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则关于“猴子节食”的故事很能说明底线的重要意义。我在很多次的团队咨询中都列举了这个案例,以求启发参与培训的公司雇员集体反思其中的意义。
在一座山上有一群猴子,它们生活得很好,但是为什么要节食呢?是因为突然有一天,它们发现自己的体重超标了。于是它们开会讨论,决定要集体节食一天。这是一个集体决定,也是一个必须执行的决议,就像我们在工作中会遇到的情况一样。
但在开始之前,有一名小猴子建议说:“我认为我们应该把节食结束时的食物都准备好,节食完就可以大快朵颐了!”其他的猴子纷纷点头表示赞成。于是,猴子都出去觅食了,等他们回来时,都带回来了很多美味的香蕉。
这时小猴子又提了一个想法:“在节食之前,我们应该把香蕉都提前分好。如此一来,节食完了以后就能很快吃东西了。你们想,那时候我们一定是很饿的,再浪费时间来分食物,是不是很痛苦呢?”大家也很赞成这个建议,一起分好了香蕉,都守住自己的那一份,觉得这是一个完美的计划。
可这时小猴子又说话了,它转着眼珠子说:“哇,既然划分了每个人的香蕉数量,我们何不各自剥开一个香蕉呢,这样就能做好充分的准备,到节食完吃饭的时候,就可以直接放到嘴里了!”
猴子们一听,心想:不错,真是考虑周全!于是又都举手拥护,认为它的这个建议十分正确。有一只老猴子突然意识到了情况有些不对,就站出来小声地建议:“孩子们,听我一言,我们可以剥开,但千万不要吃啊!我们还要节食呢!”
猴子们虽然听到了老猴子的建议,但在小猴子的鼓吹下,并没有理它。大家开始剥香蕉,然后放到面前守着,就等着节食结束后吃。可此时小猴子又号召说:“我们不如将香蕉放到嘴里,这样一来,节食完以后,我们就能立刻吃到可口的食物了。”
猴群完全乱套了,反对的声音也彻底消失。大家都把香蕉含在嘴里,但谁也控制不住。只过了几分钟,流着口水的猴子们就集体享受起了美食,瞬间的工夫,香蕉就被吃了个干净。到最后,节食运动变成了一场闹剧。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发现小猴子是无知和贪婪的,这毫无疑问。但在我看来,最无能的则是那只老猴子——是它使事情败坏到了这种程度。因为老猴子作为猴群中资深的一员——可以视之为猴群的管理者,在小猴子不停地提出新的破坏约定的建议时,它却没有守住底线,没能及时进行制止,造成了节食的失败。
具体而言,小猴子是底线的破坏者,是原则的践踏者,也是规矩的毁灭者。但老猴子则承担了更重要的责任——它在其中扮演了一个对这种行为进行放纵的可悲的管理者的角色,因为它没有在关键时刻说“不”,没有及时地制止它们的行为。
总的来说,底线思维不是方法问题,而是一个“观念问题”。它是在从做人、做事两个方面,告诉我们不论任何事,都要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必须拒绝幻想,放弃不切实际的期待,才能把命运牢牢地握在自己的手中。
在实际的生活和工作中,每个人既要向上看,也要向下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后者,因为每个人都能做到向上看,大家都在仰脖看天,但向下看的人实在太少了。因此才导致了不停地有人爬起来却又跌倒下去。(www.xing528.com)
只有低下头来,想到最坏的结果,才能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为自己树立起赢得一切的信心,从而牢牢把握主动权,这些能给我们在做人处事的路途上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和指导,最重要的是提供一些不可放弃的原则。
但是,对于患有“缺乏自我”和“判断力综合征”的不具有决断力的人来说,要想拥有底线思维,就需要先改变自己的观念,收起那些传统思维告诉自己的无效经验,先问问自己是否守住了“底线”,是否真正认识到了底线思维的本质。
对于底线思维,人们通常都有哪些误区呢?
1.不明白底线意味着什么
大多数人只知道它的字面意义,却未必清楚坚守底线和原则背后的真正的价值。他们也不明白要维护的原则必须依据什么样的理由,或者源自于什么样的价值观。
2.经常将方法与观念混淆
还有些人——为数不少的人,他们时常把方法与观念混为一谈,并不清楚两者的区别。事实上,每一种方法都是根据某一些基本的原则产生的,而原则又是观念的产物。
3.底线思维是指导人处理一切事务的基础
如果没有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没有这些人人应该遵守的底线,平时的行事就失去了依据,只能凭借一时的兴趣来随意地决断。但凡这样的人,他们做事没有常性,说话前后颠倒,在人们眼中就是一个缺乏原则和没有底线的人,很难获得人们的尊重。
底线一旦失守,就意味着一场“灾难”。没有底线,你就会一直后退,一直下落,也就等于失去了自己牢固的根基。所以平时做人或做事,都一定要遵守底线,坚持一些基本原则,这样才能真正地杜绝“不敢拒绝”,在大是大非面前可以坚定地说“不”,让自己驾驭生活,成为自己人生的主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