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态度是一种行为反应的心理倾向。行为是外显的活动,是一个人在其态度的影响下,表现出来的对态度对象的具体反应。如一个人有反对吸烟的态度,就可能表现出拒绝吸烟的行为。这说明在通常情况下态度与行为是一致的。但是,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并不完全是这样简单,在有些情况下,也可能表现出不一致。行为作为态度的外在表现,与其心理的准备状态即态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这种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而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二)影响态度与行为一致性的因素
态度并不等于行为,它只是提供了行为的一种心理上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是否能变成现实,即形成具体的行为,还必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依据一定的条件来实施。如一个人持反对吸烟的态度,但在某种情况下(如在寂寞的时候或是朋友相聚的时候)他可能并不拒绝吸烟。从态度到行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很多因素的介入影响到行为的表现。
态度本身的协调性影响到行为表现。如果态度的认知、情感和意向3种成分是协调的,那么态度和行为的一致性程度亦高。态度内部越协调,态度对行为的决定力量就越大,态度和行为就更具有一致性。诺尔曼(Orman)于1975年考察了自愿参加心理实验的行为和一个人对自愿参加的态度两个方面。他发现,当受试者认知的成分和表达感情的成分一致时,态度与行为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当这两种成分有冲突时,它们就不是密切相关的了。因此认为:态度与行为的不一致可能与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的不协调有关。(www.xing528.com)
态度的强烈程度也影响到行为的表现。一种态度越强烈,也就是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越大,那么其相关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一个人对某件事物的态度不是很坚决,甚至抱无所谓的态度,那么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就较差。
作为行为推动力的动机来讲,它也是复杂的。同一种行为,可能受到很多动机支配,而同一种动机又可能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态度作为行为的心理准备状态,它具有动机的作用,如果作为动机呈现的态度与这个人的其他动机发生冲突时,将影响到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如果其他动机很强烈,就可能支配行为表现与态度不一致。
人的行为都是在具体的情景中表现出来的,情景的压力也影响到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正如顺从行为一样,一个人可能对某件事持否定的态度,但在群体中,由于多数人的态度与他相反,他为了避免与别人发生冲突,不被群体抛弃,在行为上可能表现为与多数人一致,而完全违背自己的态度。一个人喜欢吸烟,对吸烟持赞同的态度,但在办公室里吸烟可能引起别人反感,这种压力迫使他在办公室里不吸烟。这表明,情景压力很强的时候,态度就成为一种很强的行为决定因素。
此外,行为也可能影响到人们的态度。人们有时不能直接觉察到自己的内在因素,只能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来推测,并且人们也总是为自己的行为找理由和借口。如果一个人请求人们的帮助但遭到拒绝,当追究其原因时,人们可能会说:“这个人不值得我们帮助”,“我想我不喜欢他”。这是为了尽量使自己的行为具有合理性,在心理上得到平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