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过观澜小学的人都知道:黄炎培故居与观澜小学仅一路之隔。
1878年10月1日(清光绪四年九月初六),黄炎培出生于川沙镇内史第,早年父母双亡。1887年随外祖父“发蒙”,曾在东野学堂读四书五经。迫于生计,年未弱冠,即在家乡任塾师。1899年,在松江府以第一名考取秀才。
根据黄炎培自述,在1878—1900年间,他的个人生活是“旧文化的学习”[1],但此时,他已经通过其姑父沈肖韵接触到《天演论》等新学、新知。1901年初,黄炎培考入蔡元培任总教习的南洋公学特班。蔡元培作为特班总教习,不仅为这批学生安排了一系列“新学”课程,而且经常以与学生面谈、面批作业笔记的形式与学生交流,指导学生读书做学问。
“对于黄炎培来说,在南洋公学所受到的教育,并不仅仅是新学知识的摄取,更重要的还是在于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和人生价值观的转变。”[2]但黄炎培依旧未能完全脱离传统观念的影响。1902年,黄炎培应姑父之约,与几位同学一起赴南京应江南乡试求取功名。
1902年11月,南洋公学发生因“墨水瓶事件”引发罢课和退学风潮,使黄炎培不得不中断了特班的学习,但他没有和大部分同学一样到蔡元培等组织的爱国学社、爱国女学继续求学,而是谨记蔡元培临别时的教诲:
中国国民遭到极度痛苦而不知痛苦之由来,没有能够站立起来,结合起来,用自立来解除痛苦。你们出校,必须办学校来唤醒民众。[3]
黄炎培回到家乡川沙,将观澜书院改设为川沙小学堂就是他的第一个行动。(www.xing528.com)
从史料看,黄炎培的这一行动并不顺利。尽管当时清廷已有“县级书院改办高级小学堂”的谕令,但是黄炎培的《请裁观澜书院改设川沙小学堂禀》还是经历了“三呈、三批”的过程,只是后来风闻黄炎培等人准备去南京告状,当时川沙厅怕受到申斥,才不得不批复同意。为了落实办学经费,黄炎培还亲自向杨斯盛求助,获其300大洋的捐助才得以于次年2月正式开学。
川沙小学堂开办时,黄炎培被聘为总理(校长),张志鹤被聘为副办(副校长)。学堂以“并重德育、智育,而归本以忠爱”为办学宗旨,定“诚、勇、勤、朴”为校训,参照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教学计划开设国文、算术、英语、历史、唱歌、美术等课程。黄炎培谨记恩师教导,力主“教育救国”“强国必先强民”,特别重视体育等课程。但其时科举未废,川沙小学堂的学制分正、预两级,注重平时考查,学生毕业后,由川沙厅派员到校会考,择优选送松江府城中学就读。[4]
建立川沙小学堂是黄炎培投身教育事业的开始,也是川沙地区新学的开端。但几个月后,黄炎培不得不因“新场事件”避祸而前往日本,暂时离开了他一手建立的川沙小学堂。
史料记载,“逗留日本数月间,黄炎培的眼界及所思所虑,又有了很大的变化。怀着借发展教育来拯救民族改造社会的认识,黄炎培自1904年春初避祸归国后,更加努力地推进新式教育事业的兴办”[5]。城东女校、丽泽小学堂、广明小学堂、师范讲习所(一年制)、浦东中学堂等当时在浦东地面上出现的、以新式教育为特点的学校,几乎都留下了他的印记。这一系列兴办教育的实绩奠定了黄炎培在川沙和江苏教育界的地位,不久他担任川沙学务公会、川沙劝学所等机构的实际负责人。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黄炎培已经不再担任校长,但他作为本校的校董、川沙劝学所(川沙第一个教育行政机关)总董、川沙教育会会长、江苏省谘议局议员,依旧一直关心着川沙小学堂(即观澜小学)的发展和成长。我们仅从1914年出版的《实用主义小学教育法》对观澜小学的影响,从黄炎培对陆叔昂先生任校长期间力推实用教育的做法给予高度评价,不难看出黄炎培倡导的实用主义教育对观澜小学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