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性的定义
“个性”(personality)一词源于拉丁语“面具”(persona),代表剧中人物的身份。心理学家沿用其含义,把每个人在人生舞台上扮演的角色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看作是个性的表现。
对个性的解释有多种,一些西方心理学家或强调个性的独特性,或强调个性的整体性。著名的个性心理学家阿尔波特(Allport)则强调个性对人行为的整体功能,认为“个性是决定人独特的行为和思想的个人内部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这一定义被西方许多心理学教科书采用。俄罗斯心理学家从人的精神面貌方面给个性下了个定义,认为个性为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品质的总和。现代心理学家多数认为:个性指个人在自然素质的基础上,由于社会的影响,通过人的活动而形成的稳固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或者简单解释个性为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个性的倾向性,一是个性的心理特征。
(二)个性的特点
1.社会性 人的心理特征并非完全遗传得来,虽然自然素质有一定影响,但更多的是在不同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不同的民族、阶级、经济和文化背景等都可能给个性的形成留下烙印,使得人的个性带有一定的社会色彩。人的世界观、价值观、理想、兴趣和性格等都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如中国人有谨慎、谦逊、内向、克己等特点,美国人具有冒险、冲动、乐观等共同特征。
2.独特性 虽然个性具有社会性,但社会中的人总是千差万别。这种差异除一个人的背景、外貌等外部条件外,最主要的不同是个性的差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世界上没有心理面貌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正如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指的就是个性的独特性。
3.稳定性 一个人会表现出许多心理特征,只有在一个人身上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才称为个性。有些偶然表现出来的、暂时的心理特点不是个性。正因为个性具有稳定性的特点,我们才能把人与人在精神面貌上区别开来,才能预测一个人在某种情境下的行为。当然,不能把个性的稳定性作绝对的理解,在一定条件下个性也可以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4.可塑性 我们强调个性的稳定性,并不否定个性的可变化性。个性不是固定不变的,稳定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正因为个性可以改变,我们才能塑造人的个性,培养具有良好个性品质的人。
(三)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人的个性发展是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部分。一个刚出生的人只是具有生理素质的生物人,在后来的成长过程中逐渐成为一个能适应社会环境的、成熟的社会人;同时,其个性得以形成和发展。人的个性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个体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实践活动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生理素质 生理素质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基础。有人认为个性是遗传或者先天决定的,也有人认为个性完全由环境决定,这些说法都有片面性。人遗传的只是一种生理素质,是个体出生时所具有的解剖生理的特点,特别是脑和神经系统特性。生理素质为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特别是某些个性心理特征与生理素质的关系较密切。如在个性心理特征中,气质受生理素质影响最大,智力的某些方面也与人的生理素质有关。但是,遗传不起决定性作用,生理素质只为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不能决定个性的发展方向和水平。
2.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决定因素。一个人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十分复杂,虽然生理素质对个性的发展有一定影响,但社会环境因素才是个性发展的决定条件。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关系中,都要受到一定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个性的形成也不例外。
(1)家庭因素:家庭是人最初认识世界的摇篮,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家庭的背景、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父母的文化素质和世界观、家庭成员的行为方式,以及父母对儿童的教养态度和方式等,都会在儿童的个性形成和发展中留下深深的影响。温暖的家庭、成员之间民主平等的态度、良好的教养方式、融洽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儿童保持稳定的情绪,有利于儿童形成自尊、自信、友善等个性特点。家庭中的成员敌对,对孩子过分溺爱、放纵或采用封建家长式的惩罚等会影响儿童个性的正常发展,会使儿童形成自私、任性、自卑、孤僻、易激惹、攻击性强等个性特点。
(2)学校环境:儿童进入学校后,教师的行为及其对学生的态度和要求、学校的人际关系、学业成就高低等对个性发展有重要影响。
(3)社会环境:走向社会后,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越来越大,有许多因素促进或制约着个性的发展。如社会制度、经济、文化、政治形势等对个性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由于青少年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不够,对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不能认清其本质,甚至把错误的思想当作正确的东西加以接受,这容易影响个性的健康发展。
3.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对个性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环境因素是个性发展的决定条件,但并不意味着它可以机械地决定个性的发展。人是在积极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同时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人的个性就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塑造形成的。(www.xing528.com)
(四)个性的倾向性
个性的倾向性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内在动力和基本原因,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内容。
1.需要 需要(need)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对客观事物的需求在大脑中的反映。人类为了个体自身的生存、种族繁衍,以及适应社会生活,必然需求一些事物,如衣服、食物、住房、学习、劳动、娱乐、爱、尊重、成就等。需要是一种心理倾向,表现出人对某种目标的欲望和渴求。需要的根本特性是它的动力性。需要是促成人类进行各种活动的基本原因,是行为的原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
人的需要多种多样。根据需要的内容,可以把需要分为生存需要、社会需要、发展需要;根据需要的起源,可以把需要分为生物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根据需要的对象形态,可以把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根据需要维持时间的长短,可把需要分为暂时性需要和延续性需要。
2.动机 动机(motivation)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从而满足需要、达到目标的内在驱动力。动机可发动和维持人的某种行为,并且使行为具有稳固、完整的内容,始终趋向目标,直到目标实现。人的一切有意识的活动都是由动机引起的,而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离开需要的动机是不存在的。需要是行为的基本原因,动机是行为的直接动力。
3.兴趣 兴趣(interest)指人力求认识和探究某种事物的个性倾向。兴趣的发生以一定的需要为基础,并总是与积极愉快的情绪相联系。兴趣使人对某种事物特别关注,并积极地探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人们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巨大动力。稳定的兴趣是后天形成的,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而变化。
兴趣与爱好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兴趣是认识中的倾向,而爱好是活动中的倾向。爱好离不开对事物的兴趣,但对某事物有兴趣的人并非都会去从事探究该事物的活动。
人的兴趣是多种多样的,依据不同的标准可有不同的分类。按照兴趣的内容,可以把兴趣分为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按照兴趣的起因,可以把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前者是对活动过程的兴趣,后者是对活动结果的兴趣;按照兴趣的效能,可把兴趣分为积极兴趣和消极兴趣;按照兴趣的持续时间,可把兴趣分为稳定兴趣和短暂兴趣;按照兴趣的范围,可把兴趣分为广阔兴趣和狭窄兴趣。
4.理想 理想(ideal)是符合客观规律并同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想象,也是对未来有可能实现的奋斗目标的向往和追求。作为理想的奋斗目标应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否则就是空想。人类对理想既有生动的想象内容、明确的思想认识,又有喜爱、赞扬等肯定的情感体验,并表现出力求实现的意志活动。
5.信念 信念(faith)指人坚信某种观点的正确性,并经常用来支配自己行动的个性倾向。它表现在一个人对自己所获得的知识的真实性坚信不疑,并力求加以实现。信念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在个人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人的活动而形成的。信念一经确立后就有很大的稳定性,不会轻易改变。信念是由认知、情感、意志构成的统一体,是个性心理结构中比较高级的倾向形式。
(五)个性的心理特征
个性的心理特征是人多种心理特点的独特结合,在人的心理活动中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它包括气质、能力和性格。
1.气质 气质(temperament)是一个人出生时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特点,是典型的心理活动动力特征。所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指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指向性等,如情绪的强度、知觉的速度、思维的灵活性和心理过程的稳定性等。气质与人的生理素质有密切的联系,是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上的表现,是与生俱来的。
2.能力 能力(ability)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并直接影响活动效果的个性心理特征。这些特征包括一般能力中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也有音乐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能力、诊疗能力等特殊能力。能力总是和活动联系在一起,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并在活动中表现出来。人要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必须有相应的能力作保证。缺乏能力会影响活动的效果,如管理者除要求具备科学管理的有关知识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组织控制能力、计划决策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等。若管理者的这些能力较差,管理工作将会受到影响。
3.性格 性格(character)是个人对客观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在人的个性中,需要、兴趣等反映活动的倾向,能力反映活动的水平,气质反映活动的动力特点,而性格则决定活动的方向。性格是个性的核心部分,是区别个性的主要心理标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