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澜小学新实用学科流程化评价是基于课程标准设计,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起点,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效能为目标任务。它的操作可以概述为“两环四途径”。
第一环节,研读绿标反馈中的各学科水平描述标准,结合年级特点梳理出落实教学目标的细化路径,最终形成基于课标下的年段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体系。
第二环节,把教学目标转化为评价指标,并根据实际需求,灵活机动地通过纸笔测试评价、课堂即时评价、课堂显性评价以及日常作业评价四个途径予以落实。
图12.1 观澜小学新实用学科流程化评价框架
图12.2 两环四途径
下面就从第二环节里选取几个有特点的操作案例与大家分享。
1.聚焦教学目标转化评价指标,强化评价诊断功能
表12.1 单元教学目标细化表
表12.2 由教学目标转化的评价指标
表12.1所示是教师根据牛津英语某一单元制定的单元教学目标细化表,表12.2所示是由教学目标转化的评价指标。它们同根同源,却是截然不同的表述方式。拆解、分层、匹配、分配的策略实现了课程目标到课时目标逐级分解。在层层细化的过程中,教师了解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也关注到学生到底要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现在这种格式列表已经被各学科普遍采用,从单元到课时,教师都可以通过设计列表来明确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业成果。
2.关注学习过程,强化评价的激励促进功能
(1)看课堂即时评价:结合教学目标使用课堂短语、肢体语言、即时评价,结合学科特点设置个性化的评价指标,采用游戏化的评价绩点,激励学生学习的持续性。
图12.3 课堂即时评价
图12.4 全学科课堂表现报告单
图12.5 澜星成长卡
图12.6 观澜小书虫
图12.7 观澜小健将
教师的即时评价应在每一节课中生成。但“你真棒!”“表扬他!”这样的泛泛点评会让学生产生疲软。为此,学校借助现代网络辅助系统,以《小学生成长手册》为参照,根据学生的年龄段特点及学科特点设置不同的指标体系。
这些课堂即时评价指标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也积累学生的发展数据,为教师期末填写成长手册提供了便利。
教师的课堂即时评价也不是一成不变,而是根据学科教学目标及时修正,表12.3所示是美术教师对学生作品的评价用语,看似简单的语言却为学生指明了学习方向,帮助学生自我改进。
表12.3 美术教师评价用语
续表
教师也会为课堂即时评价创造丰富的竞赛激励机制,既有个人的赛一赛,又有小组比一比。如图12.8所示是澜星积分奖励兑换制,非常受学生喜欢,让学生始终有澎湃的学习动力。
图12.8 澜星积分兑换(www.xing528.com)
(2)看课堂显性评价:关注学生自我评价,结合新实用课堂的实践,设计评价单或任务单进行课堂显性评价,促进学生认知发展。
课堂显性评价与课堂即时评价有三大不同点。
第一,评价内容突出课时特点。从学科共性评价变为课时训练重点评价。
第二,评价主体多元化。从教师评价变为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共存,尤其强调学生的自我认知评价。
第三,评价突出学习导引功能。从激励为重变为方法引导、技术改进为重。
例如,教学二年级《葡萄沟》一课时,教师设置了四个课堂显性评价环节。
表12.4 课堂显性评价环节
学生朗读课文时出示“朗读小贴士”,引导学生字字过目正确读,声音响亮连贯读。
让学生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介绍葡萄沟出产的水果的表达方式,完成说话练习“根据提示按时间顺序介绍我们的活动和节日”时,出示“表达小贴士”和“讨论小贴士”,让学生知道小组讨论时要积极参与,有序表达,还要善于倾听,能合理地评点他人的发言。
在指导学生写字时,“写字小贴士”提醒学生端正书写姿势,看清笔画位置,认真写好每一个字。
一个个“小贴士”贯穿课堂始终,既对学生的学有引导作用,又是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及教师评价的依据,一举两得,无论是学生的学还是教师的教都能有的放矢,目标明确。
除了“小贴士”,“学习任务单”也是实施课堂显性评价的重要载体。我们把任务与评价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数学《面积》教学中,教师设计了有效的任务单与评价单。
表12.5 《面积》任务单
表12.6 《面积》评价单
通过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改善学习,促进自我发展。
(3)看日常作业评价:以长短作业相结合,以分学科和综合运用作业相结合,以学科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家校共同参与评价落实等第制。
评价学生作业是向学生反馈学习情况的一种形式,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注重作业评价的匹配性、对应性和多元性。
学校对教学评价的综合改革实践深深影响了教师,促使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领域作出新的尝试。例如,语文教师利用“晓黑板”软件开展基于学习目标的特色作业,有写作、课外阅读、朗读等。
而作业评价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点赞、赋星、留言、语音自由选的方式。接地气的作业内容与灵动的评价方式加深了师生、生生,乃至学生和家长、家长和家长、家长和教师之间的互动,获得“打破平面的教育,建构立体的教育”效果。
图12.9 作业评价的多元性
(4)看纸笔分项评价:从细化课程标准到建立双向细目表、编制试卷、研究评价细目表,凸显教—学—评的融合性。
纸笔测试是小学与中学教学衔接不可绕开的核心问题。与所有的学校和教师一样,我们举步维艰;从认识到行动,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星星转换制。测试卷上不再出现分值,不再出现大叉,让学生的试卷增加了“颜值”,其实质就是用星数代替了分值。
表12.7 双向细目表
第二阶段:分项等第评价制。为了解决教师操作上的瓶颈,学校对纸笔测试的流程进行改进,重点加入了双向细目表。
在双向细目表中,教师不仅整合了本单元分项模块的教学要点,形成相应的知识要点,还考虑到题目形式与知识要点的匹配性。同时,教师关注练习的水平分类和难易程度的匹配度,使学生能在练习中获得成功,获得学习的自信。
当评价目标、双向细目表、评价标准三位一体后,教师就能着手进行评价内容,即纸笔化测试练习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注重试题形式的丰富与多变,注重题目表达的清晰与逻辑,注意卷面排版的工整与舒适,尽量为学生提供一个能真实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为教师和家长提供了解学生真实能力,促进学生再发展的机会。
针对《基于课程标准评价指南》所提倡的评价方式多元化,图12.11所示为五年级语文分项等第制评价与评语相结合的案例。
图12.10 评价方式多元化案例
本案例中除分项等第之外,教师设计了评语的留白,既有教师评价又有学生自评。教师评价不仅考虑常规的知识能力,也导入了态度习惯。尽管整张卷子不见分数,但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可以从双向细目表上看出学生的当前语文学习状况。学生也可以总结成功经验,提出针对性改进设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