打在所难免。

生:抡,动作幅度大、打得很重,很疼。恨铁不成钢

师:面对爸爸再三的催促,甚至是命令,我竟依然不挪动,爸爸生气了,气极了,一起读读这段。

3.看看这一段,主要写了人物的什么?动作,板书总结,动作描写,拖、抄、抡这一系列的动作生动传神,体会到爸爸生气的心情。

4.人物细节描写中,除了动作,抓住语言同样可以体会人物的心情,这篇课文里,父亲生气,除了狠狠打我,他说什么话没有,找到读一读。

5.看这两句话,谁来读一读?

“怎么不起来?快起!快起!”

“晚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起!”为什么语气那么重?急促?命令、生气、态度很坚决,气愤。

师评:读到这儿,你体会到什么?中国古语说:看人得“观其行,听其言”也就是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细节描写可以体会人物心情(板书)

(三)小组学习《成吉思汗和鹰》

1.试着用这种方法来学习《成》第22和23自然段。

2.出示小组合作学习指南

A读读第22和23自然段,体会成吉思汗的心情

B从哪些细节描写感受到的?用小三角标出人物动作,用波浪线勾出人物语言。

带着感受读读句子

3.小组合作,师巡视指导,一两个组汇报。

4.总结: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不仅帮助我们体会人物心情还能帮助我们感受到人物的品质。板书品质

(四)学习《诺曼底号遇难记》的对话。

1.老师给出一段对话,看一看谁与谁之间的对话?船长与大副之间

2.分角色读一读,抽生,边听边体会船长的心情或品质?

3.谈体会:果断、坚定、冷静、临危不乱、镇定自若。

4.总结:结合课文,通过人物语言感受到鲜明的人物形象。

环境描写在小学语文高段经常属于必须掌握的阅读能力之一,属于知识结构中的方法性知识。体悟这样的方法,可以有以下几个步骤:自读感悟、找出方法→组内研讨、分析方法→朗读表现、巩固方法→举一反三、勾画批注。

五年级上册体会《“诺曼底”号遇难记》中环境描写的作用为例进行梳理。

(1)多读感悟

T:我们先来学习第一篇课文中的环境描写。由老师读故事的情节,同学们读写“雾”的句子,边读边思考:作者花了这么多笔墨写“雾”,好不好?

(2)体会作用,给出评价方法

T:这些“雾”写得好不好呢?老师建议你们从这几个方面去思考:

①你可以从“雾”和情节发展的关系来说,是否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是否为后文做好了铺垫?

②你也可以从“雾”和人物表现的关系来说,比如“雾”有没有衬托人物的心情,有没有寄托人们的某种情感

③你还可以从“雾”和中心突出的关系来说,比如作者有没有借助“雾”来赞扬人物的某种品质?

④或是其他方面作用,比如渲染气氛等。

先自己想2分钟,你打算从哪一点评价,在评价的时候能在文中找到依据更好!四人小组交流,不同意见的保留,相同意见的互相补充。时间3分钟。全班交流。

(3)总结评价方法。

T:孩子们,刚才我们从“雾”和情节发展的关系、和人物表现的关系、和中心突出的关系及其他方面对“雾”的描写进行了评价,知道了环境描写不仅可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衬托人物的心情,还能突出中心,渲染气氛。有这么多的好处,难怪作者要写“雾”,而且是反复地写“雾”。(解决课后问题)

(四)口语交际与习作模块

对于学生学到的描写方法、表达方式,需要用口语交际与练笔、习作进行相应的运用。在这个模块中,老师可以设计情境,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或小练笔,而后向习作进行自然过渡。

比如在五年级的记叙文整合单元中,老师在学生基本弄清了细节描写的运用之后,带给学生几个有梯度的小练笔和习作:

A填空:

他生气了,只见他先把书( )在地上,狠狠( )了一脚,用眼( )着我,大声( )道:“你不赔我的书,那你的书也得遭殃!”说完,气冲冲跑出教室。

B片段二选一小练笔:

作业没做完,却跟老师撒谎没带,心里忐忑不安,决定进办公室承认错误……

经过长时间艰苦的训练,他终于在运动会跑步比赛中拿到了第一,他太激动……

C设计习作课,进行习作课的指导和练习。

(五)课外阅读拓展模块

结合所学习的方法,给学生推荐类似的名篇或读物,进行补充式阅读,运用课内学到的方法。课内外结合,让孩子多读书,并进行勾画与批注;给出主题,进行交流。如《陌上桑》“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这段文字首先正面写了家长的外貌,然后侧面描写烘托她的美貌,在教学中,拓展这段文字,让学生侧面描写的妙处。总之,篇章或书本的选择要和教科书中的单元主题有密切联系。

又如在五年级学习环境描写之后推荐学生读沈石溪的《斑羚飞渡》、曹文轩的《草房子》《青铜葵花》;六年级学完场面描写之后推荐学生读《红楼梦》《暴风骤雨》。读书交流大概分为两部分:一是理解内容、体会感情;二是领悟表达、欣赏评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