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天,来得有些措手不及——2018年去杠杆出现重大调整。
2015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三去一降一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重点任务,其中之一就是去杠杆。2017年7月,国家领导人提出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要“确保重大风险防范化解取得明显进展,加大精准脱贫力度,务求污染防治取得更大成效”。
在这一过程中,去杠杆的力度不断加大,从非金融领域去杠杆逐步延伸到金融领域去杠杆、严监管,资管新规、房地产融资控制等政策陆续出台。2018年金融监管全面收紧,社融规模持续萎缩,信托贷款、委托贷款等金额大幅下降。但由于缺乏统筹协调,各部门共同发力,又使得社会流动性资金规模陡然收缩,加之美国发起主要针对中国的贸易战,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使得经济运行,特别是民营企业经营遭遇困境,股市价格大幅下行,人民币汇率波动较大。
为此,2018年7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要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要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更好结合起来,坚定做好去杠杆工作,把握好力度和节奏,协调好各项政策出台时机。由此,“稳”成为主要目标,宏观政策做出很大调整,去杠杆转向稳杠杆。10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当前经济运行稳中有变,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部分企业经营困难较多,长期积累的风险隐患有所暴露。对此要高度重视,增强预见性,及时采取对策。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研究解决民营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随之,政策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各部门、各地区、各金融机构纷纷出台扶持民营企业的措施。(www.xing528.com)
2018年宏观政策的剧烈调整超出了社会预期,产生了很大的震动,也引起了很大争议。
中国央行行长易纲在谈到去杠杆问题时也表示:“前期一些政策制定考虑不周、缺乏协调、执行偏离,强监管政策效应叠加,导致了一定的信用紧缩。”央行研究局局长徐忠进一步指出:前一阶段政策调控存在“一刀切”倾向,在整顿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同时,未考虑补短板的基建资金缺口,基建投资金额迅速下跌;房地产市场在“补库存”压力下,通过限制政策打击投机需求,但也误伤了合理的改善型住房需求;行政性去产能更多是去产量、改善中上游行业盈利情况,“运动式”环保加大了企业负担,很多做事有效率的民营企业不得不退出市场。一些宏观政策缺乏统筹,相互不协调,政策效应同向叠加,导致“合成谬误”现象,一些初衷是好的政策产生了相反的作用。再加上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及国有企业、财税体制、市场准入等深层次改革迟迟未能有效推进,政策预期不稳,市场信心不足。
对于这一局面的出现需要深刻反思,对如何把握金融杠杆的作用原理,如何看待杠杆率的指标口径与合理目标,去杠杆应该如何把握力度和节奏,如何把握去杠杆、防风险与稳增长的关系等需要认真思考、准确把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