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的结晶是茶道。唐人已有茶道之说。最早提及“茶道”二字的是皎然,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云:“孰知茶道全方真,唯有丹丘得如此。”自此,“茶道”一词用了千余年,但一直无确切定义。何谓“茶道”?«中国茶道»定义为:茶道是一种文化艺能,是茶事与文化的完美结合,是修养和教化的好手段,据此权衡唐代茶文化,毫无疑义,业已形成唐茶道——这是唐代文化的结晶和核心。
唐茶道的形成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a.茶文化大普及。这是茶道形成的前提条件,没有唐代的“比屋之饮”,就没有可能产生唐茶道。
b.茶艺大提高。唐代茶的制造、烹煮、饮用已非一般技术,而是一门艺术性和文化性很强的技能。唐代茶事就已成为一门艺术,追求茶美(形、色、香、味)、水美(清、洁、轻、甘、冽)、器美(茶具)、火美(活火)、饮美(环境、方式)。«茶经»指出“茶有九难”。区区茶事竟如此之难,这说明唐代茶艺已有很高水准。唐代茶人的十六汤品、品水水平、名茶意识,以及他们改进和创立的煮茶法和庵茶法,都表明唐代制茶是艺术,煮茶是艺术,饮茶更是艺术。
c.茶文学大繁荣。如前所述,唐代诗坛出现了一批茶诗,这些茶诗包含了文化阶层对饮茶的思考,从各个侧面表现了唐茶道应具备的丰富内涵,如对饮茶环境的要求,对大自然的回归,对茶功的赞扬,对茶德的追求,对饮茶神奇效果的向往等等。因为文化阶层的悟性,使饮茶渐渐由口腹之欲升华为精神享受。
d.茶学专著面世。公元780年前后,陆羽完成了«茶经»三卷的写作,这是中国茶学的开山之作,经典之作。它标志着唐代茶道的形成,标志着中国茶学已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此后,裴汶的«茶述»,张又新的«煎茶水记»,温庭筠的«采茶录»,苏虞的«十六汤品»,相继问世,扑腾得唐代茶学界红红火火。(www.xing528.com)
e.饮茶有了仪规。«茶经»对业已形成的饮茶程序作了总结:“夫珍鲜馥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若坐客数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已下(今按:“六”,疑当作“八”,“下”,疑当作“上”),不约碗数,但阙一人,而已其‘隽永’补所阙人。”“行”就是传碗递盏,一“则”茶汤分而饮之,以茶会友,创造一个和谐、宁静的气氛。日本茶道正是以此为滥觞。
陆羽
f.饮茶有了“道”与“德”的标准。陆羽对饮茶人的要求是“精行俭德”。也有学者概括为“五字精蕴”,即“清、和、俭、怡、健”,和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大体相同。唐末刘贞亮比陆羽前进了一步,提出茶有“十德”说。
因此,我们确认:中国茶文化发展到唐代,升了一个层次,正式形成了“唐茶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