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了解其他地区或国家的文化、习俗、宗教及生活习惯等,那么在交流、沟通、运用上就容易套用本国的文化和习俗,往往这是造成交流障碍的原因。因为语言不通暂时造成交流障碍,每个人都会表示理解,因为毕竟你们讲的是不同的语言,可以慢慢提高。但因为文化差异造成的人格、品行上的误解,甚至有可能导致和预期相反的结果,毁掉了你们交谈的机会。
举个例子来说明东西方的文化差异:西方人在交谈中讲究“eye contact”,交谈的时候双方要注视对方的双眼,而中国人对此的看法则是:这样“直勾勾地”盯着别人不太礼貌。但西方人士却认为,交谈中双方彼此“两眼直视”,说话者表达出了自己的真诚和坦白,倾听着则表达出自己对话题的兴趣和对对方的尊重。
因此,西方人在见面时,配合着“eye contact”的是自信的微笑(无论内心中怎么想)、有力的握手(礼节性的碰碰手,英语中称为“死鱼”shaking a dead fish)和正面思考型(positive thinking)的谈话,会使人产生和你继续交往的意愿。相反,如果是躲躲闪闪的目光(有的人更是因为想英文词句,而抓耳挠腮、呲牙咧嘴或上翻白眼)、木然的表情(称喜怒不行于色)和消极的谈话内容,无论你如何精通对方的语言,多么纯正和优秀,也只能让别人“敬而远之”。察己知人,你愿意和一个与你根本就格格不入的人交往吗?
其实,这些由于彼此之间的差异造成的障碍是可以避免的。
因地区、文化层次、政治地位等悬殊的差距,在交往上会造成许多不利于沟通的障碍。首先,个人不必刻意突出这种差距,应坦然处之。其次,可以坦言相告。由于这种差距,有一方可能会有压力,可以请求理解和支持。另外,将消极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让对方因为拥有优势而深感责任之重大,给予弱者支持是义不容辞的。
由于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同、传统习俗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等造成的交往障碍,可以通过“翻译”来克服,还应该入乡随俗、求同存异、博取众长。另有一些障碍是由某些以偏概全的人际认知造成的,例如迷信心理、光环作用、刻板印象、第一印象等,应该正确对待其局限性和片面性,尽量避免受其影响。
总之,放开心态去接受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异,不仅可以让你们之间交谈更顺利进行,而且还可以让你眼界更开阔,知识更丰富。
世界各国的社会条件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民族历史不同,因而风俗习惯也千差万别。不同的国家、民族,由于不同的历史、宗教等因素,各有特殊的风俗习惯和礼节,均应予以尊重。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文明处事,礼貌待客。
各国风俗习惯不同,我们也不可能个个都熟悉。这些风俗习惯若不注意,会使人误以为对他们不尊重或闹出笑话。为了避免发生误会,一定要多观察多了解,不耻下问,谨慎从事,不要不懂装懂,惹来麻烦和不快。
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不同国家的人交谈时,你必须掌握一些日常会涉及到的风土人情的知识。不仅可以丰富知识扩宽眼界,还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尴尬和阻碍彼此的交谈。
(1)尊重不同的宗教信仰。
各国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忌讳不同,有的国家根据本国的风俗作了一些特殊规定,或者在习惯上忌用,特别是各地的忌讳。
阿拉伯人禁用六角星图;意大利忌用兰花图;捷克人将红三角图案作为有毒的标志;法国禁用黑桃,认为黑桃是死人的象征;美国人用红色代表愤怒,深色表示嫉妒,蓝色意味忧虑,黄色象征怯懦;瑞典人禁用蓝色;西方国家以黑色为不吉利,东方国家却以白色为不吉利;英国人忌讳黄色,中国人和泰国人将黄色视为庄重、高贵和权力,而埃塞俄比亚人办丧事时穿黄色衣服;在拉丁美洲国家,人们将紫色与死亡联系在一起;日本人以红色和黑色视为传统性色彩而偏好;绿色给人以凉爽和宁静的感觉,在意大利、新加坡等国普遍受欢迎,但日本人却认为绿色不吉祥。
在中国一般将鹿看作是快乐、活泼、长寿的象征,但在巴西等地却是“同性恋”的俗称。日本人把龟视为长寿的象征,而中国忌讳龟而把仙鹤、松柏喻为长寿。在法国仙鹤则是蠢汉和淫妇的代名词;孔雀在东方人心目中是美丽的,但是在法国是淫妇的别称。西方人忌讳用黑猫,认为黑猫是不祥之物;澳大利亚禁用兔,因为兔是当地一害;斯里兰卡、印度视大象为庄严的象征,在欧洲人的词汇里大象则是笨拙的同义词。
郁金香是荷兰的国花,在士耳其是爱情的象征,但在法国人的眼里却是无情无义之物;日本人喜爱樱花但较忌讳荷花。
埃及妇女在公共场合衣着很庄重,不穿无袖的衣服和衬衫,穿短裤被人笑话视为不文明。埃及人好客,慷慨大方,如果你赞美主人的某样财物或衣服漂亮,主人就会把它送给你,所以在埃及要慎赞主人的东西。
北非的撒哈拉的图亚勒克人,每当招待客人时,主人总是先给客人煮三小碗茶,然后再给自己煮,如果客人喝不完主人的三碗茶,最好第一碗时就谢绝,否则只喝一碗,是对主人的大不敬。主人欢迎客人时一壶只煮三碗,如果一壶煮出四五碗,你就得知趣告辞了。
住在尼日利亚东部的伊特人待客用柯拉果,如果主人立刻端上柯拉果,便是表示对来客的真心欢迎,如果迟迟不肯端出柯拉果,就表示拒绝来客,识时务者应该赶紧告辞,以避免出现不愉快的事。
坦桑尼亚北部的马萨伊草原上,居住着马萨伊民族。这个民族女子剃发,男子留发,你去那里旅游,可千万别弄错了,男子扎着粉红色辫子,女子是光头。不仅如此,穿戴也别具一格,男女都有耳孔,戴着大耳环,女子的脖子上还带着一圈圈颜色不同的珠环,男女的衣服都是一块大布,白天当衣穿,夜里当被盖,终日围着布。
摩洛哥在社交活动中,在逢年过节的宴席上,在接待来访的客人时,爱用甜茶招待,真正的以茶代酒,饭后还要饮茶三道。若到摩洛哥人家中作客,你最好是带绿茶,特别是中国的绿茶,摩洛哥人认为中国绿茶味醇香浓,是友情的信物,最受欢迎。
在巴基斯坦,朋友相逢常以拥抱为礼,这种拥抱决不是一搂了之,他们通常要头靠左边搂抱一次,再靠右边搂抱一次,如此三遍,毫不马虎,长者或主人常常用一只手亲昵地拍拍对方的后背,以示至诚相爱。妇女见面,相互搂抱,停留良许,接着“吻雨”落在女宾的两颊和额头,然后再抱、再吻,如此三遍,隆重热烈。对久别的亲人、挚友、贵宾,还常常给戴上花环,用鲜花制作的花环香气四溢,用金银箔制作的花环闪烁生辉,增添重逢或初交的热烈气氛。还有用钱币制作的花环,小朋友最喜欢。
在突尼斯东部,当家中来客后,主人饭后会请客人到小河边去洗脸,如果主人双手捧起清澈的河水猛泼客人脸时,你可千万别生气,这是主人的殷勤待客之道,要表示感谢。
由于各国存在这些特殊的风俗差异,就要求我们不能随心所欲,虚应避其所忌。应注意要和各地的社会文化传统相适应,不要违背当地的风俗习惯和各国的宗教信仰。
(2)同样的动作,多种含义。
人们在交谈的时候,通常会加上一些动作手势,来辅助表达自己的意思和帮助对方理解。但是世界很大,风俗习惯繁多,同一个手势、动作,在不同的国家里可能表示不同的意义。要想与其他国家的人打交道,就要了解他们,这样才不至于产生误会。
手势在不同国家所代表的不同意义
手势是通过手和手指来传递信息,它包括招手、摇手和手指动作等。手势在日常交流中使用的频率很高,范围也很广。手势动作的准确与否、幅度大小、力量强弱、速度快慢、时间长短等都是有讲究的。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由于文化习俗的不同,即使是同一手势,表达的含义也不相同。几种常用的手势如下:
①竖起大拇指。在中国是指我们对某一件事、某一个人表示赞赏,真棒!但也有很多例外,如在美国和欧洲部分地区,表示要搭车;在德国表示数字“1”;在日本表示“5”;在澳大利亚则是表示骂人“他妈的”;在尼日利亚等地,这个手势却被认为非常粗鲁,因此必须避免这么做;在伊朗,这个动作是对人的一种侮辱,不能随便使用,你想赞赏伊朗人不能伸大拇指。
②“OK”手势。即将拇指、食指相接成环形,其余三指伸直,掌心向外。在美国这种手势表示“同意”、“顺利”、“很好”的意思;在法国则表示“零”或“毫无价值”;在日本是表示“钱”;在泰国表示“没问题”;在巴西、俄国和德国则表示粗俗下流。
③“V”形手势。即食指与中指伸直分开,手指背向自己,其余三个手指屈向手心。这种手势源自于英国,由二战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首先使用。因为V在英文中代表了胜利Victory的第一个字母,所以以V向人表达了胜利之欢欣意义,现在已传遍世界。如将掌心向内,就变成骂人的手势了。
④举手致意。这一般用来向他人表示问候、致敬、感谢等,也叫挥手致意。当你看见熟悉的人,又无暇分身的时候,就举手致意,可以立即消除对方的被冷落感。但要注意掌心向外,向着对方,指尖朝向上方,千万不要忘记伸开手掌。
⑤除了手势之外,交谈还常常伴有点头和摇头,在世界大多数地方,上下点头表示“是”,左右摇头表示“不”。然而在保加利亚,习惯刚好相反,他们点头表示“不”,摇头表示“是”。在尼泊尔,摇头表示很高兴、很赞同,他一晃脑袋你就知道他很高兴了。
自从我国国门打开之后,中国人到外国去,外国人到中国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有机会与外国人接触和交往。在此背景下,同外国人在一起应该聊一些什么呢?选取合适的话题大致要遵循以下三条原则:
第一条:要选择外国人喜闻乐道的话题
不论是哪一国家的人,对诸如体育比赛、文艺演出、电影电视、风光名胜、旅游度假、烹饪小吃等方面的话题,大都是感兴趣的。谈谈这一类话题,使人轻松愉快,因而受到普遍的欢迎。
中国人与不熟悉的人相处,喜欢谈论天气,或询问外地人对本地风土人情的印象。例如,“你来这里多久了?”“你在这里生活得习惯吗?”还有一个老办法,就是从询问对方籍贯入手,进而就自己所知引导对方谈论家乡的风光与特产。同外国人交谈时选择这些话题,均是可行的。
要强调的是,每个人的文化修养和志趣爱好不尽相同,同外国人交谈时不能不注意这一点。举个例子,常青是一位导游,他带过一个英国旅游团,其中有位老先生十分难侍候。不论你介绍什么,老先生都会蹦出一句“没什么了不起。”小常一点不生气,反而热情地向对方介绍起了中国的家庭关系,特别是老年人受尊敬的情况。老先生很爱听,接下去就再也不为难他了。
第二条:要选择中外双方都熟悉的话题
与外国人接触和交往,如能找到双方都熟悉的话题就等于找到了共同的语言,将有助于彼此间的理解和沟通,于人于已都可以扬长避短,发挥正常,至少也不会由于某一方所答非所问,而使人感到难堪。
詹姆斯先生是位计算机专家,他来中国讲学,很受欢迎。有次在他的讲座中间休息时,一名年轻的中国学者虔诚地问道:“请问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究竟是因何坠毁的?”岂料詹姆斯好生尴尬,支吾良久说:“我实在抱歉,我不清楚……”原来这位专家是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式的人物,对非专业的问题毫不关心。可见,与外国人交谈,不要选择人家不熟悉的话题。像那名年轻的中国学者的冒昧提问,实在叫人下了不台。
如果外国人主动谈起我们不熟悉的话题,我们应当洗耳恭听,认真请教,千万不要不懂装懂,更不要主动同外国谈论自己一知半解的话题。不然,非但不会给自己带来任何好处,反而会损害自己的形象。
第三条:要回避外国人忌讳的话题
通常下列话题在同外国人交谈时是不宜选择的:
其一,过分的关心和劝戒
中国人提倡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外国人却强调个性独立,所以不能将中国式的善意的关心和劝戒施之于外国人,否则就会出力不讨好。你问外国朋友:“吃过饭了吗?”你跟他打招呼“您上街去?”你显然是出于好意,在他看来却是被粗暴地干涉了个人自由,心里会说:“你管那么多干什么?”
中国的售货员要求主动向顾客介绍和推荐商品,对老外来这一套可行不通。因为人家认为买什么东西是自己的事情,别人管不着。如果我们一定要跟外国人谈论这种话题,则尽量要讲得委婉一点。在语气上特别要加以注意,少用祈使句,不要让对方感到是在对他下命令。
其二,个人的私生活
同外国人交谈,不得随便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经历、收入、住址,以及其他家庭生活方面的情况。这类话题对中国人来讲习以为常,而在外国人看来,却意味着打探个人隐私,动机不纯。对外国人的服饰、住宅、家具、汽车等物品的价格、式样和产地也不要予以评论,它们均与收入有关,亦属个人隐私的范围。
其三,令人不快的事物
衰老与死亡、讨厌的甲虫、惨案与丑闻、淫秽的故事一类的话题均危言耸听,格调低下,与外国人交谈时不宜触及。他们认为,谈论这些“脏、乱、差”的话题既令人扫兴,又不吉利。中国人相见,往往要相互问候对方的身体状况如何,但是最好不要同外国人谈及这个问题,更不宜跟一位外国病人详谈他的病情。
其四,他人的短长
散布小道消息,评论同事的美丑、上司的好恶、女士的胖瘦、路人的衣着,都会被正派的外国人当作缺乏教养和不务正业。谈论人际纠葛和他人的过失,也被视为无聊之举。对外国人的政治主张、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个人爱好,不要妄加非议。当着英国人的面讥讽他们的女王陛下,告诉一位收藏家玩物丧志,都是失礼的。
应当指出,在交谈中,一旦遇到外国人回避或不愿继续的话题,切忌我行我素,而要立即转移话题,必要时要向对方道歉。
上述几条基本原则,仅供大家在同外国人打交道时参考。原则不是模式,重要的是在交往中灵活运用,因地因人制宜,这样才能应付自如。
由于各国的历史与文化底蕴不同,各国人民在进行礼尚交往时的习惯也有不少差异。特别是中西方之间,礼仪上的差别很大,因为不了解这些差异而引起的误会和笑话并不少见。近代历史上有两则故事,相信大家会比较熟悉。(www.xing528.com)
故事一是:李鸿章曾应俾斯麦之邀前往赴宴,由于不懂西餐礼仪,把一碗吃水果后洗手的水喝了。当时俾斯麦不了解中国的虚实,为了不使李鸿章丢丑,他也将洗手水一饮而尽,见此情景,其他文武百官只能忍笑奉陪。
还有一个故事是:一个国民党军官携夫人去机场迎接来自美国的顾问。双方见面后,美国顾问出于礼貌说:“您的夫人真漂亮!”军官甚感尴尬又不免客套一番:“哪里,哪里!”在中国,这本是一句很普通的客套话,可是蹩脚的翻译却把这句话译成:“Where?Where?”美国顾问听了莫明其妙,心想:我只是礼貌地称赞一下他的夫人,他居然问起我他的夫人哪里漂亮?于是他只好说:“从头到脚都漂亮!”
这两个故事都是由于文化差异闹出的礼仪上的笑话。由此可见,了解各国礼尚交往之间的习惯差异是很有必要的。一个人了解对方的礼仪民间习惯,是对对方的尊重,容易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以便交往的顺利进行。
(1)国际交往中称呼的礼仪。
根据我国惯例,对世界上多数国家的男子称先生、对女子均称夫人、女士或小姐;其中,对已婚女子称夫人、女士,对未婚女士称小姐。对婚姻状况不明的女子,也可称小姐、女士。并均可在这些称呼前面加上姓名、职称或头衔。如,某某市长先生、某某议长先生、某某夫人、某某小姐等。
对地位高的官方人士,一般为部长以上的高级官员,按国家情况称“阁下”、职衔或先生。如“部长阁下”、“总统阁下”、“主席先生阁下”、“总理阁下”、“总理先生阁下”、“大使先生阁下”等。但美国、墨西哥、德国等国没有称“阁下”的习惯,因此在这些国家可称先生。对有地位的女士可称夫人,对有高级官衔的妇女也可称“阁下”。
君主制国家,按习惯称国王、皇后为“陛下”,称王子、公主、亲王等为“殿下”。对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的人士既可称爵位,也可称阁下,一般也称先生。
对医生、教授、法官、律师以及有博士等学位的人士,均可单独称“医生”、“教授”、“法官”、“律师”、“博士”等。同时可以加上姓氏,也可加先生。如“卡特教授”、“法官先生”、“律师先生”、“博士先生”、“马丁博士先生”等。
对军人一般称军衔,或军衔加先生,知道姓名的可冠以姓与名。如“上校先生”、“莫利少校”、“维尔斯中尉先生”等。有的国家对将军、元帅等高级军官称阁下。
对服务人员一般称服务员,如知道姓名的可单独称名字。但现在很多国家越来越多地称服务员为“先生”、“夫人”、“小姐”。
对教会中的神职人员,一般可称教会的职称,或姓名加职称,或职称加先生,如“福特神父”、“传教士先生”、“牧师先生”等。有时主教以上的神职人员也可称“阁下”。
凡与我有同志相称的国家,对各种人员均可称同志,有职衔的可加职衔。如“主席同志”、“议长同志”、“大使同志”、“秘书同志”、“上校同志”、“司机同志”、“服务员同志”等,或姓名加同志。有的国家还习惯称呼一般人为“公民”等。在日本对妇女一般称女士、小姐,对身分高的也称先生,如岛京子先生。
(2)东西方见面礼仪。
在交往中,见面时行一个标准的见面礼,会给对方留下深刻而又美好的印象,直接体现出施礼者良好的修养需要掌握的常用见面礼有:
见面礼仪一:东方礼节
①作揖礼。作揖礼,即拱手礼,是华人中最流行的见面礼。行礼方式是起身站立,上身挺立,两臂前伸,双手在胸前高举抱拳,自上而下,或者自内而外,有节奏地晃动两三下。
作揖礼主要适用于过年时举行团拜活动,向长辈祝寿,向友人恭贺结婚、生子、晋升、乔迁,向亲朋好友表示无比感谢以及与海外华人初次见面时表示久仰之意。
②鞠躬礼。行鞠躬礼时应脱帽立正,双目凝视受礼者,然后上身弯腰前倾。男士双手应贴放于身体两侧裤线处,女士的双手则应下垂搭放在腹前。下弯的幅度越大,所表示的敬礼程度就越大。鞠躬礼目前在国内主要适用于向长者表示敬重、向他人表示感谢、领奖或讲演之后、演员谢幕、举行婚礼或参加追悼会等活动。鞠躬的次数,可视具体情况而定。惟有追悼活动才用三鞠躬,如在喜庆的场合,鞠躬次数不可为三。
③合十礼。合十礼,亦称合掌礼,即双手十指相合为礼。具体做法是双掌十指在胸前相对合,五指并拢向上,掌尖与鼻尖基本持平,手掌向外侧倾斜,双腿立直站立,中身微欠,低头。可以口颂祝词或问候对方,亦可面带微笑。但不能在行礼时手舞足蹈,点头不止。行止礼时,合十的双手举得越高,越能体现出对对方的尊重,但原则上不可高于额头。
见面礼仪二:西方礼节
①拥抱礼。拥抱礼的动作要点是,两人面对面站立,各自举起右臂,将右手搭在对方左肩后面,左臂下垂,左手扶住对方右腰后侧。首先各向对方左侧拥抱,然后各自向对方右侧拥抱,最后再一次向各对方左拥抱,一共拥抱3次。在普通场合行此礼,不必如此讲究,次数也不必要求如此严格。
在西方,特别是欧美国家,拥抱礼是十分常见的见面礼与道别礼。在人们表示慰问、祝贺、欣喜时,这种礼仪也十分常用。
②亲吻礼。亲吻礼,是一种西方国家常用的会面礼。有时,它会与拥抱同时采用,即双方会面时既拥抱又亲吻。在行礼中,双方关系不同,亲吻的部位也会有所不同。长辈吻晚辈,应当吻额头;晚辈吻长辈,应当吻下颌或吻面颊;同辈之间,同性应该贴面颊,异性应当吻面颊。接吻仅限于夫妻与恋人之间。
需要注意的是,行亲吻时,非常忌讳发出亲吻的声音。如果将唾液弄到对方脸上,是非常尴尬的事情。
③吻手礼。正确的吻手礼是:男士行至已婚女士面前,首先垂首立正致意,然后以右手或双手捧起女士的右手,俯首用自己微闭的嘴唇,去象征性地轻吻一下其指背。这种礼节,主要流行于欧美国家。其特点,决定了它宜在室内进行。吻手礼的受礼者,只能是女士,而且应是已婚女士。手腕及其能上能下部位,是行礼时的禁区。
见面礼仪三:东西方通用礼节
①点头礼。点头礼,也就是颌首礼。点头礼的做法是头部向下轻轻一点,同时面带笑容。注意不要反复点头不止,点头的幅度不宜过大。
点头礼适用的范围很广,如路遇熟人或与熟人、朋友在会场、剧院、歌厅、舞厅等不宜交谈之处见面以及遇上多人而又无法一一问候之时,都可以点头致意。行点头礼时,最好搞下帽子,以示对对方的尊重。
②举手礼。行举手礼的场合,与点头礼的场合大致相似,客观存在最适合向距离较远的熟人打招呼。行举手礼的正确做法是右臂向前方伸直,右手掌心向着对方,其他四指并拢、拇指叉开,齐眉高度轻轻向左右摆动一下。不要将手上下摆动,也不要在手部摆动时用背朝向对方。
③脱帽礼。戴着帽子的人,在进入他人居所、路遇熟人、与人交谈、握手、进入娱乐场所时,或在升国旗、奏国歌的场合时,应自觉摘下帽子,并置于适当之处。女士在一般社交场合可以不脱帽子,不会被人认为是失礼行为。
(3)西餐进餐礼仪。
在国际友人交往中,我们的交流场合经常会选择在西餐厅,所以你不得不理解西餐的礼仪,有助于你跟对方的沟通和交流。因为西餐主要是在餐具、菜肴、酒水等方面有别于中餐,因此,参加西餐宴会,应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礼仪知识。
礼仪一:上菜顺序
西餐种类繁多,风味各异,其上菜的顺序,因不同的菜系、不同的规格而有所差异,但其基本顺序大体相同。
一餐内容齐全的西菜一般有七八道,主要由这样几部分构成:
第一,饮料(果汁)、水果或冷盆,又称开胃菜,目的是增进食欲。
第二,汤类(也即头菜)。需用汤匙,此时一般上有黄油、面包。
第三,蔬菜、冷菜或鱼(也称副菜)。可使用垫盘两侧相应的刀叉。
第四,主菜(肉食或熟菜)。肉食主菜一般配有熟蔬菜,此时要用刀叉分切后放餐盘内取食。如有色拉,需要色拉匙、色拉叉等餐具。
第五,餐后食物。一般为甜品(点心)、水果、冰淇淋等。最后为咖啡,喝咖啡应使用咖啡匙、长柄匙。
礼仪二:餐具的使用
吃西餐,必须注意餐桌上餐具的排列和置放位置,不可随意乱取乱拿。正规宴会上,每一道食物、菜肴即配一套相应的餐具(刀、叉、匙),并以上菜的先后顺序由外向内排列。进餐时,应先取左右两侧最外边的一套刀叉。每吃完一道菜,将刀叉合拢并排置于碟中,表示此道菜已用完,服务员便会主动上前撤去这套餐具。如尚未用完或暂时停顿,应将刀叉呈八字型左右分架或交叉摆在餐碟上,刀刃向内,意思是告诉服务员,我还没吃完,请不要把餐具拿走。
使用刀叉时,尽量不使其碰撞,以免发出大的声音,更不可挥动刀叉与别人讲话。
礼仪三:如何进餐
①进餐时,除用刀、叉、匙取送食物外,有时还可用手取。如吃鸡、龙虾时,经主人示意,可以用手撕着吃。吃饼干、薯片或小粒水果,可以用手取食。面包则一律手取,注意取自己左手前面的,不可取错。取面包时,左手拿取,右手撕开,再把奶油涂上去,一小块一小块撕着吃。不可用面包蘸汤吃,也不可一整块咬着吃。
②喝汤时,切忌用汤盘就口,必须用汤匙舀着喝。姿势是:用左手扶着盘沿,右手用匙舀,不可端盘喝汤,不要发出吱吱的声响,也不可频率太快。如果汤太烫时,应待其自然降温后再喝。
③吃肉或鱼的时候,要特别小心。用叉按好后,慢慢用刀切,切好后用叉子进食,千万不可用叉子将其整个叉起来,送到嘴里去咬。这类菜盘里一般有些生菜,往往是用于点缀和增加食欲的,吃不吃由你,不要为了面子强吃下去。
④餐桌上的佐料,通常已经备好,放在桌上。如果距离太远,可以请别人麻烦一下,不能自己站起来伸手去拿,这是很难看的。
⑤吃西餐时相互交谈是很正常的现象,但切不可大声喧哗,放声大笑,也不可抽烟,尤其在吃东西时应细嚼慢咽,嘴里不要发出很大的声响,更不能把叉刀伸进嘴里。至于拿着刀叉作手势在别人面前挥舞,更是失礼和缺乏修养的行为。
⑥吃西餐还应注意坐姿。坐姿要正,身体要直,脊背不可紧靠椅背,一般坐于座椅的四分之三即可。不可伸腿,不能翘起二郎腿,也不要将胳臂肘放到桌面上。
⑦饮酒时,不要把酒杯斟得太满,也不要和别人劝酒(这些都不同于中餐)。如刚吃完油腻食物,最好先擦一下嘴再去喝酒,免得让嘴上的油渍将杯子弄得油乎乎的。干杯时,即使不喝,也应将酒杯在嘴唇边碰一下,以示礼貌。
有人曾将一次礼貌的饮酒程序做了总结:首先,举起酒杯,双目平视,欣赏色彩;其次,稍微端近,轻闻酒香;然后,小啜一口;第四,慢慢品尝;最后,赞美酒好、酒香。
总之,西餐既重礼仪,又讲规矩,只有认真掌握好,才能在就餐时表现得温文尔雅,颇具风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