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先生是一位从小就依赖母亲的大男孩。现在他长大了,但又开始依赖自己的女友,成了未来媳妇的“奴隶”。用他自己的话说:“除了什么时候上厕所由我自己决定,其他任何事都需要别人提醒或督促我!”
“周老师,您是否觉得我很悲哀呢,认为我无可救药?”他自嘲地问。
“不,我没有这种感觉。我只是觉得,你似乎应该让自己的生活回到正确的轨道。”根据他的讲述,我对他的情况进行了定位,“你只是习惯了由别人来掌控你的世界,决定你的人生。不管大小事,你都没有建立自主意识。这是你从不拒绝别人的根源!”
这类人主要分为两种情况。
1.“依赖者”总是希望被爱
对于此种情况,德拉格归结为一种长期养成的“无意识过程”:“我们在心理治疗中发现大量的案例,大多是在童年时期就开始形成的。他们由父母来安排生活,自己没有独立的经验,产生了‘被爱的希望’,然后在此过程中逐渐放弃了自己的人格。长大以后,这一行为模式很难消失,从而在走出家庭后寻找新的替代者,去承担父母的角色。”
根据我们的经验,这一情况在恋爱关系中更为突出。就如同柯先生——他的女友成了他的新一任“母亲”,使他继续放弃原来的自我。任何事情,女友都替他作决定,是他的精神依赖,而他从不说“不”。尽管有时他也想,但只是想想而已。
2.焦虑——失控恐惧症
诚然,每个人都有一定程度的依赖情结,只是从小到大我们依赖的对象、性质和程度不同而已。但不至于严重到连“穿什么颜色的内裤”都由伴侣做主的程度。柯先生说:“一旦她不替我作决定了,我就感到焦虑,就好像她不爱我了!”这正是失控恐惧症的表现——对失去精神支柱的焦虑,也是对失去爱的恐惧。因为从心理学上,一个人对某个人或某个物体过度依赖,就必然伴有对害怕失去对方的焦虑。
换言之,柯先生对女友从不说“不”,是出于从女友那里获得认可的需要。他的潜意识认为,只要自己服从女友的安排,就能获得她足够的认可。否则,他就感觉自己有被忽视的危险。
因此,人们害怕说“不”的心理实质,其实是害怕被否认。这导致了更加强烈的压抑自我,让自己处于完全不做主的状态,以求换取长期的安全感。
与此同时,我们也会发现——当自己不懂拒绝的时候,其实内心是很想拒绝对方的。但由于依赖的惯性与对失控状态的焦虑,导致自己的大脑痛恨拒绝,并经常作出服从的决定。
柯先生向我分析他的性格:“可能是从小就没学会坚持自己观点的缘故,我养成了很容易被人说服的习惯。比如,女朋友希望我明早去陪她购物,而且要在外面待一整天。即便我明天有特别重要的工作,完不成这项工作就可能被扣掉这个季度的全部奖金,我也会不由自主地答应她。”
不管女朋友要求他做什么事,他都说不出拒绝的话。这是什么原因呢?实际上,这是缺乏自我的表现。一个人意识不到“自己是什么”或“自己需要什么”,甚至于他从来都没有认真地考虑过这个问题,就会表现出懦弱的个性。
这种人是活在别人的印象中的,他的“自我概念”也建立在他人的评价之上。由于这种软弱的个性,使他的内心越来越自卑,失去主见,备受折磨。他们的性格决定了,一旦涉及争论,他很容易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宣布投降,不会有争论,也不会有对抗。他就像关在圈里的温顺绵羊一样,“主人”牵他去哪儿,他就去哪儿。(www.xing528.com)
在进行人际交往时,他会高度地关注他人的行为反应,包括对方的需求。“嘿,你不管需要什么,我都会答应的!”这就是他给人留下的印象。因为在他的潜意识中,认为自己如果满足了别人,就能获得对方的好感——他总是这样想,而不是仔细思考“我到底想要什么”,也很少考虑自己的生活应该由谁来主导。
德拉格曾向我推荐过一位行为异常治疗者佩兰。佩兰和柯先生的表现有相似之处——对别人的看法过分在意,喜欢任何事情都听一听旁人的建议,然后迅速扔掉自己的观点。我请佩兰来我的公司工作了三个月,职位是我的助手。通过观察他对于“不合理命令”的反应,来判断他的“生活”到底失控到了什么程度。
有一次,我不由分说地命令他:“小伙子,明天不要休息,来公司加班,把这些文件录入电脑!”
明天是周末,法定休息日,大家都会放下工作回家自由安排自己的时间。在美国,员工有拒绝加班的权利。而且我安排的任务也太繁重了,这是一堆毫无可能在一天之内完成的文件,它足有10本书那么厚!但是,佩兰只是看了一眼,稍微犹豫了2秒钟,就同意了。
“好的老板,我明天加班!”
星期一上午9点,我来到公司,发现他又困又累,疲倦不堪,但仍在挥汗如雨地奋战。他的办公桌上扔着几片面包,还有半杯咖啡。他头发凌乱,眼神迷离,身体极为疲惫,但是并没有停止工作的意思,就好像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精力早已严重透支。
我冷漠地把他叫到一边:“你从来都是这样吗?”
“什么?”他惊异地问,“我没觉得,这很正常呀!老板您还需要什么?”
在佩兰的眼中,我发现了强烈的“自我肯定”,他的潜意识告诉自己——这么做是有价值的,证明他被人喜欢。他可能也有自己的见解,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但从我给他发布命令的那一瞬间起,他的自我意识就被打败了,完全没有抵抗的计划。就像我们的一些朋友:“啊,你说什么?请等等,我的看法是这样的。哦,好吧,看来你有主张了,我听你的!”投降的过程就是这么简单,说服他们一点儿也不费劲。
这也许正是一些人从不说“不”也很少拒绝的最大根源。他们的自我肯定来自于别人的肯定,因此他们是没有办法拒绝的,在一开始就不会想到“我应该否定别人的想法”。他们对“自我”缺乏清晰的定位,并且把自我捆绑到了别人的认可之上。
也就是说,他心中的“自我”,是由别人决定的,而不是他自己,正如柯先生的脑海中那个牢固的想法一样。柯先生小时候害怕被母亲轻视,现在则不想惹女朋友不高兴。他说话和做事的标准,就是以他人是否满意为原则。在这条原则的范围内,他自己的感受只占有一个很小的角落。
这意味着:
1.拒绝别人的结果是可怕的。因为否定和拒绝别人,就是在否定他的“自我”,激活他心中的自卑。
2.服从就是他的价值。他在服从别人的过程中,充分地感到了“自我”的存在和价值的彰显,拒绝则易使他失去这种感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