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学术会议有壁报交流单元,特别是一些国际会议。作为一个学者,你一定会非常认真地制作你准备张贴的学术论文,但对于非科研人员来说,这种壁报式论文与初级中学学生们完成一个课外作业后做成的张贴画可能没有两样。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张贴的学术论文是科学共同体生活形态的本质性组成部分。这些壁报是你科学研究的一种广告,是在你的工作经历中使作为作者的你被同行们早早地认识的有效途径。在会议进入壁报交流单元后,你就会被要求在单元时间内让看壁报的人有机会见到你。对你来说,你要抓住这些陌生人的注意力,最终,他们极有可能在你的研究经历中成为你的同事、你的研究的真诚批评者、那些能够进入你的博士论文观点的提供者,甚至你将来的老板。你看,这些人多重要! 做张贴论文时,要选择一个短的信息鲜明的标题。对于不是同一个专业领域的人,要决定是否应该看一看你的张贴论文是有点难度的,所以你的论文标题要尽可能地对具有一般兴趣的人产生吸引力。如果你的标题是长长的,想法变短它,变个写法使它是有力的,有生气的。试试再用吸引眼球的总结性文字支持这个标题。用有力的公报式要点使你要传递给读者的信息既短又十分吸引人。千万不要简单地复制你的摘要。
在多数学术会议上,代表们会得到人手一册的摘要论文集。因此,为什么要把这个摘要在壁报单元十分有限的空间资源中又出现一次呢?把摘要提炼提炼,变成一个单一的简单的要点,有利于使自己得到让读者更明确地认识到论文要点的技巧。这样的技巧在你的工作经历中某些需要推销自己的关键时刻是十分必要的。一边往下写,一边运用这种技巧把你的关键结果解释清楚。不要害怕只能选择性地写你的结果。你想一想,你总是不可能把所有的信息全写入张贴的内容中去的。
试问,是什么使你的好文章罩上了阴影,使你的壁报论文看起来不好?下一次你再参加学术会议,多巡视巡视壁报单元,找一找成功制作张贴论文的一般做法。令人痛苦的错误,是在张贴论文内容中,一段接着一段地填入文本中那些无法让人集中注意力且又让人心烦的文字。试想,如果读者真的对这些文字那样感兴趣,他们肯定会向你要论文的全文或更为详细的方法。你认为你的同行们肯定会需要你所写的这些信息,但是他们真的会在张贴的论文前认真读起来吗?如果不会,又为什么要包括这些内容呢?人们的大脑倾向于忽略大块的一时难以明白的文本语言,用照片或示意图来表述自己的意思是一个好的办法。在无法避免使用文字的场合下,把一段一段的文字删改成要点表达的形式,在今天快节奏的社会中这是你需要掌握的好技能之一。多注意商业性广告是如何使用少量的文字和极高吸引力的形象设计来吸引人们注意力的。如果你在壁报交流单元上张贴的论文,仅仅是粘贴在架子上的学术论文全文,只能引起非常微弱的注意。千万不要这样做。
有时,在张贴论文的底部,常常会有“进一步的工作”这个短词组。这个词组的真正含义是,“如果我幸运,有那么一天我会到达那里”。眼下许多学者已经不这么写了,他们往往在张贴论文中用“当前的工作”来代替,哪怕这个工作真的要开始,也只是在几个星期之后。“当前”一词听起来更好,它表示从实验的角度看你正在精力充沛地行动着。而“进一步的”则恰恰意味着你还没有开始这项工作。像这样的思考多几个,你可以把自己保守的张贴论文变成一个非常主动的论文。
把论文内容考虑好以后,要认真筹划张贴论文的表现形式。先看一看会议给这个张贴论文有多少面积?当然你的论文贴上后,既不要贴到邻居的板上去,也不要有一块底部的板面是空白的。有的软件能做出非常漂亮的张贴论文,那就使用这样的软件。张贴论文的每一单元的内容要打印出独立的效果,不要彼此不分,也不要打印得满满的。单元的边缘、论文的边缘都留点空。事实上,没有文字时也在表达意思。因此,整个张贴论文的边缘可以留40mm,每个单元边缘可以留15mm。色彩要协调,其布置不要怪怪的。多用框图,并且使每一个框图排列出来后,像在讲个故事似的,甚至在必要时标上序码。把每个框图的底边对齐,不对齐会给人以“错误”的感觉。眼光顺,读者喜,也容易让读者对你的研究成果留下较深刻印象。(www.xing528.com)
一旦你的张贴论文已经排好,打印出一份看一看效果是必要的。计算机中的安排与打印出来后的效果会是十分的不同。你在计算机面前认为足够大的安排,在打印成张贴论文实际大小时会变得小小的。特别是在贴上后从1 米远处观看时会感到不清楚也不舒服。在这种效果图贴上后,你不妨多招呼一些人给你指点指点。
如果科研经费允许,你可以把张贴论文打印成一个单张的壁报,并做个“敷膜”看起来光亮。这样做,在有新的结果时,修改起来不容易,这是事实。但整张的论文看起来比一张一张贴上去的壁报专业性更强一些,更容易得到好评。如果你这样做了,在下一次会议上,你在看到某些张贴论文时,可能会说他们做得不成熟。
现在你到了会议上,注意把你的张贴论文早早贴出来。这就是你的广告啊。也许,星期三那天在你的论文前指指点点的那些科学家,到了星期四晚上邀请你跟他聊一聊,那时,你什么感觉?实际上,有些国内博士生在国外的博士后岗位,就是这样(因为在会议上的交谈)得到的。
(原文发表于《科技导报》,略有修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