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金融供给侧改革:引发金融体系现状的原因

金融供给侧改革:引发金融体系现状的原因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金融体系的显著特点是“重规模、轻机制”,金融体系规模很大,但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空间不大。如果将中国金融体系做一横向国际比较,可以发现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在整个金融体系中,银行占比非常高;二是中国的金融抑制水平,即政府对金融体系的干预程度,位居全球前列。我国的金融抑制这么严重,有其独特的政策历史原因。要素市场扭曲在金融部门的具体体现,就是压低正规部门的利率,同时在资金配置上偏好国企。

金融供给侧改革:引发金融体系现状的原因

中国金融体系的显著特点是“重规模、轻机制”,金融体系规模很大,但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空间不大。如果将中国金融体系做一横向国际比较,可以发现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在整个金融体系中,银行占比非常高;二是中国的金融抑制水平,即政府对金融体系的干预程度,位居全球前列。历经40年的金融改革,我国的金融抑制现象依然非常严重。

我国的金融抑制这么严重,有其独特的政策历史原因。改革开放初期阶段,我国采用了“双轨制”改革策略,国企和民企之间、计划和市场之间,都是实行的“双轨制”政策。“双轨制”改革的一个目的是保护国有企业,同时支持非国有企业成长,维持转型期经济政治的稳定。

但是,相比较而言,国企的效率不如民企。为了保证国企持续生存、发展,就需要获得一定的外部支持。再直截了当地说,外部支持就是政府补贴,但在改革开始以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连年下降,从1978年的36%跌到1996年的11%。没有办法,政府只能通过扭曲要素市场的方式变相补贴国企。这就形成了改革期间不对称市场化改革的现象,即产品市场全部放开,但要素市场普遍扭曲。要素市场扭曲在金融部门的具体体现,就是压低正规部门的利率,同时在资金配置上偏好国企。这实际是变相补贴。

这解释了金融改革与发展40年,为何呈现“重规模、轻机制”的特点。虽然金融部门规模庞大,但是市场化机制发挥作用的空间不大,政府持续广泛地干预市场。(www.xing528.com)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金融(特别是利率)存在“双轨制”。正规金融部门将利率压得很低,又偏好国有企业,导致高速发展的非国有企业的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就必然派生出体制外非正规金融体系,如民间借贷、“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等部门。也因此有了正规市场利率和非正规市场利率这两套利率,利率水平呈现巨大差异。

在今天的中国经济体系中,抑制性金融政策明显地歧视民企,从而形成了两个方面的后果,一是民企确实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但这两个问题要分开来说。对大部分企业而言,如果能从正规金融部门融到资,其实并不贵,但确实很难,所以大部分民企只好到非正规市场去融资,那就很贵。正规部门的利率压得越低,民企融资就越难,非正规部门的利率也就越高。二是非正规金融其实就是抑制性金融政策的产物。很多企业和家庭无法从正规金融部门获得合适的金融服务,催生了诸如民间借贷、“影子银行”甚至金融科技那样的“非正规金融部门”。这些金融交易因为没有得到很好的监管,所以有风险,这是事实。但它们的形成与发展是政策扭曲导致的,也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