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是茶人众多的社会。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因他们文化属性不同,自然而然结成了不同的文化圈。
a.文人茶文化圈。其主体是活跃在文坛上的诗人和文学家,还包括画家、书法家、音乐家、舞蹈家。就诗人而言,如李白写下了仙人掌名茶诗,杜甫有茶诗3首,白居易有50首,并自称“茶叶行家”,皮日休写«茶中杂咏»十首与陆羽唱和。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是古今茶诗的扛鼎之作,传为千古绝唱。可以说,在唐代不饮茶做不了诗人,名诗人不能不写茶诗。画坛亦关注茶事,现存的唐画中与茶有关的«明皇合乐图»、«宫乐图»,还有阎立本的«萧翼赚兰亭图»等,共四幅。
文人的茶事活动还有辟茶室、办茶宴。活动地域主要在江南名茶区和文人相对集中之地,长安更是文人茶文化圈的中心所在。
b.僧侣文化圈。其主体是数十万僧人。代表人物有诗僧陆羽、皎然、齐己,还有陆羽的老师智积和尚、怀海和尚、灵一和尚等人。智积是陆羽学习茶艺的入门师,怀海制定«百丈清规»列入“三奠茶”,灵一留有茶诗“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赵州和尚更是以“吃茶去”为禅宗悟道机锋。茶与佛本来就缘份很深,俗云:“吃茶是和尚家风”。北方茶事更是僧人带动的结果。
唐代僧人对茶文化贡献很大。茶由野生变人工培植最先始于僧人,他们利用寺庙土地大种寺园茶。制茶、采茶、饮茶无一不包含僧人的创造。他们办茶会,行茶礼,创名茶,采贡茶,写茶诗,著茶书,又提出茶德主张,从而大大丰富了唐代茶文化的内容。
僧侣茶文化的活动范围自然是僧侣居住地,多在名山古刹,佛门胜地。如法门寺,当年僧人茶事定是相沿成习,中规中矩,颇具大唐文化的色彩。没有这个基础,唐僖宗岂肯以系列金银茶具奉佛并最后封入地宫!(www.xing528.com)
无独有偶,中国茶文化东渐日本也是高僧鉴真和日本和尚空海、最澄担任茶使者,并由寺庙开始波及社会。
c.大众茶文化圈。其主体是人数众多的平民百姓、贩夫走卒。«封氏闻见录»说:“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此外,民间还有茶亭、茶棚、茶房、茶轩和茶社等设施,供自己和众人饮茶。这是唐茶文化的群众基础,最主要的茶叶消费者,最庞大的饮茶集团。没有他们,茶事不会长久,靠茶充实国库、输边、和亲等等都是一句空话。
d.宫廷茶文化圈。唐朝诸帝大多好茶。文宗时,盐铁转运使令狐楚进奉“煎茶具度等”。广明元年(880年)唐僖宗避难幸蜀,常州刺史王枳驰贡阳羡茶。光化三年(900年),西川节度使王建“贡茶布等”。唐天子特喜尝新茶,每年设清明茶宴,命蜀、吴所产蒙山、紫笋等名茶,务于清明节前,用驿骑急程飞送京师。宫廷还有“斗茶”之戏。开元年间,玄宗与(梅)妃斗茶,顾诸王戏曰:“此梅精也……斗茶今又胜我矣。”有些皇帝殿试制举召见学士等,给予宫人侍茶汤的特殊礼遇。
唐文宗宰相李德裕嗜茶,为饮茶,不远数千里运惠山的水。他向一位去舒州上任的亲友求“天柱峰茶可三、四角”。御史台有“茶瓶厅”。«唐语林»卷八«补遗»云:“兵察常主院中,茶必市蜀之佳者,贮於陶器”,“御史缄启,故谓之‘茶瓶厅’。”
帝王将相,皇亲国戚,他们人数不多,但代表“官本位”,于茶文化的走向有某种决定作用。天下名茶由他们首肯,天下名泉由他们定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也是发展中国茶文化的功臣,他们的创造则是茶政、茶税和贡茶制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