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坚持问题导向的改革方法论,金融改革的研究者必须首先回答一个基本问题。它可以表述为如下两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对于整个经济系统而言,当前中国金融体系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什么?
第二种方式是,对于整个经济系统而言,当前中国金融体系的本质属性是什么?
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可谓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类观点。
第一类观点并不认为当前金融体系存在重大问题。一方面,上一轮金融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安然无恙,中国金融业的各项指标均为历史最好,甚至在全球也是一枝独秀。另一方面,与发达经济体或新兴经济体相比,中国金融体系还具有便于宏观调控、集中力量办大事和维护金融稳定等优点。不过,随着近年来经济增速的放缓和金融风险的隐现,持此种观点的人已经越来越少。大部分人认为中国金融体系存在必须予以解决的重大问题。(www.xing528.com)
第二类观点认为,中国金融体系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金融效率问题。集中体现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不高,即“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还不够及时有力,金融业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还有不少差距”[1],甚至体现为“金融机构服务的能力现在越来越弱”[2]。这类观点是当前的主流观点。
第三类观点认为,金融稳定问题是中国金融体系存在的最主要问题。集中体现为金融领域存在不可忽视的潜在金融风险。随着全社会杠杆率快速提升,经济进入“新常态”,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这类观点的影响力正在显著增加。
对以上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了不同的改革取向。回答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了金融改革的基本取向是否正确。我们认为,若将视野仅限定在金融体系内的话,以上三类观点均从不同侧面反映了金融领域的现状和问题。其中,第二类观点,即将金融体系的主要问题概括为金融效率问题的观点是较为准确的。不过,若将视野拓宽至整个经济系统,以上答案均存在较大缺陷。为了说明这一问题,有必要引入金融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