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荡完东南亚,索罗斯那只看不见的手又开始悄悄地伸向刚回归祖国的东方明珠香港。1997年7月中旬,港币遭到大量投机性的抛售,港币汇率受到冲击,一路下滑,已跌至1美元兑7.7500港币的心理关口附近。香港金融市场一片混乱,各大银行门前挤满了挤兑的人群,港币对始多年来的首度告急。香港金融管理当局立即入市,强行干预市场,大量买入港币,以使港币兑美元汇率维持在7.7500港元的关口之上。
刚开始的一周时间里,确实起到了预期的效果。但不久,港厅兑美元汇率就跌破了7.7500港元的关口。香港金融管理局再沙动用外汇储备,全面干预市场,将港币汇率重又拉升至7.7500措元之上,显示了强大的金融实力。索罗斯第一次试探性的进攻在香港金融管理局的有力防守中失败了。
根据以往的经历看,索罗斯绝不是那种肯轻易罢休的人,他开始对港币进行大量的远期买盘,准备再重现英格兰和东南亚战役的辉煌。但这次索罗斯的决策可算不上英明,因为他也许忘了考虑香港背后的中国,其外汇储备达2000多亿美元,加上台湾和澳门,外汇储备不少于3740亿美元,如此强大的实力,可不是英格兰、泰国等国所可比拟的。此番袭击港币,胜算的把握并不大。
对于香港而言,维护固定汇率制是维护人们信心的保证,一旦固定汇率制在索罗斯等率领的国际游资的冲击下失守,人们将会对香港失去信心,进而毁掉香港的繁荣。所以,保卫香港货币的稳定,注定是一场你死我活的生死战,香港特区政府会不惜一切代价反击对港币的任何挑战。
1997年7月21日,索罗斯开始发动新一轮进攻。当日,美元兑港币三个月远期升水250点,港币三个月同业拆借利率从5.575%升至7.06%。香港金融管理局立即于次日精心策划了一场反击战。香港特区政府通过发行大笔政府债券,抬高港币利率,进而推动港币兑美元汇率大幅上扬。同时,香港金融管理局对两家涉嫌投机港币的银行提出了口头警告,使一些港币投机商战战兢兢,最后选择退出港币投机队伍,这无疑将削弱索罗斯的投机力量。当港币又开始出现投机性抛售时,香港金融管理局又大幅提高短期利率,使银行间的隔夜贷款利率暴涨。一连串的反击,使索罗斯的香港征战未能讨到任何便宜,据说此举使索罗斯损失惨重。
中国政府也一再强调,将会全力支持香港特区政府捍卫港币稳定。必要时,中国银行将会与香港金融管理局合作,联手打击索罗斯的投机活动。这对香港无疑是一种强心剂,但对索罗斯来说却绝对是一个“坏消息”。索罗斯所听到的“坏”消息还远不止这些。1997年7月25日,在上海举行的包括中国、澳大利亚、日本和东盟国家在内的亚太11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会议发表声明:亚太地区经济发展良好,彼此要加强合作共同打击货币投机力量。这使索罗斯感到投机港币赚大钱的希望落空,只得悻悻而归。
这次袭击港币失利也给了索罗斯一个教训,不要过分高估自己左右市场的能量,否则,市场有时也会给你来个下马威,让你吃尽苦头。
索罗斯作为世界上的头号投资家是当之无愧的。从他进入国际金融领域至今,他所取得的骄人业绩,几乎无人与之能比。也许有的投资者也会有一两年取得惊人业绩,但像索罗斯那样几十年一贯表现出色,却非常难得。他虽然也曾经历过痛苦的失败,但他总能跨越失败,从跌倒的地方再站起来,而且会变得更加强大。他就像金融市场上的“常青树”,吸引着众多的渴望成功的淘金者。(www.xing528.com)
有人将索罗斯称为“金融杀手”、“魔鬼”。他所率领的投机资金在金融市场上兴风作浪,翻江倒海,刮去了许多国家的财富,掏空了成千上万人的腰包,使他们一夜之间变得一贫如洗,故而成为众矢之的。但索罗斯从不隐瞒他作为投资家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他曾为自己辩解说,他投机货币只是为了赚钱。在交易中,有些人获利,有些人损失,这是非常正常的事,他并不是损害谁。他对在交易中遭受损失的任何人都不存在负罪感,因为他也可能遭受损失。
不管是被称为金融奇才,还是被称为金融杀手,索罗斯的金融才能是公认的。他的薪水至少要比联合国中42个成员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还要高,这是对他金融才能的充分肯定。
索罗斯虽然是一个有争议的人,但不容置疑,他又是一个极具影响力的人。
乔治·索罗斯的相关投资理论认为,股票市场的自我推进作用导致了金融市场盛衰过程的循环出现;当所有的参加者都习惯某一规则的时候,游戏的规则也将发生变化;不均衡的跟风行为是剧烈的市场崩溃所必需的要素;在一个行业选择股票时,同时选择最好和最坏的两家公司进行投资。
索罗斯认为,金融投机最重要的是人品。金融投机需要冒很大的风险,而不道德的人不愿承担风险。这样的人不适宜从事负责、进取高风险的投机事业。任何从事冒险业务却不能面对后果的人,都不是好手。
在索罗斯看来,判断对错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正确时获取了多大利润,错误时亏损了多少;当有机会获利时,千万不要畏缩不前。当你对一笔交易有把握时,给对方致命一击,仅做对还不够,要尽可能多地获取;如果操作过量,即使对市场判断正确,仍会一败涂地;人对事物的认识并不完整,并由此影响事物本身的完整,得出与流行观点相反的看法。流行的偏见和主导的潮流互相强化,直至两者之间距离大到非引起一场大灾难不可,这才是要特别留意的,也正是这时才极可能发生暴涨暴跌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