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宋斗茶:胜负看味、香、色,成果匪浅

北宋斗茶:胜负看味、香、色,成果匪浅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斗茶又称茗战,始于唐,盛行于北宋。斗茶包括斗味和斗香等。从上述情况来看,北宋斗茶之风已非常普遍,政府官员、文人雅士、林下雄豪、青楼名妓中精于此道者不乏其人。斗茶者的茶汤要做到味、香、色三者俱佳,才能算是获得最后胜利。北宋斗茶之风盛行,与最高统治者的提倡是分不开的。待到蒙古人入主中原,由于其民族习气与汉民族有着很大的差异,致使斗茶这一古老的评茶活动断然中止。

北宋斗茶:胜负看味、香、色,成果匪浅

斗茶又称茗战,始于唐,盛行于北宋。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多乐此不疲。

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写了一篇优美的«斗茶歌»描述了茶农的斗茶情景,诗云: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水微开。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喜笑穿云去。

露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

终朝采掇未盈檐,唯求精粹不敢贪。

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

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零水。

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

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

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

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劣耻。

吁嗟天产石上英,论功不愧阶前羹。

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

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

卢仝敢不歌,陆羽须作经。(www.xing528.com)

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

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

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

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

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赢得珠玑满斗归。

这首诗开头讲了茶农采制茶叶的过程,然后便讲斗茶。斗茶包括斗味和斗香等。在众目睽睽之下,品茶高下,自有公论,因而胜利者得意非凡,失败者羞愧难当。诗的后半部分讲到茶的神奇功效,令人咋舌。

即使是青楼名妓,也参加到斗茶的行列中来。清人的«致富奇书»云:“杭妓周韶有诗名,好蓄奇茗,尝与蔡君谟斗胜,题品风味,君谟屈焉。”

从上述情况来看,北宋斗茶之风已非常普遍,政府官员、文人雅士、林下雄豪、青楼名妓中精于此道者不乏其人。再者,斗茶的主要条件是茶的品质与水质,在茶叶质量相近时,若一方以好水,也能取胜。斗茶还有一些讲究:

a.茶盏。斗茶宜用绀(天青色,深青带红)黑色的茶盏,而不宜用青白盏。宋代斗茶以使用建州窑烧制的建盏为最佳,而建盏中又以黑釉盏为最有名。为什么讲究用黑釉盏呢?宋人祝穆在他所编的«方舆胜览»中指出:“茶色白,入黑盏,其痕易验。”这是使用黑釉盏的最大优点。建盏在烧制时,通过窑变可以产生异常美丽的花纹,最珍贵的有如细密兔毛的“兔毫斑”,和如鹧鸪颈上的云状或块状斑点的“鹧鸪斑”。

b.茶色。茶色贵白。宋徽宗«大观茶论»云:“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真,青白为次,灰白次之,黄白又次之。”而饼茶多以珍膏油其面,故有青黄紫黑之异。色纯白,表明茶质鲜嫩,制作精良;如色偏青,则表明蒸时火候不足;色泛灰则是蒸时过了火候,色泛黄则是茶叶采制不及时;色泛红则是烘焙时火候太过。

宋徽宗

c.茶香。茶有真香,而入贡者,掺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建安民间试茶,皆不入香,恐夺其真。在烹点之际,禁止掺杂珍果香草

d.小茶味。茶味主于甘滑。又水泉不甘,能损茶味,故斗试者亦十分重视水晶

e.汤花。是指汤面泛起的泡沫(花沫)。汤花的色泽和汤色的要求是一致的。汤花泛起后,要看茶盏内沿水的痕迹出现的早晚;如果茶末研碾细腻,点汤、搅动都恰到好处,汤花匀细,就可紧贴盏沿,而且久聚不散,这种效果叫做“咬盏”。汤花散退较快,或随点随散的叫做“云脚涣散”。汤花散退后,茶盏内沿与汤相接的地方就会露出“水痕”,宋人称之为“水脚”。如苏东坡诗云:“沙溪北苑强分别,水脚一线谁争先?”讲的就是这种情况。汤花散退较早,先出现水痕的为负。

当然,斗茶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人们品饮,所以斗茶者最后要品评茶汤。斗茶者的茶汤要做到味、香、色三者俱佳,才能算是获得最后胜利。

北宋斗茶之风盛行,与最高统治者的提倡是分不开的。至宋徽宗时,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此风一直延续到南宋末年。待到蒙古人入主中原,由于其民族习气与汉民族有着很大的差异,致使斗茶这一古老的评茶活动断然中止。

宋代饮茶,其传播范围比唐代更广,普及程度也更深。饮茶讲究茶品和饮效;沏茶讲究火候和茶具,尤其注重饮茶意境。这样,宋代品茶之风的兴盛,使唐代出现的茶宴、斗茶之风由上层社会普及到民间,从而达到高峰。如果说唐代饮茶是偏重技艺,宋代则更重情趣,更追求艺术上的自我表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